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20万一台"活计算机"!中国科学家用960颗芯片追上猴脑水平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1日 23:19 0 admin

朋友们是否看过《黑镜》?

2025年,《黑镜》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限定剧提名。

讲述女主角脑死亡后,被接入“云端大脑”服务。

她依靠每月支付订阅费,维持意识。

没想到,一家澳大利亚公司竟然把科幻场景搬进了现实!

20万一台"活计算机"!中国科学家用960颗芯片追上猴脑水平

他们造出了一台拥有80万个活体人类神经元的计算机,取名CL1。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今年夏天就要发货的商品。

3.5万美元(约20万人民币),你就能把一台“人脑计算机”抱回家。

如果嫌贵,还能租,每周花300美元,就能远程使用这80万个神经元。

是的,你没看错。

我们的大脑细胞,竟然成了可以订阅的服务。

20万一台"活计算机"!中国科学家用960颗芯片追上猴脑水平

硅片遇见细胞

这台代号CL1的设备,看起来像个培养皿,而不是传统电脑。

它被称为人脑计算机的雏形。

什么是人脑计算机呢?

简单来说,人脑计算机就是模拟人脑结构的生物计算设备。

它可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只靠电路和代码运行的普通计算机。

它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活体神经元,与硅芯片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混合智能。

那么,活体神经元和硅芯片又是怎么搞到一起的呢?

20万一台"活计算机"!中国科学家用960颗芯片追上猴脑水平

这就是澳大利亚的初创公司 Cortical Labs 搞得CL。

CL1 生物计算机,像一个高科技的“魔法盒子”。

盒子里,有 80 万个活体人类神经元。

它们可不是被随意丢进去的,而是被小心翼翼地漂浮在一个定制的硅芯片之上。

每当外部系统发出电信号,这些神经元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小精灵,在亚毫秒级别做出反应。

那速度,简直比闪电还快!

2022年,它们的早期版本DishBrain,只用5分钟就学会了打电子游戏《Pong》。

而当时的人工智能用了整整90分钟。

没有编程,没有代码,只有电信号的刺激和反馈。

这些神经元自己摸索出了游戏规则,有令人震惊的学习能力。

负责这个项目的理论神经科学家卡尔·弗里斯顿说:“这是首款商业化的仿生计算机,是使用真实神经元的终极类脑计算机。”

而它的能耗,整台设备功耗仅850-1000瓦,堪比一台家用空调。

而训练一个中等AI模型的GPU集群,动辄消耗上万瓦电力。

人脑之所以高效,正是因为生物计算的特性。

我们的大脑仅需20瓦功率,就能完成超算级别的数据处理。

现在,科学家终于把这种能力“嫁接”给了机器。

20万一台"活计算机"!中国科学家用960颗芯片追上猴脑水平

中国脑科学正在创造奇迹

就在CL1引发全球关注的同时,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在创造奇迹。

2025年夏天,全球首个神经重症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试验启动。

这是由天津大学联合国内顶尖医院共同推进的。

中国的智能脑机系统“北脑一号”,患者凭借意念控制电脑光标。

而卒中患者靠驱动机械臂完成日常动作。

20万一台"活计算机"!中国科学家用960颗芯片追上猴脑水平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个仅有硬币大小的微型主机和薄如蝉翼的柔性电极。

它被放置在大脑表面,而不是插入脑组织。

更令人振奋的,是浙江大学研发的“悟空”类脑计算机。

它搭载了960颗中国自研芯片,支持超过20亿个脉冲神经元。

已经非常接近猴脑的水平,功耗却只有2000瓦。

这项突破意味着什么?

我们很快就能在计算机上模拟动物大脑。

这就加速了脑疾病研究和药物测试,甚至减少了动物实验。

脑科学的突破,不止在实验室里,也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团队发现,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早信号可能是嗅觉减退。

他们开发的“心灵秀”系统,用中国人熟悉的花露水、芝麻油等作为测试气味,5-10分钟就能完成一次筛查。

这项技术非常神奇,它能提前4-8年预警帕金森风险,提前2-5年预警阿尔茨海默病。

对老年人来说,意味着宝贵的干预时间窗口被大大延长了。

20万一台"活计算机"!中国科学家用960颗芯片追上猴脑水平

神经元陷入伦理困境

然而,科技进步总是伴随着伦理拷问。

CL1的“湿件即服务”(WaaS)模式,让人不安。

每周300美元,就能租用80万个活体人类神经元。

科学家强调,这些神经元远未达到意识水平,但伦理学家依然担忧。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托马斯·哈顿教授提出了尖锐问题。

这些系统有“意识”吗?它们能“感知”环境吗?

更令人不安的是计算方式。

20万一台"活计算机"!中国科学家用960颗芯片追上猴脑水平

如果80万个神经元每天租金0.00005美元,那么人类大脑中500-1000亿个神经元又该如何计价?

这引出了一个毛骨悚然的问题,生命是否正在变成可订阅的服务?

站在碳基与硅基的交汇点上,我们既兴奋又忐忑。

CL1的代表的是“把人类细胞转化为计算”的路径。

而Neuralink则是“把人接入计算机”。

两条路都在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

但无论是哪种路径,我们都必须回答一些根本问题。

人类的大脑能否被重塑、调用乃至商品化?

当科技学着“活着”时,我们又该如何定义生命?

也许正如《三体》中的情节。

当传统计算遇到物理极限,培养一块“大脑”可能才是突破技术的起点。

20万一台"活计算机"!中国科学家用960颗芯片追上猴脑水平

20万一台的“人脑计算机”,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面镜子。

照出人类对智能、生命和自身存在的永恒探索。

这个过程中,中国科学家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脑机接口到类脑计算,从脑磁图到嗅觉筛查。

科技的尽头是人文,只有带着敬畏前行,才能让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毕竟,我们最终要创造的,不是一个充满冰冷算法的世界。

而是一个更有温度、更尊重生命的未来。#头条深一度#

素材来源

1.《百度百科》:人脑计算机

2.《光明网》:破解大脑奥秘 科幻照进现实

3.《凤凰网》:20万一台的“人脑计算机”,可能是人类战胜AI的唯一方式?

4.《热点新闻》:3.5万美元拥有一台人脑细胞计算机

本文作者 | 柠檬雪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