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澎湃新闻记者获悉,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厦门举办的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上发表题为《拥抱智能体,推动新工业革命智能化转型...
2025-09-17 0
“中国版SpaceX”终于来了!
近日,证监会官网显示,蓝箭航天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进程。这意味着,这家手握全球首款入轨液氧甲烷火箭技术的民营航天企业,或将成为“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
在《2025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蓝箭航天以200亿估值位列第418位,已连续第五年登上该榜单。值得一提的是,掌舵这家硬核科技企业的并非航天科班出身的专家,而是一位80后的金融精英。
银行精英辞职跑去造火箭
放着高薪稳定的银行工作不干,跑去造火箭?
事实上,创始人张昌武并非“技术型”的航天科班出身。他是清华经管学院2011级硕士,曾任职于汇丰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2015年,深耕金融银行界多年的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银行高薪,跨界造火箭。
图片来源:央广网
当时,国内商业航天尚未全面放开,技术路径不明,市场概念模糊。但在大洋彼岸,马斯克于2002年6月创立的SpaceX公司已经研制出了可回收火箭,将发射成本降低了几个数量级,不仅帮助美国实现2011年后首次载人航天发射,更成为全球最亮眼的商业航天公司。
国家允不允许?技术行不行?将来会不会有市场?张昌武跨界的决定遭遇了诸多质疑。
在花了大半年时间调研火箭领域后,张昌武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相关政策已出现松动,存在建立民营航天公司的可能。”于是,他坚定选择了SpaceX验证过的液氧甲烷路线,押注未来火箭的“可重复使用”能力。这种燃料清洁高效、成本仅为传统燃料的十分之一,是火箭回收复用的最佳选择,但当时全球仅有SpaceX等少数公司掌握该技术。
朱雀亦有青云之志。2018年10月,蓝箭航天进行了国内首次民营运载火箭的入轨发射,遗憾的是,固体火箭朱雀一号发射未能成功。
图片来源:网络
航天是典型的“烧钱”项目,张昌武曾坦言,民营公司造火箭是“难度排名前三”的创业方向。就连SpaceX也曾因连续三次猎鹰1号火箭发射失败面临破产风险,直到第四枚火箭成功升空并获得NASA大合同,才迎来命运转折。
对标SpaceX,但不成为另一个SpaceX。张昌武意识到了降低火箭成本的关键是提高基础能力。他带领蓝箭航天建成了国内民营企业首个百吨级热试车台和自有制造工厂。“要像SpaceX一样具备低成本、高密度的发射能力”,对于中国火箭公司的目标,张昌武曾明确表示。
“这是没有人曾做到过的领域,如何把这条路走出来是最大的挑战。”张昌武说。
图片来源:蓝箭航天官网
2023年7月,朱雀二号遥二火箭一飞冲天,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此后蓝箭航天进入发展快车道,朱雀二号系列火箭接连成功,将多颗卫星送入太空。2024年,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更是将蓝箭航天从“研发时代”推入“运营时代”。
张昌武用了十年时间,带领蓝箭航天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迈入了新时代。
国家队和投资机构的双重加持
行业的快速发展背后,离不开国家队和投资机构的双重加持。
2019年12月,蓝箭航天完成5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由碧桂园创投独家投资。这笔融资不仅在当时轰动了整个行业,更为蓝箭航天的后续研发及持续融资打开了大门。
随后,红杉中国、经纬创投、光速光合、基石资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入局,蓝箭航天在此后一年内完成了12亿元人民币融资。2024年12月,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投资蓝箭航天9亿元,成为其历次融资中的单笔最大金额。
截至目前,蓝箭航天已累计融资超70亿元,背后投资方既包括国家队,也有知名一线投资机构。
图片来源:企查查
资本押注的同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商业航天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此外,商业航天的市场空间具备较强的确定性,据行业预测,2027年中国火箭市场规模将达数百亿元。更重要的是,蓝箭拥有全球首款入轨液氧甲烷火箭、百台级天鹊发动机量产能力以及九机并联试车技术,其技术壁垒构筑了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不过,IPO辅导启动前夕,蓝箭航天的股权变化悄然发生。4月,碧桂园创投以13.05亿元对价清仓11.063%股份,碧桂园预期累计获利3.7亿元。5月,红杉资本等机构也悄然退出。
图片来源:碧桂园公告
这与持续高企的研发投入有关。商业航天产业存在“三高一长”的典型特点,即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碧桂园公告显示,蓝箭航天2024年、2023年净亏损分别为10.15亿元和11.77亿元;资产净值分别为39.16亿元和24.95亿元。
商业航天的本质是“商业”,张昌武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然而从“能飞”到“能赚钱”,中间隔着一条布满荆棘的商业化之路。
民营航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SpaceX真正实现盈利也经历了多年的漫长过程。自2002年成立以来,SpaceX总投入达数百亿美元。最终,公司通过猎鹰9号的回收复用,将单次发射成本压降至2000美元/公斤,2023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图片来源:网络
蓝箭航天也正在复刻SpaceX的经验。朱雀三号设计复用20次,目标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万元,仅为当前国内民营火箭成本的1/5。
尽管如此,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中国民营航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已实现发射入轨的5家头部火箭公司中,蓝箭航天起步早、投入大、“摊子大”的特点仍较为突出。数据显示,蓝箭航天持股的公司达15家,其中100%控股的有7家。多年来,蓝箭航天花费了大量时间引入、培养、开发产业链供应商,为行业开了先河,但也因此形成较重的资产规模。公司资金压力长期较大,上市诉求迫切。
为了对标SpcaeX星箭一体化路线,蓝箭航天布局了大型星座建设。其控股的鸿擎科技规划了10000颗卫星的星座,这是我国继GW星座、千帆星座后的第三个大型星座计划,也是首个由民营公司投建的大型星座。
当前商业航空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企业均面临资金压力,上市成为行业期盼。此前,商业航空行业的星际荣耀于2020年12月辅导备案,2024年4月披露第十九期辅导进展;长光卫星2022年3月辅导备案,2024年底IPO终止。
证监会日前在《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中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第五套标准降低了对相关企业的盈利要求,正成为商业航天企业上市的突破口,蓝箭航天正是第五套标准扩容后首家启动IPO的商业航天公司。
图片来源:网络
当前,国内航天运力市场需求较大,第三方机构预计2027年我国火箭行业市场规模将达数百亿元。在政策推进、资本市场响应、企业研发突破的背景下,若首支航天股正式诞生,将显著提振行业信心。我们也期待着,中国商业航天早日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本文由胡润百富综合整理
❖ END ❖
相关文章
9月17日,澎湃新闻记者获悉,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厦门举办的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上发表题为《拥抱智能体,推动新工业革命智能化转型...
2025-09-17 0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团队日前建造出全球最为精准的时钟。该新型光学原子钟以单一铝离子为核心,可实现极为精确的时间测量,其分数频率不...
2025-09-17 0
中美在科技领域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芯片这块。从2022年美国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开始,就开始大力补贴本土芯片生产,吸引台积电、三星这些巨头去美国建厂...
2025-09-17 0
“中国版SpaceX”终于来了!近日,证监会官网显示,蓝箭航天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进程。这意味着,这家手握全球首款入轨液氧甲烷火...
2025-09-17 0
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26周年之际,阿里旗下高德地图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用户行为产生的榜单“高德扫街榜”,构建全新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全力支持线下餐...
2025-09-17 0
中小件物流的“高德打车”来了。9月10日,日日顺供应链与顺丰、京东等11家头部物流承运商签署协议,成立“智链宝生态联盟”。企业与个人用户均可通过“智链...
2025-09-17 0
联想ThinkPad L14p Gen6 2025 超能版高能上场!#联想全栈AI##联想aipc##联想AI PC##联想一体多端##联想一擎三箭#...
2025-09-17 0
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nano-banana-10原文作者:彩云Sky之前大家用生图模型最大的痛点就是不好控制,每次都...
2025-09-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