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24岁博士创业、前Google X出走、百万融资:他利用AI重建人类记忆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2日 18:28 0 admin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体验:刚说完的话,转头就忘;前几天的会议,怎么也回忆不起重点;灵光一闪的念头,没记下来就彻底消失了。而我们的AI助手呢?再强也像“记忆丧失症患者”,每次对话都从零开始。

24岁就拿下心脏病的丹尼尔·乔治,看到了这个痛点。他不是在实验室里空想,而是把它变成了创业项目——TwinMind 早期想成为你“第二大脑”的AI应用。刚刚,这个项目获得了570万美元的融资,背后站着硅谷顶尖VC,还有传奇科学家Stephen Wolfram。

24岁博士创业、前Google X出走、百万融资:他利用AI重建人类记忆

AI助手的“失忆症”:天才少年的创业起点

乔治的起点比大多数人高倍。LIGO项目、诺奖团队、Google X、摩根大通副总裁……一路顺风顺水。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创业的,是他发现现在的AI助手太“短视”了

在摩根大通,他每天要面对无数次会议。于是他写了个小脚本,自动录音、转文本、再喂给 ChatGPT。慢慢地,AI 开始“记住”项目内容,能给出真正有用的建议。乔治这才明白——记忆,才是 AI 真正智能的关键

于是他拉来了他们Google X老战友,开干。

TwinMind:不是聊天机器人,是你生活的“记录官”

TwinMind的目标很明确:不是聊天、不是回答,而是记录、理解和组织你的一切。它在手机后台默默运行,捕捉你的一次每次会议、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灵感,然后本地处理、实时记录,构建你的私人知识图谱

最特别的一点,是它完全本地化运行。所有数据都存在你自己的设备上,不上传云端。这意味着——隐私更安全、延迟延迟、可以离线使用

而实现这一点,团队放弃了常见的React Native,转而用纯Swift开发原创模块。结果是:连续录音16小时、实时录像、处理完成立即删除音频,保证效率与隐私双赢。

24岁博士创业、前Google X出走、百万融资:他利用AI重建人类记忆

为什么“第二大脑”的风口,是现在?

TwinMind 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几个趋势的结果:

  • 硬件准备好了:移动算力大幅提升,iPhone、M系列Mac跑小型AI模型。
  • 用户需求反馈:大家不再满足于“问答式AI”,而是想要一个长期理解自己的助手。
  • 隐私意识提升了:本地处理数据,避免云端丢失,已经成为用户选择AI产品的账户。
  • 技术降本成功了:TwinMind用本地模型处理90%以上任务,云端只处理复杂请求成本,降低20倍

这又不是一个人工智能工具,而是一个可能增加人机关系的产品形态

技术细节才是核心壁垒

TwinMind开发了自研语音模型Ear-3,支持140多种语言,词错率低至5.26%,还能区分不同说话人(说话人识别错误率仅3.8%)。这些数据不是拍脑袋,而是用真实播客、视频、电影语料训练验证的。

24岁博士创业、前Google X出走、百万融资:他利用AI重建人类记忆

他们还开发了Chrome扩展,可识别你浏览的网页、邮件、概念、Slack等内容,实现跨平台、跨模态信息整合。这就像一个无形的数字助手,既听你说,也看你做。

资本认可、用户验证:大众工具走向大众产品

该产品已拥有3万多用户,其中一半是职场人士,还有学生和自由职业者。用户分布全球,尤其是在印度、防疫、非洲等地增长迅速。

有趣的是,乔治的父亲一直在用 TwinMind 写自传。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办公服务,也可以帮助普通人记录人生。

用户的粘性非常高。乔治说:“一旦用上,就回不去了。”从用户反馈来看,这不是自夸,而是事实。

本地AI vs 云端AI,抗击疫情才刚刚开始

在几乎所有人工智能应用都依赖云端的时代,TwinMind 选择了逆行——重注本地化。这不仅是隐私的胜利,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同样的任务下,云端成本是本地的 20 倍。

他们的架构也很容易解决:常规任务本地完成,复杂请求通过API接入ChatGPT、Claude等云模型,灵活切换,成本可控

收费策略也相当务实:基本功能免费,Pro版每月15美元,支持更大上部、模型和优先客服。Ear-3语音模型将通过API对外开放,0.23美元/小时,成为B端收入来源。

AI助手的未来,不是工具,是伙伴

TwinMind不是第一个AI助手,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它试图解决AI助手最大的短板——没有记忆

它不是你每次都要重新“教一遍”的工具,而是能够理解你习惯、背景、语气、目标的伙伴。它能在你还没问出口时,就主动提供帮助。

这才是AI真正的未来形态:从被动问答,到主动理解,从模仿人类,到成为“第二个你”。

写在最后:不是每个人工智能项目都值得关注,但 TwinMind 值得关注

TwinMind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 技术产业越来越高,但创业机会也越来越明显;
  • 大厂出来的人,不再满足于“打工”,而是尝试点真正能改变生活的事情;
  • 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科研工具,它开始走进每个普通人生活的坟墓。

24岁博士、Google X背景、570万美元融资、全球用户增长……这些标签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用最简单但最有效的方式解决了真正的用户痛点。

也许你需要另一个聊天机器人,但你可能真的需要一个能记住你的人工智能。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