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半年从实验室到量产中国“长缨”芯片颠覆行业:速度超传统百万倍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5日 14:59 0 admin

当美国还在靠芯片封锁“秀肌肉”时,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然抛出一记“王炸”——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长缨”研发成功,不仅速度比传统芯片提升百万倍,更以94.3%的良率突破产业化瓶颈。从今年4月实验室原型“破晓”亮相,到如今实现量产能力,仅用半年时间,这场“逆袭”让曾嘲讽“中国只能做实验室技术”的国外巨头集体沉默。

半年从实验室到量产中国“长缨”芯片颠覆行业:速度超传统百万倍

故事要从两年前的“卡脖子”困境说起。美国接连加码半导体限制,试图卡住中国芯片产业的脖子,当时不少声音唱衰“中国追赶需20年”。但中国科研团队却另辟蹊径,瞄准AI时代的存储瓶颈——传统闪存速度慢、能耗高,而二维材料虽有性能优势,却因集成难、量产难,被业界视为“好看不好用”的技术。

半年从实验室到量产中国“长缨”芯片颠覆行业:速度超传统百万倍

今年4月,团队率先推出二维闪存原型“破晓”,以400皮秒的读取速度登上《自然》封面,直接将传统闪存甩在身后。可国外半导体大厂却没当回事:“实验室数据再漂亮,不能量产就是空谈。”他们没料到,中国团队的“加速度”远超想象。

半年从实验室到量产中国“长缨”芯片颠覆行业:速度超传统百万倍

短短半年,“破晓”就进化成“长缨”。这款全新芯片采用二维-硅基混合架构,最关键的突破在于解决了“兼容性”和“良率”两大世界级难题。以往二维材料集成到硅基芯片,要么需要高温热压损坏材料,要么良率不足50%,根本无法产业化。而中国团队独创“超声波室温键合”技术,不用高温、不损材料,还通过区域静电保护留住优质材料,直接将良率拉到94.3%——这一数字意味着,“长缨”已经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半年从实验室到量产中国“长缨”芯片颠覆行业:速度超传统百万倍

更让行业惊叹的是“长缨”的硬实力:在54.8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存放10年,数据零丢失;单操作能耗仅0.644皮焦,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把它装到手机、笔记本里,不仅读写速度快到“秒开”,续航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对比三星、美光等巨头的同类产品,“长缨”在速度、稳定性、能耗上全面领先。

半年从实验室到量产中国“长缨”芯片颠覆行业:速度超传统百万倍

这场突破的关键,是中国团队跳出了传统半导体的“线性思维”。以往行业研发,都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层层爬坡”,动辄耗时十几年。而中国团队反其道而行:先明确AI时代“快存储”的需求终点,再拉通全球最成熟的CMOS生产体系,像拼乐高一样模块化集成二维材料——不用新建几十亿美元的生产线,就能借助现有产能实现突破,这一下就把研发周期压缩了90%。

“长缨”的出现,也正在改写全球半导体的格局。全球闪存市场规模达600亿美元,过去一直被美日欧企业垄断。如今中国不仅拿出了更优的技术,还开放了知识产权动态授权,吸引全球企业加入新生态圈。反观美国,一边喊着“自由贸易”,一边对中国芯片加关税、搞限制,如今面对“长缨”的突破,只能靠“淡化话题”掩饰被动。

半年从实验室到量产中国“长缨”芯片颠覆行业:速度超传统百万倍

其实,“长缨”的逆袭不是偶然。从几十年前半导体基础研究的积累,到科研团队“不按套路出牌”的创新,再到产业链的协同配合,这是中国科技“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曾经有人说“中国芯只会组装”,如今“长缨”用百万倍的速度、近满分的良率证明:中国不仅能突破技术壁垒,还能制定新的行业规则。

当“长缨”逐步走向量产,当更多中国芯片技术打破封锁,全球半导体的“中国时刻”,已经来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