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1日 12:03 0 aa

具身机器人行业最近火得不行,但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接受采访时,直接给这股热劲泼了盆冷水 “挺乱的”。

这话听着直白,却不是随口说的,张巍在机器人领域摸爬滚打快 20 年,从美国的实验室到国内的创业公司,他见过的行业起伏可比现在这波热度要多。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张巍可不是刚入行的新人,本科读的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后来去美国普渡大学拿了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还在加州伯克利做过博士后。

2011年他加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2017年就升到了长聘副教授,那会儿就专门钻研机器人运动控制和强化学习。

本来想在国外接着做实验,可后来发现硬件条件太受限,比如波士顿动力的设备,价格高得离谱,多数团队根本用不起。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无奈之下,2019年他选择回国,加入了南方科技大学,2022年干脆自己创业,成立了逐际动力。

有了这么多年的技术底子,逐际动力的推进路径也没跟风。

公司早期没直接做成人形机器人,而是从四足开始摸索,再到双足,一步步积累技术。

截2025年,公司已经拿了多轮融资,阿里、京东、峰瑞资本这些大机构都投了钱。

今年7月,他们终于推出了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LimX Oli,现在京东店铺里,这款机器人和双足机器人 TRON 1都是主推产品。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不跟别人 “卷” 价格,张巍要做机器人里的 “iPhone”张巍常说一句话:“要有在红海里卷的能力,但不以它为目标。

” 说实话,现在很多行业一火就扎堆拼价格,能跳出这个思路的老板真不多。

他说的 “卷的能力”,不是盯着定价打价格战,而是把公司的组织效率提上去、把制造成本控住。

这个想法,我觉得挺清醒的,毕竟靠低价抢市场,长久不了。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他还给公司定了个特别的目标:做机器人领域的 iPhone。

本来想可能做机器人就得一步到位搞出最先进的产品,后来发现张巍不这么想。

他总拿苹果举例,说乔布斯刚成立苹果时,也不是直接做出了 iPhone,而是从卖电脑开始,一点点迭代。

逐际动力也是这么干的,从四足到人形,花了好几年时间打磨技术,没想着一口吃成胖子。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张巍对 “通用机器人” 的看法也挺特别。

2022年参加活动时,他就公开说 “通用等于没啥用”。

一开始我还纳闷,通用机器人不是功能更全吗?后来听他解释才明白,要是只干拧螺丝这种单一活,专用设备就够了,根本不用人形机器人。

他说的 “通用”,真正价值是能吸收那些零散的需求,既能做 A 又能做 B,还不用改造环境、不用改机器人的结构。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他把机器人的每种能力比作 “App”,说等 2 到 3 个 “App” 成熟了,就能迎来爆发点,像吸星大法一样把分散的需求都吸过来。

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最终不是替代现有设备,而是给产业链加增量,这个角度确实跟很多同行不一样。

15.8万的人形机器人,成本是怎么压下来的?

逐际动力今年 7 月推出的 LimX Oli,起售价15.8万。

老实讲,这个价格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真不算高,你看美国 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机器人,专门做物流的,售价差不多20万美元,比 LimX Oli 贵了十多倍。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张巍说这可能是全球性价比最高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这话倒不是吹牛,他们的成本控制确实有一套。

联合创始人谌骅透露,成本能压下来,主要靠两点。

一是设计阶段就严格管控,不做多余的设计,也不搞能力不够的方案。

二是核心模块深度自研,尤其是机器人的关节。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要知道,关节这类动力模块,在机器人整体开支里占了快一半还多,要是直接找外面厂商做,很容易出现要么性能过剩、要么不够用的情况,既浪费钱又影响效果。

逐际动力从设计初期就统筹考虑,让关节、结构强度和硬件能力匹配,避免了这些问题。

现在 LimX Oli 的自研比例超90%,只有零部件制造找了外部合作,整机装配都是自己来。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不过逐际动力的产品落地也不是一帆风顺。

2023 年 12 月他们就推出过第一代人形机器人,但那时候只是原理样机,制造和设计稳定性都没达标。

张巍一直强调,不能为了做个展示用的 demo 浪费精力,现阶段他们的双足机器人也不进工厂,就是怕把时间耗在不成熟的技术上。

如此看来,他们确实把 “不盲目跟风” 做到了实处,没有因为行业热就急着推产品。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公司能走到现在,团队的进化也很关键。

逐际动力刚成立时,就十多个人,还都是技术人员,张巍自己都说那时候像个 “大号实验室”。

直到2023年,公司才慢慢有了成熟企业的样子。

2024年上半年,他们还请来了前小牛电动联合创始人何卫华,专门管供应链和制造。

说实话,技术出身的老板能意识到自己管不好制造,主动找专业的人来补短板,这点挺难得的。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张巍管理团队也有自己的一套。

他把管理分成两种,一种是给创新型人才的 “基于情境的管理”,这类人得给目标、充分授权,不能用条条框框捆住他们;另一种是给量产、制造类人才的 “基于控制的管理”,这类工作得讲计划、重控制,不能太灵活。

本来想管理可能都一个样,后来发现还真得区别对待,不然要么让创新的人没了干劲,要么让制造的事乱了套。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他还说,高管任职成功率要是超过50%,可能就是标准太保守了,找合适的人比找厉害的人更重要,不能把公司命运寄托在几个 “天才” 身上,这个想法我挺认同的,企业稳不稳,靠的是体系不是单个人。

现在具身机器人行业确实热,据企查查数据,2025年7到8月,就有超100家相关企业拿到了新一轮融资。

但张巍说这股热劲背后是 “乱”,因为大家都没达成共识,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推进。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可他觉得,这种 “非共识” 恰恰是创业公司的机会,要是都知道怎么赚钱了,早就轮到大厂进场了,小公司根本没机会。

这话挺实在的,行业里能保持这份清醒的人不多。

峰瑞资本的李丰也说,2022年的时候,逐际动力还是 “拿着锤子找钉子”,有技术但得找应用场景;到 2024年一季度,情况就变了,更多行业主动找上门,想试试机器人的解决方案。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明势创投的夏令也夸张巍,说每次跟他沟通都能看到他的进步,既关注同行的优点,也清楚自己的不足,做决策不迎合风口,只考虑企业长期发展。

这年头,能不跟风的老板真不多见。

张巍也承认,公司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声音,员工、股东的期待不一样,给的建议也杂。

张巍:人形机器人终局是增量,逐际动力如何靠 90% 自研杀出重围?

但他觉得这些外部声音也有价值,能补自己视角的不足,哪怕只吸收5%到 10%有用的,也够了。

关键是要筛选,不能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

“最终,这家企业的驾驶员是我”,这句话说得挺坚定,也看得出来他对公司方向的把控很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