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布局未来食品,打造食业新引擎——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

今日快讯 2025年08月13日 16:54 0 aa
布局未来食品,打造食业新引擎——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

本报记者 王 薇

  开栏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规划之年,我国即将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十五五”规划,不仅是宏观战略层面的关键部署,也为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棋局中,食品产业不仅关乎民生保障,更关乎国家战略安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体系优化。立足“十五五”规划,我国食品行业正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指示精神,找准自身定位,主动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局之中。

  梳理分析过去,吸纳多方见解,才能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更好地展望未来。自本期起,本报特别推出“建言‘十五五’ 食业访谈”栏目,汇聚我国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对行业发展的思考和展望,共绘我国食品产业未来发展新蓝图。

布局未来食品,打造食业新引擎——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

陈坚

  近年来,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以新质蛋白、木本油料等为代表的食品主要原料和新型维生素、功能糖等为代表的食品配科不断涌现,在挖掘资源、精准营养、绿色低碳等方面,展现了未来食品产业的无限可能,为我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赛道。未来食品产业作为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也将在消费产业和地方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食品产业涵盖哪些领域,近年来发展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难题,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教授陈坚。在他的讲述中,一幅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

未来食品产业是什么

  “未来食品产业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内涵也随之不断变化。”陈坚表示,可以明确的是,未来食品,其属性是未来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改变的代表性物质,主要是指利用新原料、新技术、新体系及新业态,解决当前面临的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等问题,同时应对未来面临的挑战。这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能推动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物制造,推动未来食品产业的发展,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陈坚指出,我国政府对生物制造的高度重视和消费者对未来食品的潜在消费需求,推动未来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物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关键力量,具备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生产效率高等优势,能突破传统生产方法的限制,具备解决传统食品制造问题的工业基础与技术特质,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大食物观意义重大。

  陈坚认为,发展未来食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食品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替代,如与传统养殖方式不同,通过工业化车间的生产模式,制造肉、蛋、奶、油等食品。其中,新质蛋白等正是未来食品在这方面的重要代表。新质蛋白主要包括动物细胞蛋白、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藻类蛋白等。通过推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新质蛋白类产品有望部分替代或补充人们餐桌上的传统肉蛋奶产品。借助新质蛋白生产技术体系和健全食品产业加工体系稳定高效地生产出新质蛋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动物蛋白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二是满足人们生活更高需求,主要是制造出品质更高或功能性更好的甜味剂/功能糖、维生素、氨基酸、功能营养品、酶制剂等。例如,利用AlphaFold等蛋白质结构设计与预测工具,可以获得性能更加优异的甜蛋白。一勺甜蛋白的甜度相当于16公斤蔗糖,并且甜感可以不断提升,达到蔗糖的水平。又如,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E等都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微生物实现可持续高效生产。

国家政策不断加码

  陈坚表示,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加码,推动未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提出,研究细胞培养肉、合成蛋奶油、功能重组蛋白等营养型食品的培养和制造技术,推进农产品资源梯次高值利用、组分互作与品质调控、食品新资源挖掘、食品大数据、食品组学、功能性食品、分子食品创制、食品危害物监测与评估等技术创新。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未来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科研成果加快落地。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示“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第一批)”,国内多家企业推出的酵母蛋白、丝状真菌蛋白、母乳低聚糖等产品入选;今年5月,国投集团联合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共同设立新质蛋白中心,作为新质蛋白领域的技术策源平台、产业培育平台、生态协同平台和人才引育平台,聚焦新质蛋白研发和产业化瓶颈,打造以合成生物科技创新促进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加速各类新质蛋白产品开发和成本优化;今年1月,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启用,该基地主要围绕生物制造前沿技术方向,重点在细胞工程、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变革性、颠覆性、突破性技术研究,推进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随着我国在以新质蛋白等为代表的未来食品领域的持续创新,其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例如,国外媒体在2024年5月刊登的关于全球新质(替代)蛋白专利价值的评估报道中提到,按照国别,美国第一,中国第四;按机构排名,中国的江南大学位列第八。另有国外媒体指出,中国已在未来食品(特别是替代蛋白肉)产业开展相关战略布局并组织科研攻关项目,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

未来食品产业面临多重挑战

  我国未来食品产业方兴未艾,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多重挑战。陈坚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未来食品产业亟须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重大挑战:

  一是食品资源的挖掘和创制。值得一提的是,第27届中国科协年会发布了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大宗食品原料及高值配料的生物制造技术”位列其中,“锁定”了食品科技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为科学研究树立了“风向标”。

  “提炼出的这些科学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科技界和产业界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样的目标引导,可以引起多方关注,联合进行攻关,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破解,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陈坚指出,食品科技领域的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食品原料与功能配料的生产方式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健康效应、供给保障等方面已难以满足人民需求,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必须采用变革性方式,拓展食品原料与功能配料的获取途径。

  二是食品感知科学和技术。当前许多食品美味但不健康,如何打破美味与健康的对立,这就要求科技界和产业界要对食品中的诸多风味物质,要从了解,到把控、优化,再到创制。“食品产业不仅能满足新需求,还可以创造新需求。”陈坚如是认为。

  三是精准营养和调控。未来食品需适应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人的精准营养供给需求,通过研发定制化食品,实现个性化调控和营养全程管控。例如,通过营养和风味配料的细胞工厂创制,可设计、合成及优化微生物“智能”细胞工厂,实现营养和风味配料的定向、高效、精准制造。陈坚认为,产业链前端的食品原料越来越“大”,才能实现低成本;后端的食品则会越做越“小”,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食品的个性化需求。

向五大战略方向发展

  “未来食品技术是食品领域最为重要的新质生产力之一,融合了食品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重技术。未来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依托这些高新技术来实现。”陈坚说。

  他指出,在未来食品产业的发展中,生物制造、人工智能将扮演重要角色。这也与今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发布的“聚焦生物制造 拥抱人工智能——全球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热点”相吻合。

  陈坚预判,面对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需求,未来食品产业发展主要围绕以下五大战略方向展开,即资源挖掘、食品感知、精准营养、智能制造和智慧监管,同时聚焦“人工智能+食品”“生物技术+食品”两大交叉融合的关注重点,突破食品主料生物合成、食品制造全过程资源高值转化、食品营养素精准传递与全程管控、营养和风味配料的细胞工厂创制、高仿生智能感知技术与装备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高科技技术,提升我国在世界食品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