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诞生第30位诺奖得主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07日 21:18 0 aa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诞生第30位诺奖得主

中文导报讯 10月6日下午,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获奖。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评选委员会认为,他们的研究发现了免疫系统的“卫士”——调节性T细胞,促进了潜在疗法的开发。目前,这些疗法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治疗或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更有效的癌症疗法,并预防干细胞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


三位科学家在获得诺奖之前,都是科学道路上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尤其是坂口志文当年的研究一开始不被主流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还找不到正式教职。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诞生第30位诺奖得主

1951年,坂口志文出生于日本滋贺县。坂口志文想过当画家、雕塑家,还曾在美术社做塑料雕塑,家里有不少他的参赛奖状。但受到父母影响,坂口志文没有走上艺术道路。


父亲是一名高中老师,毕业于该校哲学系,藏书无数,坂口志文从小就爱待在家里看书;母亲出身医学世家,家里有多名亲戚是医生,坂口志文对医学产生兴趣,立志要成为卡尔·雅斯贝尔斯那样的哲学家、精神病学家。高中毕业后,坂口志文复读一年,考入京都大学医学部。


坂口志文第一次接触免疫学,是在大学讲座上,聚焦免疫学“识别自己,排除非己”,让他感受到哲学的深度,点燃了他对免疫学的研究热情。


1976年从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获得医师资格后,坂口志文选择读研。1976年,爱知县癌症中心西冢泰章教授团队的一篇论文引起坂口志文的注意,为其指明了今后的研究之路。1977年,坂口志文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退学,加入爱知县癌症中心,成为一名“无薪”研究生,师从西冢泰章教授。此后,他又回到京都大学,于198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95年,坂口志文在《免疫学杂志》发文,宣布一个颠覆传统免疫调控认知的新发现:一个全新的T细胞亚群。研究证实,这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不仅携带CD4蛋白,其表面还特异性地表达着关键分子“CD25蛋白”。这一新发现的T细胞类别被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


2003年,随着调节性T细胞日益受到关注,学术界出现另一个决定性发现:Foxp3分子。坂口志文对这一发现亦有杰出贡献,这补上了调节性T细胞证据链中最后一块关键拼图。此时距离坂口志文首次提出相关假说,已经过去将近20年。


由于在调节性T细胞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坂口志文获得多项国际重磅奖项,包括素有“准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福德奖(2017年)、日本科学院奖(2012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奖(2015年),以及被称为“德国医学奖”的保罗·埃尔利希和路德维希·达姆施泰特奖(2020年)等。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诞生第30位诺奖得主

据了解,坂口志文是一位典型的日本科学家,他谦逊、话不多,但内心极为坚定,甚至有些固执。他当年的研究,最开始不被主流认可,但他笃信自己追寻的答案是存在的,无论外界如何质疑,他都心无旁骛地沿着那条路走下去。在调节性T细胞概念提出之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免疫学界曾有一个很热的概念叫“抑制性T细胞”,但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概念基本上被否定,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 在当时几乎没人再相信抑制性T细胞的科研环境下,坂口志文还能坚持做相关研究,这份定力非常难得。


坂口志文早期在日本处境艰难,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还需要一半时间看病人的临床医生,只能兼职做科研。他的成果在初期不被认可,坂口志文在1995年那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中,发现了CD25可以作为关键表面标志来分离调节性T细胞,但投稿过程并不顺利,最终发表在《免疫学杂志》。直到Foxp3基因被弗雷德鉴定出来,并与调节性T细胞联系起来后,大家才慢慢接受。坂口平时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人,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文章质量高,重复性非常好,展现了科学家最基本的态度。


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坂口志文总是和夫人在一起,他还会向别人很客气地介绍他的夫人,能感觉到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弗雷德和坂口志文两人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正一反”。坂口志文是一位非常低调、严谨的日本科学家,而弗雷德则是一位非常开放、热情的美国人。


坂口志文认为,培养科研人员的必要条件有两点:一是发现和把握住有趣的研究种子;二是对有潜力的研究项目给予更慷慨的支持。“科研人员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放在大局中。要想真正了解某件事情,并不是光看书就能了解的,需要时间让知识沉淀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够更好地运用。”


坂口志文,是第6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籍科学家。


1987年,生物学家利根川进成为日本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利根川进也是在免疫学领域,“独得诺贝尔奖”的唯一获奖者。进入21世纪后,在干细胞再生医学领域,京都大学干细胞科学家山中伸弥开创了新的里程碑,荣获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还有3位日本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年,日本有机化学家、北里大学荣誉教授大村智获奖,2016年和2018年,日本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免疫学家本庶佑又分别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不完全统计,在诺贝尔奖一百多年历史中,近千名获奖者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而在亚洲范围内,日本获奖者数量高居首位。迄今为止,日本共诞生了超30名诺奖得主,其中包括物理学12位、化学8位、生理学或医学6位、文学3位。


通过对日本诺奖进行过系统梳理结果发现,“拿诺奖”绝非规划出来的,而是水到渠成。其成果是自发研究,亦是在高度活跃的基础研究积累中所诞生。日本当年的“投资未来”,终在几十年后得到了回报,尤其是在21世纪初,日本曾连续获得19次诺奖,被看成是日本基础科学整体崛起的强烈信号。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