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AI盈利真相:马斯克万亿豪赌暴富,普通人却无班可上,差在哪?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7日 23:00 1 admin

现在的AI圈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英伟达市值飙到5万亿美元,大佬们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是不少打工人突然被“优化”,连AI教父都急着喊“末日警告”。

这场席卷全球的AI革命,到底是普通人的机会,还是一场少数人狂欢、多数人买单的豪赌?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

有人失业有人抢破头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就业市场早就不是“一刀切”的行情了,简直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2025年以来,全球招聘岗位总量直接下降8%,美国就业岗位同比也降了7.3%,这意味着找工作的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咱们先看那些被AI按在地上摩擦的岗位,简直是“饭碗不保”重灾区。

计算机图形艺术家需求暴跌33%,摄影师和作家都下降28%,医疗记录员也少了20%。

这些岗位有个共同特点:偏执行、重流程,刚好是AI最擅长的领域。

AI盈利真相:马斯克万亿豪赌暴富,普通人却无班可上,差在哪?

以前3D美术师熬夜做的模型,现在AI几分钟就能生成;文案编辑苦思冥想的稿子,AI秒出好几版。

就连医疗记录员的活儿,AI听完医患对话直接自动生成临床记录,精准又高效,自然没人再花钱雇人干这些活了。

更扎心的是,这些被裁的打工人连转行都难。

以前被机器人取代还能去做客服,现在客服岗位虽然只降了4%,但简单咨询全被AI聊天机器人包了,只剩需要同理心的复杂问题才留给人类。

这就陷入了网友吐槽的“45度困境”: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想换工作发现好多岗位都被AI占了。

但反过来,AI相关岗位却火到抢破头。

机器学习工程师招聘量飙升40%,这还是在2024年增长78%的基础上,相当于两年翻了好几倍。

国内招聘平台数据更夸张,2025年上半年AI新发岗位量同比涨了10倍,简历投递量暴涨11倍。

算法岗更是紧缺,5个岗位抢2个人,应届生月薪超5万的岗位占比都快六成了,年薪百万的offer一点不新鲜。

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岗位差距越拉越大。

高层领导岗只降了1.7%,经理岗降5.7%,一线员工却跌了9%。

企业现在都想“少雇人多办事”,一个能用Cursor快速搭原型、用Claude验证方案的产品副总裁,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下属。

这就让很多中层和执行层陷入“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的困境: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发现自己的工作被AI轻松取代,想转行又没掌握AI相关技能。

裁员才是盈利捷径

我跟你讲,科技巨头搞AI根本不是“为爱发电”,而是一场押上全部身家的万亿豪赌。

2025年,微软、Meta、谷歌、亚马逊四大巨头在AI上的支出预计高达4200亿美元,光上季度的资本支出就有1124亿美元,全砸在GPU和数据中心上,烧钱速度比泼水还快。

最风光的当属英伟达,10月底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这一成就的公司,黄仁勋手里还有5000亿订单等着交付。

可这繁荣背后全是连锁绑定,OpenAI一家就签了超1.4万亿美元的算力合同,还跟AWS刚敲定380亿美元订单,把上下游巨头都绑在了一条船上。

这些巨头为啥这么敢砸钱?说白了就是想先搞出超级AI,抢占未来的话语权。

但说句实在话,这些巨头砸的钱,最终都要从“裁员”里赚回来。

AI教父Hinton早就点破了真相:“要想赚钱,就必须取代人类劳动”。

这话听着扎心,但却是大实话。

亚马逊刚宣布裁员4%,1.4万人一夜失业,这只是冰山一角。

现在AI不仅烧钱,还特别费资源,每生成1000亿token,就相当于一台空调连续运转650年的电量,对AI说句“谢谢”都要花掉数千万美元电费,巨头们不裁人降本,根本扛不住这成本。

更讽刺的是,AI红利全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完美诠释了“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的梗。

英伟达市值暴涨,黄仁勋、马斯克这些大佬越来越富;可被裁掉的普通打工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饭碗被AI抢走。

AI盈利真相:马斯克万亿豪赌暴富,普通人却无班可上,差在哪?

MIT的研究更残酷,全球95%的企业应用GenAI都失败了,巨头们找不到更好的盈利方式,只能靠AI替代人力来降本增效。

现在的AI圈,说白了就是“纸面繁荣”。

OpenAI一年营收才130亿美元,IPO估值却高达1万亿美元,估值是营收的76倍,泡沫大到吓人。

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的92%都来自数据中心和AI投资,要是把这些剔除,GDP增长只剩0.1%。

这些万亿资金都在数据中心里打转,没真正转化成惠及普通人的价值,反而成了巨头们裁员盈利的借口。

AI是机遇还是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AI到底是福是祸,连行业大佬都吵翻了天。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教父Hinton首次来中国演讲,一开口就泼了冷水,把AI比作“迟到的外星入侵”。

他直言AI有“永生性”,机器之间能指数级传递知识,迟早会比人类更聪明。

更吓人的是,“如果AI足够聪明,会通过操纵人类来避免被关闭”。

这位亲手推动AI发展的教父,现在和20位顶级专家一起签了“上海共识”,呼吁全球建立AI安全国际社群,专门研究怎么让AI向善。

他还提出个特别有意思的想法:人类得把自己当成婴儿,AI当成母亲,靠这种模式实现共存,毕竟母亲总会优先照顾婴儿。

但也有大佬持乐观态度。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就认为,AI会越来越普惠,未来AGI会服务所有人,而不是被少数公司垄断。

现在AI推理成本已经降了一个数量级,接下来一两年还会再降,普通人用得起AI只是时间问题。

就像现在的手机一样,以前是奢侈品,现在人人都有,AI迟早也会变成刚需工具。

可现实是,巨头们嘴上喊着“智能向善”,身体却很诚实。

Meta被Hinton批“不负责任”,OpenAI背离了“负责任发展”的初衷,优秀的安全研究员纷纷离职。

大家都在疯狂竞赛,谁都想先搞出超级AI,至于人类能不能承受后果,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网友们也吐槽:“一边喊着AI有风险,一边疯狂砸钱搞研发,大佬们这是心口不一啊”。

其实AI本身没好坏,就像一把刀,能切菜也能伤人。

它能帮医生快速诊断病情,帮老师个性化教学,提升生产效率;但也能被用来大规模裁员,加剧贫富差距。

关键不在AI,而在使用AI的人,以及咱们制定的规则。

结语

AI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工具,本来该让大家日子过得更好,不是让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失业的。

万亿资本砸进去,不能只养肥了巨头和大佬,得让普通人也分到红利。

现在的问题不是AI太强大,而是规则没跟上,资本把AI当成了裁员盈利的工具。

技术革命从来不是淘汰人类,而是让大家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

与其担心被AI取代,不如赶紧学新技能,跟上时代脚步。

毕竟能决定未来的不是AI,是咱们怎么用它、怎么管它。

要是让资本牵着鼻子走,最后只会是少数人狂欢,多数人买单,这事儿,咱们普通人可不能答应!

AI盈利真相:马斯克万亿豪赌暴富,普通人却无班可上,差在哪?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