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OpenAI的年度发布会一直是技术爱好者和开发者们关注的焦点。2025年的OpenAI DevDay也不例外,这场发布会带来了多项重大...
2025-10-10 0
在近地轨道跑了27年的国际空间站,真要迎来“坠毁”结局了。
这座16国砸1000亿美元共建的“太空宫殿”,2025年7月终于定了终局:2028年停摆,2030年坠向太平洋“尼莫点”。
没了国际空间站,另一边美国早早就抢跑新赛道,反观中国的太空布局,看似“慢半拍”,这到底是落后了,还是另有打算?
2025年7月,美俄终于打破多年争执,给运行了27年的国际空间站定下结局:2028年停止运营,2030年整体坠入南太平洋“尼莫点”。
这个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域,成了这座“太空宫殿”的最终归宿。
很少有人记得,这座总投资超1000亿美元的空间站,最初设计寿命只有15年,如今早已超期服役13年。
衰老的痕迹在近年愈发明显:俄罗斯负责的服务舱漏气问题反复出现,最多时每天泄漏3.7磅空气,即便多次修补仍治标不治本;舱体上查出4处裂缝和50多处安全隐患,588个核心部件全部超过使用年限。
更致命的是合作根基的动摇,当年美国为避免俄罗斯航天技术外流主动邀约,俄罗斯则因资金短缺被迫合作,形成“美出钱、俄出技术”的模式。
可随着地缘局势变化,俄罗斯曾威胁若制裁持续,可能让空间站失控坠毁在美欧境内,要知道,俄舱段掌控着轨道控制核心功能,每年11次轨道修正缺一不可,这正是其话语权的底气。
最终敲定的退役方案里,美国砸数亿美元给SpaceX研发专用离轨航天器,还改造龙飞船做备份,俄罗斯则用进步号飞船辅助制动。
但专家担忧,俄舱段持续老化的问题,可能让这场“受控坠毁”充满变数。
这座16国共建的工程走向终结,与其说是寿终正寝,不如说是太空探索从“抱团取暖”转向“自主博弈”的标志。而真正的较量,早已在新赛道上拉开序幕。
国际空间站还在苟延残喘时,美国已经把目光锁定在近地轨道的卫星霸权上。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堪称“饱和式扩张”,截至2025年已发射超9000颗卫星,占了近地轨道70%的承载力。
这些卫星的价值在俄乌冲突中暴露无遗,不仅提供通信支持,更推出“星盾”计划直接服务美军行动。
美国想靠“先到先占”的规则,把轨道和频率资源牢牢抓在手里,这种思路和当年阿波罗计划的“抢第一”如出一辙。
但光鲜数据背后全是暗礁,2025年FCC发布的报告显示,星链故障卫星占比已升至5%,大量太空碎片不仅威胁其他航天器安全,还引发多国抗议。
欧盟就直言不讳,星链正在“扰乱欧洲电信市场”,紧急推出自己的IRIS2星座项目,计划用290颗卫星构建自主通信网络。
可欧盟的反击更暴露了美国模式的问题:IRIS2预算从60亿欧元飙升到106亿欧元,空客等巨头还因“技术不成熟”退出核心团队。
更要命的是美国自身的技术短板,“宇宙神-5”火箭依赖的俄罗斯RD-180发动机,库存只能用到2025年,而俄罗斯早已停止供应,美国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马斯克寄希望于“星际飞船”解决问题,不仅要替代龙飞船运人运货,还要实现空间站调姿功能,可至今相关技术仍未验证成功。
这场看似迅猛的低轨扩张,实则像一辆缺油的跑车,跑得越快越容易失控。
当美国在低轨领域猛踩油门时,中国的太空布局显得格外“沉稳”。2022年天宫空间站完成基本构型后,没有急于对标星链搞饱和发射,而是先扎实推进常态化运营。
2025年,天宫完成了2次载人任务,180余项在轨科研项目产出丰硕,更在国际合作上迈出关键一步。
3月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首次为外国系统选拔训练航天员,计划2026年就让巴方航天员入驻;此前还有12个国家的实验载荷陆续进驻,甚至向美国布朗大学等机构开放嫦娥五号月壤样本借阅。
这种开放不是刻意讨好,而是技术自主后的从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曾说,中国能把蓝图定到最后,不会因政策变动改方向,这正是中美航天的核心差异。
在低轨卫星领域,中国星网的GW星座虽2024年才开始批量部署,但2025年已实现“三天两发”的组网速度,更完成全球首次5GNTN标准手机直连卫星通话,星间激光链路技术让数据传输更安全高效。
民营企业的表现同样亮眼,上海垣信“千帆星座”已组网72颗,2027年就能完成1296颗一期建设,形成与星链的差异化制衡。
算下来,中国申请的卫星超5.1万颗,虽数量不及星链计划,但每一步都紧扣“通信质量”和“区域服务”需求,避开了盲目扩张的陷阱。
深空探索上,中国的“阶梯式推进”更显功力,嫦娥计划完成“绕落回”后,没有急于载人登月,而是先攻克关键技术:长征十号火箭2025年初样试验达标,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性能得到验证。
嫦娥七号锁定2026年下半年发射,直奔月球南极找水,还搭载了俄罗斯、埃及等7国仪器,为中俄联合建设的月球科研站打基础。
这种“先建能力再谈目标”的思路,看似比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晚了一步,却少走了很多弯路。
要知道,美国原计划2024年载人登月,如今已推迟到2028年,星舰登月舱更是连燃料转移测试都反复失败。
随着2025年各项计划的推进,2030年的太空格局逐渐清晰,这里没有绝对的“快慢赢家”,只有不同路径的竞合博弈。
近地轨道上,国际空间站坠毁后,天宫将成为唯一的大型载人空间站,不同于国际空间站的“貌合神离”,天宫的合作模式更平等。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就评价,这是唯一一个给所有国家平等参与机会的平台。美国虽推动商业空间站建设,但招标遇冷,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空白。
低轨领域将形成“数量vs质量”的制衡:星链靠超9000颗卫星占得先机,但故障频发和碎片问题会不断引发争议。
中国GW星座和欧盟IRIS2虽规模较小,但在通信安全和区域服务上更具优势,尤其是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能有效抵御黑客攻击,这正是欧盟IRIS2项目追求却尚未实现的目标。
月球探索的“双轨并行”更具看点:美国“门户”空间站和中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同时存在。
美国想靠阿尔忒弥斯计划复刻阿波罗荣光,却面临政策摇摆的风险:特朗普政府就曾想跳过月球直奔火星,让计划进度反复拖沓。
而中俄合作的科研站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嫦娥七号、八号将陆续完成探测任务,2035年前就能建成基本型。
俄罗斯的角色同样关键,虽因资金问题退出国际空间站核心合作,但靠RD-180发动机出口仍握有一定话语权,更在月球着陆器技术上与中国互补。
就连印度也想分一杯羹,计划2025年底发射载人飞船,带3名航天员停留3天,可其任务多次延期,还得依赖欧美测控支持,短期内难以成为核心玩家。
国际空间站的27年历程,给人类太空探索留下了深刻教训:16国合作看似宏大,却因技术依赖和地缘政治脆弱不堪。
美国当年靠阿波罗计划赢得太空竞赛,却在去工业化浪潮中丢失了完整产业链,如今只能靠商业公司“赌一把”。
中国看似起步晚、节奏慢,却靠“系统工程思维”一步步筑牢根基,从月背登陆到空间站建设,每个技术节点都成为下个阶段的基石。
有人总爱用“快慢”评判航天成就,可太空探索从不是百米冲刺。美国的“急行军”或许能抢一时先机,却要面对预算波动、技术断供的多重风险。
中国的“稳棋局”看似平淡,却实现了从近地到深空的无断点覆盖。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月壤,催生32篇顶级期刊论文;天宫空间站的科研数据,正为全球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支撑,这些成就从不是靠“速度”换来的。
2030年,当国际空间站的残骸坠入尼莫点,当星链卫星与GW星座在低轨并存,当人类足迹再次踏上月球,我们会发现:太空从不是大国争霸的战场,而是文明延续的新疆域。
中国用开放合作告诉世界,探索宇宙的终极目标,不是比谁先到,而是能和谁一起走得更远。而这份“稳扎稳打”的定力,或许才是太空时代最宝贵的竞争力。
相关文章
在人工智能领域,OpenAI的年度发布会一直是技术爱好者和开发者们关注的焦点。2025年的OpenAI DevDay也不例外,这场发布会带来了多项重大...
2025-10-10 0
IT之家 10 月 9 日消息,英特尔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行的 2025 年度技术之旅上预览了酷睿 Ultra 300 "Panther Lake" 系...
2025-10-10 0
在近地轨道跑了27年的国际空间站,真要迎来“坠毁”结局了。这座16国砸1000亿美元共建的“太空宫殿”,2025年7月终于定了终局:2028年停摆,2...
2025-10-10 0
为方便给手机充电很多人会把充电器插在插头上“随时待命”充电器长期不拔会爆炸吗?给手机充电时要注意什么?往下看,这些知识一定要掌握↓长期不拔充电器有何危...
2025-10-10 0
尽管硅谷中的顶尖人工智能公司之间仍在竞争,但某种程度上它们正在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合作。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悄然完成一轮规模空前...
2025-10-10 0
界首机场何时开通运营呢?记者从阜阳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该机场已经竣工验收,争取10月底获批正式运营资质,预计年内具备通航条件。阜阳界首机场为A1类通用...
2025-10-10 0
手机越用越卡、新能源汽车芯片依赖进口、量子计算机卡壳在制造环节…这些年,“芯片卡脖子”像根刺扎在国人心里。但2025年的一则消息打破了沉寂,国光量超推...
2025-10-10 0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中国石化(600028)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模拟大气降水流体与围岩的水岩反应装置及方法”,专利...
2025-10-10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