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WEEKLY财经》获悉,10月9日,京东物流发布公告称,将以2.7亿美元从京东集团收购从事本地即时配送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此次收购将有助于京东物流...
2025-10-12 0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当下,在短视频平台或者是直播平台上购物成了很多人的新选择。刷视频的时候,还经常会冒出熟悉的明星,用流利的乡音推销农产品,有的还进行直播带货。注意了,这些所谓的“明星”很可能是仿冒的。近段时间,网络上一些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带货。有的借助名人效应,仿冒专家学者、奥运冠军、影视明星;也有的借助产地效应,冒充知名品牌。消费者、粉丝难辨真伪,慕名下单,却不知道自己被蒙骗了。这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AI李鬼”,正拷问着我们的数字治理能力。
近段时间,在一些手机平台的网络直播间,一些打着樟树港辣椒旗号的种子,成了主播推销带货的重点。记者注意到,这些直播间的销售人气很旺,不时有人咨询或下单购买。
湖南岳阳的樟树港辣椒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因量少质优,特级产品可卖到300元一斤。
而在这些网络直播间,记者看到,画面中展示的辣椒成串垂挂,产量奇高。当记者在直播间询问辣椒种子是否保真,种出来有没有这么大时?主播纷纷表示,所见即所得。
奇怪的是,就在主播回答提问的时候,背景视频却出现了农户站在快要没过膝盖的深水中采摘辣椒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显然不符合常理,而类似的画面在其他直播间也有出现。
当记者追问这些场景是不是AI生成的时,主播并没有正面回应。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找到了相关技术专家了解情况。
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刘浩:“画面中一位女士拿了辣椒以后后退,甚至她整个腿部下半身和辣椒丛融为一体,这明显是有悖真实世界规律的,这个在行业里面有专业名词叫‘穿模’。数字世界内容的建模现在核心还是基于语言,而对于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律,它是没有办法感知和预测的。”
记者了解到,“穿模”是典型的AI生成视频中容易出现的纰漏。
刘浩:“物理规律包括空间的、距离的、比例,是否有阻挡、有遮挡,光线等等,它是综合性的,但是在这个大模型里面,现在它还不具备能力去理解这些东西之间真实的规律产生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叠加。”
技术专家指出,像直播间无人机喷洒农药的片段,水雾的形态呈现规则的三角形,而不是自然的雾化状态,这都是技术上的漏洞。
随后,记者来到湖南岳阳樟树港辣椒的产地,进一步求证。
湖南岳阳湘阴县樟树镇高级农艺师黄源:“樟树港辣椒植株很矮小,它(视频中的辣椒植株)有一人多高,花根本就不是辣椒的花;第二,叶片也不是辣椒树苗叶片的形状。这个视频的辣椒从产量上来看,每亩可能超过了6000斤还不止,但是我们樟树港辣椒的产量大概每亩两到三千斤。”
法律专家指出,利用AI制作不符合现实或不存在的商品内容,甚至冒用品牌进行牟利,涉嫌民事侵权甚至刑事犯罪。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都明确规定,经营者在推荐商品和服务的信息的时候,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如果经营者故意通过AI视频或者图片来欺骗消费者,让他误以为可以长出这样,但实际上长不出图片和视频的样子,这种行为还可能会构成欺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这里边还涉及到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对于原产地的正牌樟树港辣椒来讲,他就构成了民事上的侵权。量比较大的话,有可能构成刑法上的犯罪。销售的是种子,还可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相应规定,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事实上,除了利用AI技术仿冒知名产品、驰名品牌带货,不法商家还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非法牟利,一些专家学者、奥运冠军、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成为“被代言”的对象。
这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人格权,还消解了这些公众人物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更误导了消费者。
一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的采访视频,被不法人员利用AI技术将其篡改为一段虚假的推销视频,在网络上大肆传播。
李玲教授公开发表声明:网上出现了大量假冒本人推销医药书籍和治疗手段的虚假视频,大多是人工智能AI合成。本人从未在任何平台推销过医药书籍和医疗产品,请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然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讲,想要分辨清楚传播内容是否是AI仿冒的并不容易,被蒙在鼓里,慕名而来购买这些产品的人也不在少数。
记者在销售评论区看到,有不少购买者对产品质量提出质疑,有的提出产品并非公众人物本人带货,有的甚至直呼上当受骗。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现在看到的一些编辑的人脸,包括声音在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都属于当事人、权利人自己的人格权利,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侵害。也不能使用当事人的人脸信息、声音信息进行深度合成,这属于伪造信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属于违法信息。”
今年9月1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需要添加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其中明确,平台在服务提供者的内容上架或上线时要进行审核,核验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对未标识或疑似生成内容要添加风险提示,力求在传播端阻断虚假信息的扩散。
调查中记者发现,当前,各大网络平台普遍升级AI内容识别系统,要求对AI生成作品添加标注,但仍有一些人采用多种手段绕过审核。比如,通过数据篡改、转换编码等形式,处理后上传,平台就难以判定为AI生成内容。
事实上,AI技术滥用引发的问题复杂多变,法律法规的完善仅是底线要求。
截至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各种纷杂的人工智能生成信息让人眼花缭乱,有时难辨真假,这也给监管部门和平台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令人担忧的是,技术上的迭代升级也让这些仿冒内容的防范难度更大。
在过去,需要一定技术门槛和成本投入的深度伪造,在AI大模型的助力下,不再需要长时间的深度学习和数据训练,就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仿冒的内容,逼真程度更是惊人。
在一家技术公司的办公室,技术人员现场给记者拍摄了一张照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便通过AI大模型将这张照片生成为一段直播带货视频。
同时,记者手里的矿泉水变成了红酒,身上穿的T恤衫变成了西服,还实现了纯正的英文带货推销。
揪出“AI李鬼”,将仿冒者打回原形,还需搭起多方协同的“立体防线”。
平台应当扛起责任,进一步升级AI识别技术,用数字水印、区块链存证等手段增强鉴伪追溯能力,避免AI仿冒虚假信息进入传播平台。
法律法规也需细化,进一步明晰标识规范、回溯机制、追责机制。
而对于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更应该守住“科技向善”的底线,不把商业利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
AI仿冒带货不仅侵犯了被仿冒人士和品牌的权利,也存在欺诈嫌疑,更触动了数字社会赖以存续的信任根基。“AI李鬼”越来越像真的,作为消费者,我们自己当然要尽可能擦亮眼睛去甄别,对所谓“倾情奉献”的“明星代言”保持理性判断,避免掉进消费陷阱。但是靠普通消费者的识别能力来防伪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平台和相关部门扛起把关的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用系统性力量,守好“真”的边界。唯有全社会形成共同抵制AI欺诈的合力,才能以“科技”之笔,绘就“向善”未来。
来源:央视网
相关文章
《凤凰WEEKLY财经》获悉,10月9日,京东物流发布公告称,将以2.7亿美元从京东集团收购从事本地即时配送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此次收购将有助于京东物流...
2025-10-12 0
10月1日,云南低空飞行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该公司由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牵头,联合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云南省交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
2025-10-12 0
山东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探海一号”海上钻探平台服务莱州三山岛海域金矿勘查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为乳山市徐家塂村打出“民心井”通水仪式山东省地矿局第...
2025-10-12 0
记者 王雅洁箱包堆积如山,快递车辆川流不息,直播间里女主播手持新款皮包酣战电商。 走进白沟,仿佛踏入一个由商品、物流与数据构成的庞大机器,每一刻都在吞...
2025-10-12 0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当下,在短视频平台或者是直播平台上购物成了很多人的新选择。刷视频的时候,还经常会冒出熟悉的明星,用流利的乡音推销农产品,有的还...
2025-10-12 0
最近,小米15Ultra官宣降价500元,几乎和小米17ProMax一样价了。于是乎就有小伙伴在后台咨询我,到底是买小米15Ultra呢还是买最新的小...
2025-10-12 0
“从盘山公路汽车货运到无人机垂直运输,运输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10月10日,在黔南州福泉市马场坪工业园区,贵州师范大学“筋斗云”团队无人机正...
2025-10-12 0
新华视点·关注AI造假丨“一秒生成制服照”? AI岂能如此换装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生活照,便可一键生成个人军装照、警察照……“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
2025-10-12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