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当AI遇见非遗|万兴科技携手深圳广电重现三百年鱼灯之光

今日快讯 2025年08月06日 16:23 0 admin

当AI遇见非遗 | 万兴科技携手深圳广电 重现三百年鱼灯之光###

万物有灵,生生不息。

一盏沙头角鱼灯,便是渔民心中的“海洋之灵”……

在深圳经济特区即将迎来45周年纪念日(8月26日)之际,AIGC软件A股上市公司万兴科技(300624.SZ)携手深圳广电,以鱼灯舞为原型制作了一条AI短片,让科技与艺术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明末清初,当吴氏客家人从粤东北迁徙至大鹏湾畔,他们面对蔚蓝海洋,将中原的灯舞传统与滨海生存智慧相融合。在沙头角的沙栏吓村,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悄然诞生——鱼灯舞,从此成为渔民与大海对话的仪式语言。

300多年来,每逢佳节之夜,沙栏吓村的男丁们俯身曲背,手举竹篾扎制的鱼灯,在低沉的鼓点中演绎着海底世界的“史诗”:群鱼自由游弋、恶霸黄鳢角肆虐、众鱼团结抗争……每一个舞步都是对海洋的敬畏,每一盏鱼灯都承载着“年年有余”的期盼。

01 海洋图腾

鱼灯舞的诞生,源自清初渔民最朴素的生存渴望:以竹为骨,以纸为鳞,用鱼形演绎鱼魂,祈求妈祖庇佑出海平安。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丰富。

在沙头角鱼灯舞中,龙头鱼身的黄 鱼被奉为神鱼,接受群鱼献祭——这既是鱼化龙的文化信仰,也是渔民与海洋的契约。

舞蹈中的对抗叙事更暗含生存哲学。

那条欺压众鱼的恶鱼黄鳢角象征海盗,而团结反抗的鱼群正是沙栏吓先民抵御海上寇盗的隐喻。

当AI遇见非遗|万兴科技携手深圳广电重现三百年鱼灯之光

一盏鱼灯,不仅凝聚着海洋族群的群像记忆,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图腾。

02 深港纽带

沙头角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对民国时期的铜钹和小鼓——它们曾为鱼灯舞伴奏,也见证着深港两地共有的文化血脉。

这种联系深植于地理与历史。

作为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担水坑等地的共同民俗,鱼灯舞在深港边界传承三百余年。即便在中英街将同一村落分割为两地的岁月里,鱼灯的光亮仍能穿透边界,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

“一鱼连深港,一舞三百年。”

当沙头角鱼灯舞远赴海外巡演,游子望见鱼灯潸然泪下。这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是离散族群的文化原乡认同。

03 破茧成蝶

新世纪之初,这项古老艺术曾濒临消亡。随着村民移居海外,掌握鱼灯制作技艺的老人相继离世,年轻一代外出务工,鱼灯舞面临“人亡艺绝”的危机。

转机始于2002年的盐田区抢救行动,沙头角鱼灯舞国家级传承人吴观球等老艺人凭记忆复原舞步与鱼灯工艺。2008年,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深圳首张非遗名片。

与此同时,深圳特区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小渔村,已崛起为摩天大楼林立的国际都市。

当AI遇见非遗|万兴科技携手深圳广电重现三百年鱼灯之光

那些曾照亮渔港的微光,如今映照着时代巨变的轨迹——从滩涂星火到摩天霓虹,时代的脉动在光影间奔涌不息。

04 用AI点灯

在深圳经济特区即将迎来45周年纪念日(8月26日)之际,万兴科技携手深圳广电,以鱼灯舞为原型制作了一条AI短片。

当沙头角的古老鱼灯在AI星河中翩然起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深圳多年沧海桑田的壮阔诗篇,更是传统文化在AI赋能下破茧成蝶的无限可能。

当古老舞步与现代光影交织,科技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成了新时代的“点灯人”,用科技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让年轻世代重新发现非遗之美。

万兴科技以“让世界更有创意”为使命,此次携手深圳广电深度创作,正是以创新技术赋能本土文化瑰宝的焕新演绎。我们相信,当三百年的鱼灯舞遇见新时代的科技之光,照亮的不仅是特区45周年华诞的荣光,更是深圳勇立潮头、不断创新的城市精神,以及万兴科技助力每一个创意蓬勃生长的坚定愿景。

AI耀鹏城,鱼灯舞星河。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穿越时空的光影盛宴,看科技如何照亮非遗,让传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游向更远的未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