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中国与东南亚:电商给经济带来不同的答案!

排行榜 2025年10月26日 19:13 0 admin

当电商以颠覆者姿态重塑全球商业版图,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与重构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国作为电商普及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品牌发展已深陷“价格战”的泥潭;而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正通过前瞻性规制探索电商与实体经济的共生路径。二者的实践与探索,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商业生态平衡的核心命题。

一、低价内卷与生态失衡:电商对中国品牌的三重打击

中国电商的迅猛发展曾为品牌提供了广阔的数字化舞台,但“唯低价”竞争导向逐渐异化为品牌成长的桎梏,从产业根基到创新动力形成系统性冲击。

1. 价格战挤压品牌利润空间

电商平台的流量分发逻辑与低价导向,迫使商家陷入“不降价无流量”的生存困境。广东阳江刀剪产业带的案例极具代表性,拼多多等平台的强制低价策略,催生了大批成本比正品低20%—30%的仿冒产品,导致三成工厂倒闭退出,传统优势产业遭受重创。

中国与东南亚:电商给经济带来不同的答案!

在睢宁沙集家具电商产业带,2018年后当地电商企业数量虽增,但知名品牌、专利数量与企业利润均明显下滑,拼多多平台商家平均利润比其他平台低3—7个百分点。这种“增量不增利”的怪圈,让品牌失去了持续投入生产升级的资金基础。

2. 恶性竞争摧毁品牌创新生态

“唯低价”导向形成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严重抑制了品牌的创新意愿。为维持低价优势,商家不得不压缩研发成本、牺牲产品质量,陷入“低质低价—创新乏力—竞争力衰退”的恶性循环。业内专家指出,部分平台通过操纵流量、强制降价等方式绑架制造业生产者,致使产业带陷入知识产权违规、技术创新乏力的境地。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模式出海后还对“中国制造”的国际商誉造成损害,削弱了中国品牌的长期竞争力。

中国与东南亚:电商给经济带来不同的答案!

3. 规则漏洞侵蚀品牌经营信心

“仅退款”等售后机制的滥用,进一步加剧了品牌的经营压力。尽管该机制初衷是保障消费者权益,但部分消费者利用规则漏洞恶意“薅羊毛”,使商家合法权益受损,扰乱了正常交易秩序。在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商家既要承担低价导致的微薄利润,又要应对不可控的售后风险,经营信心持续受挫,难以形成稳定的品牌发展预期。

二、规制先行与柔性平衡:马来西亚的实体经济保护策略

面对电商扩张可能带来的冲击,马来西亚未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通过制度建设、市场引导等多元手段,为实体经济筑起“防护网”,探索出一条渐进式平衡路径。

1. 立法立规划定电商经营边界

马来西亚通过完善监管框架规范电商竞争秩序,2025年推出的《消费者保护(电子交易)条例2024》(CPETTR 2024)成为核心规制工具。该条例明确要求电商商品需以马来语呈现信息(品牌名除外)、公开卖家完整信息并提供安全认证,同时强制平台建立投诉处理机制、配合监管部门打击质量违法行为。

中国与东南亚:电商给经济带来不同的答案!

这种“事前规范”模式,从信息透明、质量保障等维度缩小了线上线下的竞争差距,避免了劣质低价商品对实体市场的冲击。尽管因执行细节争议暂缓实施,但高达10万令吉罚款与5年监禁的惩戒力度,已向市场释放了强化监管的明确信号。

2. 利用市场特性天然缓冲冲击

马来西亚的市场基础与消费习惯,形成了电商冲击的自然屏障。物流方面,东马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导致配送延误率高,吉隆坡等城市高峰期配送成本增加15%—20%,限制了电商的渗透速度;消费端,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仅65%,55岁以上人群仅25%使用电商App,现金依赖文化仍较浓厚,信用卡渗透率仅35%。

这些因素使得线下实体仍拥有稳定的客群基础,电商难以形成压倒性优势,为实体经济适应数字化转型预留了时间窗口。

中国与东南亚:电商给经济带来不同的答案!

3. 平衡监管与产业发展弹性

马来西亚在规制电商时注重兼顾监管效能与市场活力。针对马来语信息要求引发的中小卖家适应压力,政府宣布延期实施新规,并推动平台推出自动翻译功能协助过渡。

这种“柔性执法”方式,既避免了政策仓促落地对微型创业者造成的冲击,又通过缓冲期推动市场主体逐步合规。相较于泰国直接关停电商平台的激进做法,马来西亚的策略更注重“疏堵结合”,在保护实体经济的同时,也为电商行业预留了健康发展的空间。

中国与东南亚:电商给经济带来不同的答案!

三、平衡之道:从冲击反思到共生进化

中国品牌的困境与马来西亚的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结论:电商与实体经济并非零和博弈,关键在于构建“公平竞争、创新驱动、生态共生”的发展环境。

中国的教训表明,缺乏边界的低价竞争终将摧毁产业根基。2024年《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的落地,标志着监管层已着手规范自动跟价、过度低价等行为,但要真正实现生态修复,还需推动平台建立多元化流量分发机制,从“唯价格论”转向“品质优先”。

中国与东南亚:电商给经济带来不同的答案!

而马来西亚的实践则证明,结合本土市场特性的精准规制,能有效降低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但如何在语言规范等问题上协调区域利益、优化执行细节,仍是其需解决的挑战。

数字经济的浪潮不可逆转,但商业的本质始终是价值创造。中国品牌需从价格内卷中突围,以创新重构核心竞争力;马来西亚需在规制与发展间找到更优平衡,让电商成为实体经济的赋能者而非替代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的良性互动,构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