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当牢笼化为翅膀——元创孵化营观察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6日 22:20 0 admin

“我最开始只是想着把它设计成牢笼,因为它带给我的感受就是束缚。但在折叠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形状像一个翅膀。”

这是元创孵化营学员在第二天艺术创作后的发言。但有趣的是,从牢笼到翅膀,这个转化也成为了整个孵化营的隐喻。

几天前,20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踏进东升大厦的AI原点社区,他们中有直博生、地方选调生、也有14岁的初中生……很多人内心是忐忑的:“我没有技术背景,能做出来吗?”“12个小时够吗?”“我从来没创过业,我的想法有价值吗?”

路演台上,当最后一个项目展示完毕,三位导师嘉宾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鼓掌。

不是因为产品有多完美,而是因为他们见证了一个更珍贵的东西:从“我不行”到“我试试”的跨越。

当牢笼化为翅膀——元创孵化营观察

那些让人害怕的第一步

“我刚来的时候特别害怕。”

这是一位志愿者在结营时的自白。她说,第一天她不敢讲话,只是坐在那里,看着其他人发言。“我感觉我要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发抖,不敢跟大家融入进去。”

但于第四天晚上,她和伙伴们待到凌晨2点,一起设计产品,一起作战崩溃,一起把想法变成现实。

“那个感觉,是真的很交心。”

有同学从安徽坐了16个小时火车来到北京。路上手机丢了又找回,他形容自己第一天的状态是:“有点害怕,有点迷茫,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是未知的。”

12小时后,他站上路演台,眼神坚定地说:“我的野心不止于此。”

他设计的AI低碳助手不仅能计算个人碳足迹,还能连接家居设备实时监测。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想到了未来的方向——为企业定制专属碳排放计算系统。

蔡芳校长当场感叹:“年轻人就需要有野心。你的野心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对世界命运的深度思考。这是非常令人欣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最年轻的创造者,只有14岁。

这个来自长沙的初中生,带来了质朴的关怀——失物招领智能助手。

“我想让丢失的东西能找到回家的路,也想让走失的人能回到家人身边。”

14岁,初二,从零开始学习AI工具,12小时做出一个产品原型。

一个少女,给了我们关于可能性的最好答案。

不过,孟昭歌老师的提醒也很现实:“失物平台最大的问题是假信息。这需要强大的链条保证信任度,否则一个负面case就会摧毁整个信誉。创业的下行风险一定不能大:上行收益可以不高,但下行风险必须可控。”

那些被看见的痛点

“我曾经为了制备几个样品,在仪器前从下午2点待到晚上11点,大部分时间在等待。”

这是一位同学做科研的真实经历。作为物理学院的博士生,她深知科研入门的痛苦。在她分享完“材料科研入门助手”后,意想不到的是,蔡校长建议说:“中学生也在做课题研究。从文献查阅开始,他们就遇到瓶颈。如果聚焦基础教育阶段的科研入门,这个市场更大,而且是素质教育的刚需。”

原来,项目研究的痛点从中学就开始了。

“我花了9个小时帮师姐改200篇参考文献格式,那一刻我意识到,在AI时代还做这种重复劳动是多么荒谬。”

木木的“论文格式检测助手”就来自这个痛点。但孟老师的提醒很尖锐:“工具类产品要居安思危。大模型免费功能更新很快,你的壁垒在哪里?不要指望工具上市,要么做深做垂直,要么往社群和人的连接去转。”

“要时刻问自己:如果大模型明天就能免费做这个,我的价值在哪里?”

这个问题让很多人沉默。但也让大家开始思考更深层的问题:什么是真正不可替代的?

“90岁的老教授,手里的菜刀越来越沉重,去食堂的2公里路走不动了。”

一位同学是社会工作系的研究生,她在北大社区做过大量调研。她的“燕园颐餐”不只是一个送餐APP,她还力图打造一个连接学生志愿者和老人的平台。

孟老师看到了延伸的可能性:“可以把这套SOP打通,不仅仅是北大,还可以和其他没有技术能力的社区合作,通过这个平台建立小的社群。”

“每次打开衣橱,看着满满的衣服却不知道穿什么。” 这位同学的困扰也许很多人都有过。她想做一个帮助人们穿搭的工具,但更重要的发现是: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衣服,而是对自己的了解和审美的自信。

孟老师则看见了更深的商机:“审美力比智力更稀缺。如果能签约穿搭博主,做成他们的AI agent,这个付费意愿会非常高。高级版真人指导,低级版AI模拟,这个商业模式很清晰。这是未来素人变美的大众市场。”

“我们学校食堂太多了,每次都不知道吃什么。”徐同学的想法来自最日常的困扰。她开始思考:如何让选择变得简单?如何让等待变得可预期?

蔡校长立刻想到家长的需求:“如果能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这个焦虑就解决了。学校也能根据数据调整餐饮品种。”

“我讨厌大学教材的冰冷和单向。” 蓝同学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他的突破在于发现:学习最大的障碍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孤独感。他想做一个教材互助批注的线上平台和社区,像微信读书一样可以让学习相同课程的同学在云端互助。

彭奕琅导师认可说:“Facebook当年就是从一个学校开始的冷启动策略。但你的核心竞争力不在前端AI,而在后端——如何把学习社群真正沉淀下来。”

现场也有很多大学生同学,纷纷表示很需要这样的工具助手,也有表示想合作去做这个项目的人。

那些被打破的边界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这是一位学员在结营时的感言。她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会从小就被很多人夸奖,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可以考上北大。即使来到这里之后,我依然觉得自己很普通。”

但她接着说的话,让所有人安静下来:“可是我又想,如果很多来到这里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普通,都觉得自己就应该做一些普通的事情,那那些不普通的事情,谁来做呢?”

凌晨,有同学还在完善她的“你也是传说中的艺术家”平台。

两天前,在公园的摄影活动后,翰彬把她的照片和艺术史上的画作做了对比分析。那一刻她意识到:原来我也是艺术家。

她的平台通过AI识别用户作品,匹配艺术史上相似的大师作品,用对话的方式解读相似之处,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英雄所见略同”的自信。

孟老师感叹:“这不只是工具,这是在孵化艺术家!未来可以和小型设计师合作,帮助他们变现,你手里握着的就是IP。一旦有一个像泡泡玛特那样爆红的IP,价值不可估量。”

一位基层选调生的“红色纪念展馆复刻“项目,初心是想让家乡的红色展馆更有吸引力。但孟老师点评时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也未必一定要把红色标签打得太重。换个思路——这是最好的亲子教育内容。把它做得有娱乐性,让家长愿意带孩子来体验。娱乐和教育并不矛盾,最好的教育就是寓教于乐。”

一个标签,一个视角,整个项目的可能性就被打开了。

“站在建筑面前,除了拍照打卡,我们还能做什么?” Annie的困惑代表了当代年轻人与文化的断层。她开始思考:如何让文化不再是需要被学习的知识,而是可以被感受的体验?

蔡校长点评:“文旅市场正在从打卡式转向沉浸式,年轻人愿意为文化知识付费。这是时代红利。”

一位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的“云上中阿”平台想要连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

彭奕琅导师给出建议:“你如果把这一套打通,形成SOP,不仅仅是阿拉伯语,还可以和其他没有技术能力去实现的国家合作,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建立网络。”

那些真正的转变

“我来之前特别迷茫。虽然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地学习和生活,有目标也在努力,但总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为什么越努力却越迷茫?为什么还会陷入焦虑?”

这是一位学员在结营时的分享。她说,来到这里最大的收获是:“我变得比5天前更能接纳自己了——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接纳自己可能会犯错,会搞砸一些事情,甚至接纳我很努力去做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我允许自己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允许自己去‘浪费’一些时间。那些你以为浪费过的时光,回头再看,可能正是你人生中很重要的成长阶段。”

另一位学员的转变更加触动人心。她在分享中坦诚:“我上大学后也一直在迷茫。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为什么觉得所有人都比我厉害?我甚至想过,如果就这么死掉了,是不是就不用想这些问题了。”

但来到这里,她开始相信:“我还是有一些潜力的。那些我以为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也许是有可能性的。这次活动确实触动了我心中的一些东西,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说实话,我来之前没有很大期望,不觉得一个5天的项目能给我带来什么深刻变化,但现在来看,它确实做到了。还挺神奇的。”

那个做“科研助手”的学员说:“我曾经讨厌科研,觉得它让我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但在一次冥想中我突然意识到:我讨厌的不是科研本身,而是其中那些重复、低效、让我感觉没有意义的部分。那一刻,我知道我可以用AI来改变这些。”

当一个能运行的原型出现在屏幕上。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技术不再是壁垒,想法才是。

想把学习游戏化的悠哈说:“我经常无意识地刷抖音,一下子就是几个小时。但在这里,我开始思考:如果能把这种吸引力用在好的地方会怎样?”她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对抗人性,而是在理解人性。

想做音乐社区的zan说:“我曾经觉得喜欢一个歌手是很私人的事,但在这里我发现——真正的价值不在信息本身,而在连接。”她开始重新思考产品的核心应该是什么。

当大家在探索如何让教材学习不再那么孤独和低效,如何让老人被更好地看见和照顾,如何让音乐变成凝结人的创作社群,如何让人人都成为艺术家……

重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而是每个人都在学习用创造者的眼光看世界。

一位学员说:“我发现最难的不是技术实现,而是问对问题。当你真正理解了问题,解决方案就自然浮现了。”

另一位学员说:“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但现在我知道,所有伟大的创造最初都很幼稚。关键是你敢不敢把它说出来,敢不敢去试。”

那些真实的声音

Tom提到:“我从对现实经历的算计、对未来的规范当中,走向了一种更为个性化、更为自由的生活。这个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难关上了。我想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囚笼里找出路,而是在旷野当中披荆斩棘地横冲直撞。我们在这里解放了思想,就不要再回到过去——那种被束缚着的状态。我们不要再秉持着实用主义、效率至上、工具理性、盲目从众、不要受他们的控制,最好做一个有意思的人。现在社会是一个理性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某种技术人才,更多的人被工具化了。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些宏大的思想和人文关怀。或许创造,是重新唤回这些宏大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过程。”

结营的时候,有人选了一首歌:《总有一天你会出现在我身边》。

“我以为这是一首情歌”,她说,“ 但放在今天这个语境里,我觉得它在说:等了很久,终于在这里遇到了大家。”

那个14岁的少女,最年轻的创造者,在结营时说:“我没有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而觉得天塌了。我觉得创造的真谛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创造的过程带给我们的慰藉和快乐。所以我们在人生中做了什么错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时间久了,你再回头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一笑而过吧。”

她用最简单的话,道出了创造的本质。

那个很勇敢地将自己过去的痛苦分享的同学说:“我开始学着自己爱自己,自己把自己的精神再养育一遍。我发现我不笨,我可以把事情做好。我错过了很多东西,但我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不晚。”

她在分享中哭了,很多人也跟着哭了。

有人说:“在这么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机会让自己静下来,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宁静。在元创,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变化。我没有想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有一个如此纯粹、舒适、宁静、自在和充满活力的营地。”

有人说:“我发现,单独为自己个人成就去奋斗的过程中,感觉非常无力无助。但当你和他人产生深度连接,你觉得你不再是一个人在奋斗,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在给这个社会创造一些更美好的东西。尽管它是很微小的努力,但我觉得也是有价值的。”

有人说:“我一直害怕失败,害怕选择那条不确定的道路。但在这里,我找到了勇气。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对抗那个在山脚下只能被动等待命运安排的自己。我们一定要有勇气去做自己非常认可的事情,不要害怕失败,去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最后,所有人站起来,一个接一个地拥抱。

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说:“我想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拥抱一下。”

尾声

这不是结束。16个项目,会在未来继续生长、迭代、蜕变。有些可能会失败,有些可能会成功,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跨越了那个最难的门槛——从“我不行”到“我试试”。

就像彭奕琅导师说的:“大家都是了不起的,从一开始一起从零到一,之后还可能从一做到九十九。你们用亲身经历证明了,从热爱出发,结合自己的学业、生活、工作,用新的想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

孟老师总结了三点。一是动机比方法更重要。创业是痛苦的,只有passion能支撑你走下去。所以找到内心最想做的事,比找到市场机会更重要。你的动机其实比这个解决方法更重要。二是跨界才有溢价。单个品类的机会已被完美定价,只有跨界领域还在模糊定价阶段。人才也是如此,跨界人才最有议价能力。三是要勇敢地谈钱。财富的本质是将思想现实化的能力。不要谈钱色变,要从day one就考虑商业模式。有了钱,才能做更多理想化的事,帮助更多的人。

蔡校长对大家的寄语是:“你们这一代,是要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决定终身幸福的不是分数和才华,而是一种意识——自我觉察、信念和毅力。我相信你们中有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创造者。”

从觉察到创造,只有一步之遥。

而这一步,他们已经迈出去了。

这里贴着一句话:这里没有正确答案。

正如一位学员在结营的时候提到:“我想,当正确答案消解的时候,生命力就产生了。这里不存在同辈压力,不存在先后、快慢、背影与正面。我们不是看着前面一个个人的背影,我们是面对面看着彼此的,我们是并肩前行的。”

再附上学员kiki分享的一段话共勉:“允许自己盲目乐观、盲目自信。因为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面前,我们太容易迷失、怀疑甚至否定自己。可是在任何时代,真正推动世界前行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的人。”(宋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