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AI 创业日记(3)——To C 获客真相:从广告烧钱到口碑裂变

AI科技 2025年10月26日 06:58 0 aa

你以为To C获客就是“投广告+做活动”?其实真正有效的获客,是让用户愿意分享、主动推荐、持续留存。这篇文章,不讲套路,只讲真相——AI创业者如何从“烧钱”走向“裂变”,从“曝光”走向“信任”。

AI 创业日记(3)——To C 获客真相:从广告烧钱到口碑裂变

之前写了一篇 to C 产品获客的渠道概述,我觉得还不太够,今天再补充一篇。

在 AI 应用的赛道里,冷启动是一道最难的门槛。上篇文章我们聊过渠道和成本的大盘,这一篇想更聚焦几个创业者最容易忽视的细节:广告投放为什么常常失控,社交裂变为什么难以复制,以及不同市场里的“隐性规律”。

1. 广告投放:数字背后的隐性陷阱

广告投放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贵”。很多小团队在跑投放时会踩进三个结构性陷阱:

1)竞价螺旋:当一类 AI 应用突然热门时(比如 AI 换脸、AI 聊天伴侣),关键词竞价会在短期内被抬高数倍。你会发现,昨天还能以 3 美元 CPI 拿用户,今天就涨到 7 美元,ROI 立刻失衡。

案例:2023 年欧美市场的 AI filter 类应用,TikTok 广告竞价在两个月内翻倍,许多小团队被迫停投。2)素材疲劳:AI 应用的广告素材往往依赖“炫技效果图”,但同一类素材反复曝光几天后,点击率迅速下滑。要维持效果,就必须不停产出新的创意。这对小团队来说,几乎是一个无法承受的负担。

3)反作弊与无效流量:在一些新兴市场,买量确实便宜,但虚假点击、模拟安装极多。结果账面上数据漂亮,但活跃和付费几乎没有。

广告能带来“速度”,但要小心,它往往也是最先榨干小团队现金流的黑洞

2. 社交裂变:为什么 99% 的产品学不来 Lensa

Lensa 的成功几乎成为教科书案例:用户愿意自发晒头像,传播链条自然形成。

但多数产品照搬“邀请得奖励”的机制,却没跑出来。原因在于裂变的本质不是奖励,而是用户是否有动机展示结果

  • 分享动机:用户为什么要晒?是炫耀(Lensa的头像)、搞笑(FaceApp的变老滤镜),还是展示专业能力(Notion模板)?如果没有“展示动机”,奖励机制再重也拉不动。
  • 内容属性:结果必须是“天然可传播”的。比如Replika的用户会主动在社交平台晒对话截图,因为它们足够“独特和情绪化”。如果结果和普通工具没差别,就很难传播。
  • 奖励设计:很多团队做裂变只会给现金或积分,但真正有效的奖励应该和“核心体验”强绑定——比如解锁更多生成次数、更高画质、更长对话。这种奖励才是持续的。

换句话说,裂变不是“加一个邀请功能”,而是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传播性

3. 市场差异:数字之外的隐性逻辑

日本:信任感与口碑的市场日本用户对广告普遍冷漠,CPI 高,但一旦养成习惯,付费和留存很稳定。很多在日本跑出来的 AI 产品,往往依靠的是持续更新 + 本地化服务,而不是爆炸式投放。

案例:一款日本本土的 AI 英语学习应用,前期几乎没有广告,靠 YouTube 教育博主测评和长期内容更新积累了稳定付费群体。东南亚:低成本的幻觉在印尼、越南等市场,CPI 可以低至 1 美元以下,看起来很便宜。但问题是用户转化率和留存都很差,很多下载只是“尝鲜”,很快卸载。案例:一家在越南跑 AI 修图工具的团队,三个月做了百万下载,但最终付费用户不足 2%,最后放弃了市场。

这两个对比提醒我们:市场数据只是“表层”,真正要看的是用户行为逻辑。日本市场要靠慢工与口碑,东南亚市场要靠低成本+快速试错,不能用一套打法套所有。

4. 冷启动的残酷真相

很多创业者以为冷启动是“流量换用户”,但真相是:冷启动更像一场生存实验。你要在有限的预算内,验证三个问题:

  1. 用户愿意为结果买单吗?
  2. 用户会主动留下来吗?
  3. 用户会自发传播吗?

只有这三点跑通,投放和裂变才是“放大器”;否则就是放大失败。

最后,广告可以加速,裂变可以放大,市场可以给机会。但如果产品没有“留存”和“付费”的核心逻辑,一切都是幻觉。AI to C 创业,最难的部分不是写代码,而是理解用户、理解市场、理解自己的边界。

以上,祝大家今天开心。

作者:张艾拉 公众号:Fun AI Everyday

本文由 @张艾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