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周,媒体上充斥着对《如果有人建造它,所有人都会死。为什么超人类人工智能会毁灭我们所有人》一书的书评。该书于2025年9月发行,同时还投放了广告牌...
2025-11-02 1
过去几周,媒体上充斥着对《如果有人建造它,所有人都会死。为什么超人类人工智能会毁灭我们所有人》一书的书评。该书于2025年9月发行,同时还投放了广告牌和地铁广告,标语是“我们希望我们是在夸大其词”。
《纽约时报》对该书的两位合著者,伯克利机器智能研究所(MIRI)的埃利泽·尤德科夫斯基和内特·苏亚雷斯进行了专题报道。该书的目标是“让世界回头,不再追求‘超级智能’人工智能”,从而“避免在不久的将来走向灭亡”。在随后的媒体巡回宣传中,他们不遗余力地发出人类即将灭绝的警告。
“我们目前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以人类为主导物种的时期。人类很幸运能有苏亚雷斯和尤德科夫斯基这样的人站在我们这边,”音乐人格莱姆斯说道。“这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战争房间》的史蒂文·班农推荐道。演员斯蒂芬·弗莱称《IABIED》是“我多年来读过的最重要的书”。“Wait But Why”联合创始人蒂姆·厄本写道,这本书“或许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书”。“生命未来研究所”联合创始人马克斯·泰格马克称其为“这十年最重要的书”。
尽管有人称赞该书毫不妥协地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末日景象,但该书也招致了大量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过于自信的二元世界观;对经验主义的抵制;戏剧化的科幻写作;灾难性的预测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实际表现脱节;以及脱离现实的政策建议。
为了探究这些说法,以下引述来自16 家媒体:Asterisk 杂志、Astral Codex Ten、彭博社、LessWrong、新科学家、纽约时报、Semafor、大西洋月刊、新政治家、观察家、旁观者、Transformer、Understanding AI、Vox、华盛顿邮报和 WIRED。1
综上所述,这些引言概括了IABIED评论中最普遍的批评意见。
一些批评者认为,该书的论证依赖于一种“之前/之后”的二元对立,过于简化了技术发展的过程。该书生硬地划分了当前时期(“之前”)和“超级智能”时代(“之后”)。在当前时期,人工智能的失败是可以观察到且可以应对的;而在“超级智能”时代,“之后”则认为,一旦出现任何错误,人类就将直接走向灭绝。批评者指出,现实远比这更加连续。书中声称存在一个单一的、爆炸性的“游戏结束”阈值,这种说法缺乏说服力,因为它与人类逐步管理风险的过往记录不符。
作者们还将能力等同于控制,把“超级智能”视为某种可以绕过所有社会、物理和后勤限制的魔法。
《理解人工智能》杂志认为这本书的末日论证“不太令人信服”,并指出它未能弥合当今模型与不可避免、无法控制的人工智能“超级智能”之间的鸿沟。该杂志认为这本书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但对于末日必然性的论断却缺乏说服力。“他们严重高估了变革的程度,低估了维持控制的难易程度。”
《新科学家》杂志的标题是:“不,人工智能不会毁灭我们所有人,尽管这本新书声称如此。”该杂志称这种论点“表面上很有吸引力,但存在致命缺陷”。它忽略了关键的技术步骤,没有解释为什么现有技术必然会导致无法控制的“超级智能”,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原则上不可能实现人工智能的协同作用。
《Semafor》杂志的一篇评论写道:“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人类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人工智能将吞噬地球资源来驱动自身,并在此过程中消灭所有有机生命。如此严峻而绝对的结论,作者没有留下任何细微差别或妥协的余地。”
不过,他们也为许多寓言故事留出了空间。
一些评论者指出,“人人都会死”这一核心论点依赖于堆砌的假设和寓言,而非经验证据或可检验的预测。过度依赖寓言和类比并不能证明其论点。这种重修辞轻严谨的做法经常受到批评。
《大西洋月刊》的评论指出,这些笼统的说法缺乏可验证的科学依据。该评论称这本书“带有偏见且杂乱无章……并非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
《纽约时报》批评这本书“怪异且无益的寓言”,并将其比作“一本科学教手册”。评论颇具描述性:“跟随书中层出不穷的离题之谈,就像被关在一个房间里,和你在大学里遇到的最烦人的学生一起,看着他们第一次尝试迷幻蘑菇。”
《变形金刚》杂志的评论称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劲”。“他们断言,‘超级智能’的目标必然与我们截然不同,但他们并没有令人满意地解释为什么这些目标必然会导致我们灭绝。”
《星界法典十号》的评论更为积极,但也褒贬不一,称《IABIED》是“对世界上最重要的议题的引人入胜的介绍”。但它也批评了本书的场景设计,认为快速接管的故事读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情节转折却缺乏充分的合理性:“它听起来不仅像科幻小说,而且像是不必要的戏剧化科幻小说。”
《星号》杂志认为,这本书不如作者之前的作品那样连贯,也不适合说服新手。“书中充斥着一些不太合理的例子和没有充分解释的前提。”该杂志还指出,这本书很少引用来自现代系统的经验证据。
在尤德科夫斯基的LessWrong论坛上,一篇书评指出:“仅仅声称某事有可能发生并不足以使它成为可能。而且,他们关于为什么这些事情极有可能发生的论据也很薄弱。”
传统媒体对IABIED的“非虚构”分类提出了异议。
《观察家报》将这本书描述为“科幻小说”,并指出“用小说来形容这本书或许最为贴切”。
《华盛顿邮报》称其“与其说是一本手册,不如说是一篇论战文章。它的指示含糊不清,论点冗长乏味,荒诞的寓言故事也太多了。”
《新政治家》杂志评论道:“《如果有人建造它》既是科幻小说,也是论战作品。[…] 这本书的意图似乎是为了让尤德科夫斯基(Yudkowsky)迎合机场书店读者的口味,抹去他那些狂野的观点。”
《连线》杂志指出,《末日圣经》提出的政策——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停止先进人工智能的研发(例如对GPU集群进行国际监控)、轰炸数据中心以及禁止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既不切实际又极端。这些政策在政治和伦理上都极具争议性,削弱了该书的实际意义。“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似乎比‘软件会毁灭我们所有人’这种说法还要离谱。”
彭博社指出,这本书与其说是治理蓝图,不如说是“人工智能末日论的新福音”。“这本书的末日论调是刻意营造的,旨在恐吓公众,促使他们采取行动。”“但由于他们的论点主要针对政策制定者,尤德科夫斯基和索亚雷斯在错误的时间找错了受众。”
《旁观者》杂志的评论认为,“《如果有人建造它,所有人都会死》融合了三流科幻小说、低劣的技术分析,以及今年人们可能读到的最糟糕的地缘政治评估。”
Vox将其定义为一种世界观,而非论证。“全面世界观的问题在于,它会让你对 X 感到极度恐惧,以至于为了阻止 X 的发生,你愿意做出任何牺牲。但有些牺牲不应该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 X 发生的概率极高的情况下做出。”
例如,当被问及政治权力集中的风险时,内特·苏亚雷斯对这种担忧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如果你不认为每个人都快要死了,那你才会提出这种反对意见。”
作者:尼里特·魏斯-布拉特@aipanicnews 传播学研究员(博士)
相关文章
过去几周,媒体上充斥着对《如果有人建造它,所有人都会死。为什么超人类人工智能会毁灭我们所有人》一书的书评。该书于2025年9月发行,同时还投放了广告牌...
2025-11-02 1
“今天的面对面座谈,能让企业对成都的投资政策、对接平台等有更全面的了解,是否考虑常态化开展对接活动,为产业链企业嫁接一些科技类项目,拓展合作机遇?”“...
2025-11-02 1
🤖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数字政通召开发布会,推出“人和大模型2.010月30日,国内数字政务领域领军企业数字政通正式召开“政通人和,百业具兴...
2025-11-02 3
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获得了一份新的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监控软件授权合同,总金额达570万美元,期限为五年。这份合同由Carahsoft Tech...
2025-11-02 2
当前国产手机市场已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主流品牌凭借技术深耕与精准定位,构筑起各自的核心优势。华为以生态与自研技术为壁垒。麒麟9010芯片搭配鸿蒙NEX...
2025-11-02 3
在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头部家居企业密集布局“新业务”——“机器人+家居”。10月29日,国内定制家居品牌尚品...
2025-11-02 2
主营业务与产品面向云计算数据中心与电信传输等场景,提供100G/200G/400G/800G/1.6T高速光模块及光器件整体解决方案;其中800G与1...
2025-11-02 2
特朗普与马科斯这两位“好朋友”如今已经站在了对立面。白宫为了施压马斯克,对其SpaceX启动了44天的调查,可谁知越调查越发现,马斯克早已给自己留下了...
2025-11-02 1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