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无招回归,钉钉能“清空”过去吗?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5日 20:17 1 admin


无招回归,钉钉能“清空”过去吗?

2025年8月杭州阿里总部的发布会现场,聚光灯重新打在无招身上。

这位消失四年的钉钉创始人站在“AI钉钉1.0”的巨幕前,用200多页PPT抛出十多款AI产品,从能自动整理待办的钉钉One到磁吸式录音硬件DingTalkA1,最后那句“我们决心清空过去,以归零的心态,为AI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产品”让全场寂静后爆发出掌声。

但狂欢之下,质疑声早已蔓延。有人在小红书晒出新旧界面对比图,感慨“首页按钮从32个砍到18个,终于不卡了”,也有人吐槽“功能花里胡哨还不实用”。这场看似决绝的转型,究竟是钉钉挣脱困境的破局之举,还是阿里在AI浪潮中慌了手脚的冒险狂奔?

01 刮骨与撕裂

2025年4月,无招的回归给钉钉带来了肉眼可见的震荡。而他掀起的改革风暴,与前任叶军主导的四年形成了尖锐对比。

叶军掌舵的四年里,钉钉走的是一条商业化优先的路线。为了追求营收增长,钉钉推出169元/年的365会员体系,把开屏广告、多设备登录、甚至打卡界面皮肤都纳入付费权益。与此同时,免费直播时长从两小时砍到一小时,通讯录人数上限被压缩至300人。这一时期的钉钉,60%的研发资源都投向了大客户定制,中小企业用户的体验被悄悄排在了次要位置。

与之相反,无招的改革堪称“刮骨疗毒”。

在产品层面,他砍掉了备受诟病的开屏广告和个性化付费皮肤,将首页按钮从32个精简至18个,那些为配合阿里生态强行植入的电商订单同步、饿了么团餐等功能被批量下线。

在管理层面,他要求员工早9点开早会、晚下班做总结,甚至禁止工作时间刷微信微博,逼着团队重新找回创业初期的拼劲。

这场闪电战式的转型确实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4个月内分析1850个用户需求,修复574项体验问题,AI表格上线3个月渗透率就达23%。但快速迭代的背后,隐患也在滋生。

为了赶在十周年发布会前亮相,DingTalkA1从立项到量产仅仅用了4个月。据供应链相关人士透露,这款硬件的部分兼容性测试环节存在简化或调整的情况。很快,首批用户的使用反馈就在小红书上传开:“在方言场景下转写全是错漏,开会记录要对着原文逐字改”“电量显示有bug,手机显示11%,设备上满电”。这些问题无疑给钉钉的新品推广蒙上一层阴影。

更棘手的是,管理层动荡也随之而来。主导智能硬件战略的副总裁林锋在发布会后宣布离职,这位深耕阿里17年的老将离开后,钉钉此前布局的XR混合办公项目已陷入停滞。

事实上,这种因管理层变动导致的战略摇摆,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19年阿里生态扩张阶段,钉钉为配合集团战略,强行推出钉钉圈子、职场人脉等C端社交功能,导致产品界面因无序叠加变得繁杂;如今为了AI转型,又可能牺牲硬件生态。这种拆东补西的做法,暴露了钉钉缺乏长期稳定战略的短板。

02 “三国杀”困局

在中国协同办公市场,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的“三国杀”已进入第五个年头。

曾几何时,钉钉凭借阿里生态的千万级中小企业资源,以免费打卡、视频会议等功能快速抢占市场,2020年用户规模突破3亿,成为行业现象级产品。但如今,它的优势正在被对手快速稀释,短板愈发明显。

一方面,在高端客户争夺战中,钉钉的规模优势正加速失效。截至2025年8月,钉钉虽有2600万企业用户,但付费组织仅19万,占比不足1%,远低于企业微信的3%和飞书的2.5%。

2023年小鹏汽车转投飞书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当时小鹏需打通车辆测试数据与协同系统,钉钉因API接口开放度低,开发周期长达3个月;飞书则凭借更开放的架构,1个月就完成对接,还额外实现了测试数据的实时可视化分析。这种定制化能力的差距,让钉钉在高端制造、互联网等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25年Q1其高端客户留存率同比下降12%。

另一方面,与对手相比,钉钉的生态协同能力也显得后劲不足。企业微信牢牢绑定微信12亿月活,其5.0版本推出的智能表格能直接对接微信生态。飞书则依托字节的技术基因,构建起成熟的AI体系。2025年9月,海信集团宣布将办公平台全面升级为基于飞书的“信鸿3.0”,借助飞书的低代码能力,海信把原本需要一周的流程改造压缩到几小时,还基于飞书AI打造了全员办公助手“星海同学”,能自动提炼会议纪要、生成待办任务。

反观钉钉,141万AI应用中60%是文档生成、语音转写等浅层插件,能贯穿全业务流程的原生应用很少。即便是重点发力的AI表格,也陷入局部领先却无生态协同的困境:虽依托阿里云实现“百万行数据处理11.6秒完成”,比友商快一倍,但飞书多维表格已能支持跨平台接入企业微信与钉钉,还内置AIagent节点自动分配工作流;企业微信的智能表格则凭借微信连接能力,成为中小企业私域运营的刚需工具。

03 破局关键

钉钉的麻烦,核心是夹在“帮阿里落地战略”和“让用户用得舒服”中间顾此失彼。过去为推“云钉一体”,硬塞阿里云相关功能,把产品搞得臃肿难用;现在又要扛着阿里“AI ToB”的大旗往前冲,稍不注意就会再忽略用户需求。要走出困局,关键得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

首先,剥离阿里生态的过度捆绑,重构产品逻辑。无招砍掉饿了么、电商等功能的动作值得肯定,但更需要建立功能准入机制:只有能解决80%企业核心痛点的功能才能留存。例如,钉钉AI表格的零门槛数据分析功能,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不会熟练使用Excel函数的痛点,上线3个月用户渗透率达23%,这正是用户导向的成功案例。

其次,生态开放不能停留在口号,需降低合作伙伴的接入门槛。钉钉此前的API接口开放度低、审批流程长,导致第三方开发者望而却步。要改变这一现状,钉钉需建立一站式开发者平台,简化审批流程,甚至开放部分核心数据接口(如企业基础信息、日程数据),让合作伙伴能快速开发深度场景应用。

再者,结果付费模式需建立清晰的评估体系,化解企业信任焦虑。钉钉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或建立阶梯式付费标准:例如,AI生成的方案若达到预设的合格线,企业支付基础费用;若方案落地后带来实际收益,再支付额外奖励费用。同时,钉钉可推出试用保障计划,新用户免费试用1个月,若不满意可全额退款,通过降低试用门槛,逐步建立企业信任。

最后,稳定核心团队,避免战略断层。阿里需要为钉钉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例如授予核心员工战略期权,让他们能分享AI转型的红利;同时,减少管理层变动频率,避免因负责人更换导致战略摇摆。无招的强势改革虽短期见效,但长期来看,稳定的战略和团队才是钉钉持续发展的关键。

钉钉的AI转型,早已超越了一款办公软件的自我革新,成为中国ToB行业在AI时代的缩影。当技术狂欢遇上商业现实,当巨头战略撞上用户需求,每一步选择都充满博弈。无招曾说,“AI给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能够定义全球新工作方式”,但这份机会的前提,是摆脱“大公司病”的桎梏,放下“数据崇拜”的傲慢。

毕竟,办公软件的终极战场从不是技术参数的比拼,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敬畏。钉钉的下一个十年能否破局,答案或许不在发布会的聚光灯下,而在每一个职场人的日常体验里。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