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高原试飞场,无人机极端环境下的“验金石”

今日快讯 2025年07月26日 19:44 2 aa

来到这座高原无人机试飞场,5 架 “苍鹰 - 39” 高原特化型无人机列阵待命,白色机身在烈日下反射出耀眼光泽,几名技术人员手持检测仪做着试飞前的最后检查。走进无人机测试组装实验室,不同型号待组装的机身、骨架整齐排列。工作人员介绍,每款无人机正式投入使用前,从电机散热片厚度到飞控算法参数,每个零部件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和测试,以确保性能最优。

高原试飞场,无人机极端环境下的“验金石”

说话间,试飞场传来轰鸣声,5 架 “苍鹰 - 39” 陆续起飞。在海拔超 3600 米、空气密度仅为平原 60% 的环境中,机身 4 组螺旋桨稳稳将其带离地面。记者仰头追踪时,恰巧看到一架客机在高空平稳西行,尾流拖出两道纤细云线,而 5 架无人机在低空测试,这两种航空器在青藏高原苍穹下 “同框” 的震撼一幕被永久定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学军表示,标高 2438 米以上的机场为高高原机场。我国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高原地区建成无人机试飞场,为无人机在真实极端环境下的性能验证提供了关键平台。该平台能有效暴露产品短板,提升无人机综合竞争力,还填补了国家在高原无人机测试领域的多项标准空白。


据了解,该试飞场已率先建立国家高原无人机测试标准体系,量化了 3000 米、4000 米、5000 米 + 等不同海拔梯度下,电动和油动无人机的性能衰减数据,涵盖最大起飞重量、悬停时间、爬升率等关键指标。同时,专门制定了零下 20 至零下 40 摄氏度超低温环境下无人机电池专项测试标准,填补了现有电池标准在极端场景的应用空白,还定义了低空气密度与强风切变环境下的飞行安全边界,为高原无人机设计提供核心依据。

张学军介绍,高原环境集稀薄空气、低温强紫外线、强风切变、GPS 信号遮挡、通信链路挑战及地磁干扰等难题于一身,是检验无人机极限性能的天然试验场。这里能真实模拟高海拔、低空气密度环境,验证无人机动力系统、升力特性、气动性能及续航能力等核心指标,全面考验电池低温性能、材料耐寒性、电子设备稳定性及抗强紫外老化能力,也是测试抗风能力、飞控稳定性和导航可靠性的理想场所。

技术突破:在 “飞行禁区” 刻下中国印记

谈及高原测试无人机的难题,西藏创博通航董事长兼创始人张博指着代号 “方舟” 的旋翼机说:“普通无人机在 5000 米海拔很难正常工作,稀薄的氧气连火柴都点不着,更别提提供稳定动力。我们研发的微型涡轮轴发动机,自重仅 15 公斤,却能吊起三四百公斤的机体,这是高原飞行的生命线。”

高原试飞的难关不止缺氧,控制更是一道 “鬼门关”。创博通航首席科学家杨帆表示:“在平原灵敏的控制指令,到了高原可能完全失灵。” 他和团队创新性采用非线性控制系统,给无人机装上了能适应高原复杂 “脾气” 的 “智能大脑”。“无论低海拔还是高海拔,悬停还是飞行,即便突遇 8 级大风,它都能自适应调整,保持稳定飞行。”

依托 “四大技术优势” 与 “两大核心系统”,该团队研制的无人机极限飞行高度超 6000 米,能实现十几小时的超长航时,还在 110 公斤级平台上创造出 250 公斤级大载荷能力。这些突破,让中国无人机在 “飞行禁区” 刻下了中国坐标。


“这种载荷比全球独一份。” 张博说,这背后是自 2009 年起对核心技术的执着钻研,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在相关型号上的技术垄断。

高原试飞场,无人机极端环境下的“验金石”

实际应用:架起高原上的 “空中生命走廊”

山南地区边境线长、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张博说:“山南离边境近,离需求更近。依托拉萨,物流和人员进出还算便利,以此为中心能辐射广袤的南部边疆。”

今年定日地震救援的场景,张博至今记忆犹新。当天中午接到国家应急部指令后,团队两小时内完成装车,星夜疾驰 9 小时抵达震区。“夜间用红外搜救确认无遗漏,次日在强风中完成测绘。发现被困牧民缺衣少食、手机断电后,我们的大载重无人机立刻跨越险峰深谷,精准投送移动电源和取暖燃料,60 台设备累计飞行 322 架次,架起了一条‘空中生命走廊’。”


杨帆指着一架无人机介绍:“这就是参与定日救援的方舟无人机。把担架在机身下方固定好,垂索吊起后直飞山下救护点,全程不落地。在高原,20 个人抬伤员下山异常困难,而无人机转运几分钟就能完成,抢回的是时间和生命。”


紧急救援只是无人机在高原的任务之一。它们还为雪灾封山中的被困牧民运送药品、血浆;替代人工进行森林防火、冰湖监测,大幅降低成本与风险;解决陡峭山地小地块的种子、肥料运输难题;为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运送树苗……

张博介绍,“羚羊无人机” 能吊着 40 公斤重的柏树苗,稳稳降落在海拔 4100 米的造林区。“以前骡马驮苗上山要走 2 小时,现在无人机 4 分钟就能直达。” 一架无人机的转运效率相当于 50 个人、10 匹骡马,成本却不到传统运输方式的一半。仅 2025 年,无人机就为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运送苗木超 120 万株,替代了 90% 的骡马运输。


无人机种树还有不少 “绝活”:高光谱相机扫描山体生成土壤情况图,导航系统自动规划造林航线,树坑定位精度达厘米级,效率比人工提升 8 倍。张博指着眼前的山峦说:“以前这里荒山秃岭,我们用无人机播种的森林,未来每年可储水 4980 万吨,固碳 22.91 万吨。”

对于是否计划让更多国内无人机研制机构和型号来试飞,张博表示:“我们随时欢迎更多无人机型号来高原测试。珠海航展期间已邀请同行进藏验证,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开拓西藏低空经济市场。”

据悉,该试飞场正规划建设低空数据平台,将配合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未来可提供高高原特色飞行数据产品,与内地科研机构及企业共享,合力提升我国无人机核心技术研发水平。

临别时,张博说:“国家的需要在哪里,我们的技术能力就扎根在哪里。在世界屋脊飞得稳,走向全球就更从容。用硬核科技守护国土,这就是我们的星辰大海。”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