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建设智慧城市、研发创新药,一线科技人才在中戏讲述科研“破冰”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8日 17:10 0 admin

为什么要打造属于我国自己的人工智能底座?如何突破靶向药依赖进口的困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治理城市、改善民生?10月16日,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举行,来自智能建造、生物制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三个领域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现场分享自己在科研领域的“破冰”经历,坚定同学们的理想信念。

科技人才分享创业中的攻坚克难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率先带来《“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是怎么干出来的》为主题的宣讲,他是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其所在企业是中国的大模型企业,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通用人工智能底座。“很多人觉得,大模型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说到底,它就是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甚至像今天这样,陪你们一起写作业、编代码、打游戏、规划人生。而我们,就是在干这件事。”王绍兰说道。

建设智慧城市、研发创新药,一线科技人才在中戏讲述科研“破冰”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 中央戏剧学院供图

早在2010年,王绍兰便带领团队研究知识图谱、自然语言理解等方向,当时中国几乎无人提及“大模型”这个词。2019年创立智谱后,在遭遇资金困难和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潜心科研——算力只有一台台式电脑加一台笔记本电脑,花了几百天时间才抓取了200万个数据;自己设计网站界面,因为雇不起美工……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王绍兰和团队完成了“国家级底座”,“为什么要做大模型?我的回答是,正因为难,正因为核心,所以我们必须干。”

和王绍兰一样,其他两位科技人才也在创业中遇到过瓶颈和困境。首药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颖慧带来《为生命续航:中国创新药的自主研发》的宣讲。她讲到,经过十几年的历程,研制出的靶向药将过去“无药可治”的困境,变成了“长期可控”的希望。

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带来《数字中国梦:为人民建设智慧城市》的宣讲,近二十年来他一直在智慧城市领域工作,有幸参与了北京、上海、雄安新区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见证了中国在该领域从跟随到崛起,再到创新引领的过程。

建设智慧城市、研发创新药,一线科技人才在中戏讲述科研“破冰”

首药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颖慧。 中央戏剧学院供图

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带给学生深刻感受

孙颖慧告诉同学们,十几年前,她初入生物医药行业时,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科研人员只能在有限的经费和落后的设备条件下艰难摸索。那一刻自己深深明白:这不仅是科研的挑战,更是国家的责任。于是,彼时,包括孙颖慧在内的一群年轻人选择了最难的方向——自主研发。

回顾研发历程,她认为,这不只是科研成果的累积,更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以此鼓励同学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把青春的激情转化为科研的执着。

在郑宇看来,能让他坚守在科研一线的原因有三点:对城市计算的科技信念,坚韧的意志,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从业近二十年,他强烈地感受到,个人的发展跟祖国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充沛的科研资源,从而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个体。他告诉同学们,个体也应以祖国的强大和发展为事业目标,顺应时代发展,乘势而行。

建设智慧城市、研发创新药,一线科技人才在中戏讲述科研“破冰”

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 中央戏剧学院供图

“听完王绍兰老师的分享,我深受触动。作为一个戏剧学院的学生,我平时更多是在舞台上、在剧本里理解‘人’的情感与表达。但今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科技也可以如此有温度、有故事、有使命。”中央戏剧学院2023级戏剧教育系硕士研究生李昱宏感受到王绍兰的执着、专注,甚至带点“痴迷”的实干精神,和艺术创作中的“打磨角色”“死磕剧本”何其相似。只不过他们是在代码和模型的世界里,塑造着一个国家的智能未来。

2025级中国文旅演出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刘子涵印象最深的是AI治理雾霾、AI中国风的介绍,这极大地丰富了她的认知与视野。作为文旅演艺导演专业的研究生,刘子涵认为应当把用数字中国梦为创作续航的理念融入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深入到一个地区与城市的在地性特征,努力学好创作的同时关注前沿技术,用科技赋能内容创作。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吴兴发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