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软银完成清仓英伟达:战略重构还是AI泡沫前兆?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16日 19:21 2 admin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软银完成清仓英伟达:战略重构还是AI泡沫前兆?

软银集团11月11日发布业绩报告显示,已于10月完全将其持有的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以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价格售出。次日,这条新闻宛如靴子落地般,再次引发了股市震荡——当日,英伟达股价应声下跌近3%,软银股价跌超5%;此消息也加剧了市场对 “人工智能热潮或已见顶” 的担忧。

软银完成清仓英伟达:战略重构还是AI泡沫前兆?

事实上,日本软银集团这一动作发生在英伟达突破5万亿美元市值的巅峰时刻。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将此举定义为“资产变现”战略。

但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已经察觉,这可能是全球AI产业格局重大重构的信号弹,甚至有悲观者认为:孙正义是否在AI盛宴的极乐之时,嗅到了泡沫破裂的气息?

软银完成清仓英伟达:战略重构还是AI泡沫前兆?

过山车般的投资史:两进两出的戏剧轮回

回看过去,软银与英伟达的投资史堪称跌宕起伏的资本博弈:2017年软银以40亿美元买入近5%英伟达股份,精准切入AI芯片赛道;2019年于股价低谷清仓错失后续300倍涨幅,成为经典投资教训;2024年四季度重新建仓10亿美元,次年一季度追加至30亿美元;2025年10月在英伟达登顶5万亿市值后闪电清仓,套现58.3亿美元。

软银完成清仓英伟达:战略重构还是AI泡沫前兆?

也就是说,2017年时曾经持有高达5%的英伟达股份,成本仅为7亿美元,但是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CEO孙正义在2019年就这些股份全部卖掉了。如果他持有这些股份到今天才卖,那么他将获得235,500,000,000美元(2355亿),而不是仅仅现在“可怜巴巴”的58亿美元。这段历史,被外界视为孙正义最失败的投资,引为笑谈。

当然,这段投资历程揭示出孙正义的战略矛盾——既无法抗拒AI浪潮的诱惑,又对估值膨胀保持高度警惕。2019年过早抛售导致错失超千亿美元收益的教训,更凸显本次撤退时机的微妙性。

软银完成清仓英伟达:战略重构还是AI泡沫前兆?

千亿豪赌:亮眼业绩与战略转向OpenAI

另一方面,2025财年数据揭示了软银清仓的财务资本:第二季度净利润达2.5万亿日元(162亿美元),同比飙升190.9%;愿景基金贡献2.38万亿日元盈利,OpenAI和PayPal成为主要引擎;同步出售91.7亿美元T-Mobile股票,现金储备暴涨。

这些亮眼数字背后是典型的孙正义策略:当投资组合中部分资产价格飙升至历史高位,果断锁定收益为下个目标输送弹药。而此刻,他的新靶心已经明确转向OpenAI。

在清仓英伟达的同时,软银对OpenAI的投入堪称疯狂,用全面押注的豪赌来形容,也都毫不为过。2024年9月至今,软银累计注资超500亿美元(含新承诺的225亿美元),同时期OpenAI估值7个月内从3000亿跃升至5000亿美元,配套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Berkshire Grey耗资53.75亿美元。

软银完成清仓英伟达:战略重构还是AI泡沫前兆?

值得关注的是,分析师的计算显示,软银需在2025年四季度筹措305亿美元资金(含OpenAI的225亿、Ampere的65亿)。此时出售英伟达获得的58亿美元,恰恰构成资本腾挪的关键环节。

晨星分析师Dan Baker指出:“软银只是将资金重新配置到其他AI企业”。

当孙正义将225亿美元砸向OpenAI时,这本质上是对AI赛道更激进的押注。同步进行的德国机器人公司收购,更暴露其打造AI全产业链的野心。

这分明是对AI赛道更激进的加注,而非离场。

AI泡沫争议:市场分歧下的危险信号

就在软银撤退之际,市场对AI泡沫的争论达到白热化。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8月财报会上,对市场未来的表现的非常乐观,10月底再次强调:人工智能模型已具备商业价值,基础设施投入合理,并称“不认为存在AI泡沫”。花旗分析师指出,CoWoS先进封装产能限制将使AI芯片供应短缺延续至2026年,支撑行业基本面。

另一反面,“大空头”Michael Burry旗下基金持有10亿美元英伟达看跌期权,警告科技股可能重演2000年互联网泡沫(纳指18个月内暴跌78%),当前AI产业面临相似的系统性风险。高盛报告显示,当前标普500前五大公司市值占比达30%,创50年新高。

事实上,英伟达5万亿美元市值仅维持不到两周 ,截至2025年11月11日,英伟达的市值已从本周早些时候的近5万亿美元跌至约4.84万亿美元。此次抛售潮既反映了市场对估值的疲劳,也反映了对人工智能泡沫可能正在降温的担忧。

软银完成清仓英伟达:战略重构还是AI泡沫前兆?

此外,一系列风险信号,都在警示着市场:OpenAI年化营收120亿美元却亏损80亿美元的盈利悖论;城堡基金等机构高杠杆做多英伟达,最高达5倍杠杆率;美国科技7巨头总市值22万亿美元,接近美国M2货币总量,若按企业规划的5-10倍增长预期,未来市值将吞噬整个美元体系流动性。

目前,美国正在形成一种风险共识,即美国资本市场的AI神话已经不可持续。

相关预测显示,如果 AI 泡沫破裂,在初期就可能导致全球股市市值损失 3 万亿美元起步,毕竟7巨头就22万亿左右市值了。

软银完成清仓英伟达:战略重构还是AI泡沫前兆?

科技革命的双面性

后藤芳光面对“是否处于AI泡沫”的提问时,以“无法判断”的回应保持战略模糊性。历史经验表明,所有颠覆性技术都必然经历“狂热—幻灭—成熟”的发展周期。

当前数据显示出危险征兆:按照科技巨头规划的增长曲线,十年内其市值将吞噬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总量。而中国科技企业被迫采用英伟达H20等降级芯片的现实(据彭博社9月报道),更揭示出全球AI竞赛中的技术断层。

软银的资本腾挪揭示出残酷的商业法则:在科技投资领域没有永恒伙伴,唯有永恒利益。当市场为清仓英伟达争论时,孙正义的眼光已投向耗资5000亿美元的“星门计划”——那个试图在2040年前建立全球最大数据中心的新赌局。

科技产业的历史规律反复验证: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在泡沫中精准换舱,并能存活到下一个春天的战略家。在AI革命这场持久战中,软银的清仓行动不是撤退的号角,而是重新排兵布阵的战术调整。资本市场的每一次转身,都在为下一轮技术爆炸积蓄能量。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