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dia预测:6G和AI将推动全球通信行业增长市场研究公司Omdia最新发布的《全球通信提供商收入与资本支出预测》报告显示,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扩张...
2025-11-06 0
荷兰对光刻机出口设置新门槛,不只是对中国卡脖子,也让全球芯片链震动。
这背后,其实藏着中国产业突围的新拐点。
前不久,荷兰政府将多款深紫外光刻设备,纳入国家出口管控清单,这一举动不再局限于极紫外(EUV)设备,连传统DUV也一并锁定。
ASML公司虽未被点名,谁都清楚,这份新规就是冲着它来的。
全球光刻设备市场高度集中,ASML几乎垄断了EUV技术,在DUV设备上也握有足够话语权。
荷兰对外解释得很“文雅”——为“国家安全”“防范军用风险”。
可一看就明白,真正的推动者,不在海牙,而在华盛顿。
美荷之间早就达成默契,早在2023年,美国就拉上荷兰和日本搞所谓“芯片联盟”,要求这两个国家收紧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出口。
荷兰一度犹豫,现在彻底表态,说明背后有更深层的压力交易。
新规内容极为关键。它规定,只要光刻设备“有能力制造先进芯片”,无论用途如何,都需申请出口许可。
判断标准是潜力,这为否决交易预留了巨大模糊空间。
说白了,只要中国想买,理由总能找到。
这类出口机制的最大杀伤力,就在于可控、可调、不可预测。
看似“技术许可”,实则是产业博弈的挡箭牌。
荷兰在新规中明确表示,设备可被“重新配置”用于先进制程,哪怕卖出去时没有这种用途,也要防范“二次组合”的风险。
这话表面讲的是风险,其实直接命中中国自主集成能力的痛点。
过去,中国通过多元采购与技术整合,逐步建立起从材料到封装的庞大半导体体系。
如今,光刻设备作为核心之一被拦下,整个“链路闭环”被人为割裂。
荷兰为何这时候下这步棋?
一方面,它担心被美国边缘化,想用“积极配合”换取技术产业领域的“更大生存空间”。
毕竟,在美中之间选边站,对小国而言压力不小。
另一方面,它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产业垄断的高点,越早收紧权限,越容易掌握筹码。
这种心理其实是系统性的。
荷兰并未主动提出解除现有合作协议,却单方面提高了许可门槛。对外说是“规范”,对内则意味着“主控”。
光刻设备成了武器,制度成了关卡,市场逻辑退居二线,技术民族主义开始上桌。
而这场规则重写的背后,中国也在悄然转向——被卡住的地方,恰恰是反超的起点。
当荷兰宣布新规时,中国市场更多的是冷静评估。
大家清楚一点:这不是第一次被“卡脖子”,可每一次“卡”,都会逼出新的“活”。
光刻机是中国芯片行业一直无法绕开的瓶颈。
过去对ASML的依赖,从未被忽视,也从未被坐视不管。
国产替代早就布局,只是缺一个节点——一个加速的节点。
荷兰这次“帮了大忙”,你不卖,我就必须造;你卡我,我就加速。
这是谁能坚持活下来、走得更远的问题。
国内几家关键设备厂商马上进入全力推进状态。曝光系统、步进电机、掩膜版系统等,一环一环都有储备。
只是,以前走得慢,现在被迫提速。
从需求端到产业端,中国这次反应极为系统化。
一方面,晶圆厂开始调整采购节奏,逐步降低对国外DUV的依赖。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资金平台迅速介入,给国产厂商更宽的跑道。
市场没有停下来,转向了“可控发展”这条更深的水道。
在这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对设备、材料、人才、测试四个环节的掌握能力。
过去这些环节零散发展,如今被强行拉进了“战略合成”阶段。
外部施压成了内部整合的导火索,各个子产业链不再零散争资源,开始围绕“自主可控”统一编队。
很多人没意识到一点:越是在高风险边缘,中国越可能打出意想不到的组合拳。
光刻机是一把刀没错,握刀人的判断,决定不了对手的反应。
我们看得很清楚,过去依赖是一种选择,如今自主是一种生存。
而当“自给按下加速键”的那一刻,整个产业将不再被动等待。
它会主动去填补缺口,去制造闭环,去打破“高端技术只能进口”的宿命。
光刻设备曾被视为高不可攀,如今却变成最真实的目标。
荷兰设下的门槛,不会终止合作,却会加快竞争。
中国供应链,是要摆脱依赖荷兰这种技术垄断的结构。
每一次封锁,都会造出一代新技术。每一个节点,都会成为一段新起跑线。
我们没必要等谁松口,也不用看谁脸色。
在被逼到墙角的时候,往往也是反弹力最强的时候。
荷兰这次掀桌,核心并不在出口本身,而在供应链主权的重新分配。
别看ASML在技术上全球第一,它早年是靠英特尔、飞利浦、台积电这些客户一步步拉起来的。
它不是技术帝国的创始者,却成了技术封锁的执行者。
中国之所以被卡,是因为一直被当作市场,而非规则制定者。
当“卖方市场”占据上风,谁掌握设备,谁就有了定价权、节奏权、裁判权。
现在荷兰直接用“许可制度”,扮演裁判和球员双重角色,这场游戏已经失衡。
更微妙的是,美国早已介入“光刻外交”,从2020年起,ASML就被美方点名禁止向中国出口EUV设备。
荷兰一度挣扎,最终还是顺从。
这一次,它干脆一步到位,把DUV也纳入管控,把最后那一点点“贸易自主”也放弃了。
可这种全线封锁,不代表技术优势能永远保住。
技术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图纸,它是靠使用、测试、验证和反馈不断优化的。你不让用,那我们就自己打通链条。
中国是唯一具备完整芯片产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从晶圆到封测,从设计到封装,全都有。
光刻机确实重要,可它不是整个产业的全部。
再看产业资源分布,中国有最大的人才市场、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多的应用场景。
这些要素聚在一起,不可能长期依赖一台荷兰设备苟活。
当你用规则把人排除在外,人家就会自己造规则。
中国半导体行业过去几年虽遭封锁,也实实在在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中科院、上微、中微电子、北方华创等厂商正在快速填补各个技术空白,虽然还有差距,趋势已经翻篇。
荷兰出口新规从表面看是一次封锁,其实是一种失控的标志。
ASML以前是全球的,现在是政治的;以前靠市场活,现在靠制度撑。
当一个技术强者,靠许可证发声,它的地位也就在悄悄滑落。
而中国,则正在从“被动采购者”转为“结构重塑者”。
不再寄希望于某一个品牌或渠道,要自己搭建系统。
荷兰守的是光刻高地,中国闯的是全链生态。谁输谁赢,不在技术一项,而在格局和定力。
过去,中国在半导体上的节奏总是稳字当头。
不抢风口、不烧概念,用“体系建设”来推进各项核心环节的国产化。
可这一轮封锁,让一切变得简单:必须快,必须全,必须自己来。
光刻机之外,更多隐藏在背后的供应链模块也被拉出来重估价值。
掩膜版、光刻胶、工艺气体、检测设备、运动平台……这些环节以前分散在不同企业手中,如今被一体整合,构成完整研发转化链。
各地项目密集落地,形成批量式的配套协同。
资本也识别出结构性机会,多个半导体装备企业市值大涨,研发投入破纪录,也是对“战略资产重估”的回应。
更关键的,是人才正在回流。
“用得上”“干得出”“留得住”的本土工程师体系已经成型。
封锁挡不住这股趋势,只会把这股趋势压得更实。
政策也在全面跟进。
过去强调“核心技术自主”,现在转为“系统级链条自控”,把设备商、工艺开发、上下游厂商绑成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的半导体进化,正在告别外延增长,进入“闭环突围”的全新阶段。
这种模式不求看起来多先进,必须管用、稳定、可控。
是的,荷兰这次确实又给了一刀。
这一刀,并没刺穿中国芯片的脊梁,反倒让全国从上到下,彻底看清一件事:靠别人给的东西,永远没法心安。
哪怕短期内国产光刻机还有差距,哪怕工艺水平仍需追赶,只要方向对、节奏快、系统稳,这条路一定能走下去。
更何况,这一次的起点,已经不是原地起跳。
我们已经拥有全球最完整的芯片需求市场。我们拥有世界第二大的晶圆代工能力。我们有数十万计的工程师团队。
现在差的,是突破节点。
荷兰自己或许没意识到,它已经把这个节点,亲手递给了中国。
谁在加速,谁在减速,这场博弈不用嘴说,看产业数据就够了。
中国不需要争口气,中国需要把这口气变成每一颗芯片里的核心命令。
真正的主权,不写在制度里,写在制造里。
未来的光刻权杖,看谁不需要被挑选。
参考信息
《谁在破坏全球芯片供应链 出口管制与自研竞争》·中华网·2025‑11‑03
相关文章
Omdia预测:6G和AI将推动全球通信行业增长市场研究公司Omdia最新发布的《全球通信提供商收入与资本支出预测》报告显示,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扩张...
2025-11-06 0
荷兰对光刻机出口设置新门槛,不只是对中国卡脖子,也让全球芯片链震动。这背后,其实藏着中国产业突围的新拐点。光刻新规落地前不久,荷兰政府将多款深紫外光刻...
2025-11-06 0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三次创业,只为填补大陆“缺芯”之痛!2000年的上海张江,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空地。一位年过五旬的华人带着三百多名工程师站在这里,他...
2025-11-06 0
2018 年中美贸易战一开打,美国就盯上了中国的高科技,接二连三出台半导体限制政策,就怕咱们技术赶上来。到了 2023 年,它还拉上荷兰、日本一起,三...
2025-11-06 2
新榜讯 11月5日讯,飞猪AI“问一问”专业旅行助手“团队”近日迎来新成员——“双11选品助手”。该助手可依据用户需求,精准推荐飞猪双11活动中的机票...
2025-11-06 1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
2025-11-06 2
Canon香港昨日于社交媒体发布预告,宣布将于香港时间2025年11月6日上午正式公布EOS新产品。 根据官方释出的产品轮廓图像与近期业界传闻综合判断...
2025-11-06 2
文|酸奶编辑|拾言札记前言中国载人登月时间表正式敲定,随着2026年“梦舟一号”飞船的首飞,我国2030年前登陆月球的计划已进入倒计时。新一代长征十号...
2025-11-06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