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光电芯片:AI推理时代的算力新引擎

排行榜 2025年07月27日 23:46 0 aa

导读:2025年6月,北美ASIC两大巨头博通、Marvell相继发布财报,不约而同的表示光电芯片是下一阶段的研发重点。随着摩尔定律逐渐逼近极限,电子芯片面临的 “功耗墙” 以及数据传输速率瓶颈愈发显著,光电芯片凭借其高速率、低功耗的特性,为提升计算能力与数据传输效率带来新希望。光电芯片优势在哪?AI时代如何赋能算力?目前国内产业进展如何?赛道内投融趋势有无变化?本文尝试分析和探讨。

01 光电芯片飞速导入推理算力

AI 算力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从早期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到如今参数规模庞大的 GPT 等大语言模型,模型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以 GPT-3为例,其拥有1750亿个参数,而GPT- 4.5参数量约为1万亿。与此同时,为提升模型准确性与泛化能力,训练数据集规模也在不断膨胀,如用于图像识别训练的 ImageNet 数据集,包含数百万张各类图像。新兴的 AI 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需实时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以做出决策,对算力的实时性与吞吐量提出了严苛要求。以市场规模来看,全球 AI 服务器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22 亿美元快速增长至 2024 年的1251亿美元,五年间增长近10倍,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尽管行业内时而传出对算力过剩的担忧,尤其在国产大模型凭借更低成本与算力需求实现一流性能,看似宣告“暴力堆算力”时代终结。但现实却是,海外科技巨头们持续大力加码算力投入。微软在2025财年第一季度资本支出达167.5亿美元,同比增长53%,计划全年投入800亿美元用于扩建数据中心与采购AI芯片,并致力于在2026年前将AI训练算力提升5倍,其首席财务官艾米・胡德坦言AI算力短缺将持续到2026年。亚马逊 2025年第一季度现金资本支出243亿美元,同比增长74%,CEO Andy Jassy 强调今年预计1000亿美元资本支出大部分将用于AI相关项目。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亦有类似动向。

算力的变化是结构性的。与前几年不同的是,算力更多地从训练算力转向了以ASIC为主的推理算力。如博通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指出,超大规模客户在推理领域的投入显著增加,预计下一季度的相关半导体收入将环比增加20%以上。Marvell亦表示,第三季度数据中心收入将环比增长高双位数,全年 AI 收入目标有望大幅超预期。推理算力的核心挑战在于处理海量数据时的带宽限制与能耗问题,博通和 Marvell 均将光电共封装(CPO)和硅光子学作为核心技术方向。

传统电子芯片在满足 AI 算力需求时,正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在性能层面,随着芯片制程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放缓,芯片集成度提升愈发困难,电子在芯片内部传输时会面临电阻、电容等带来的信号延迟与衰减,严重制约了数据处理速度与芯片整体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以数据中心为例,传统电子芯片在处理海量数据时,数据传输瓶颈问题凸显,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延迟严重影响整体运算效率。

能耗方面,传统算力的能耗呈指数级上升。AI 大模型训练对算力要求极高,需要大量高性能计算芯片协同工作,这导致数据中心的能耗惊人的同时,散热也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前英伟达重量级新品GB200就因为散热问题持续推迟量产日期,散热已然成为AI发展的制约点。

在此背景下,光计算应运而生,被视为解决未来算力瓶颈最具潜力的方案。光计算利用光的特性来传输和处理信息,它在厘米级尺寸下实现纳秒级延迟,且延迟时间与矩阵尺寸无关,尤其在大规模运算中优势更为显著。能耗方面,光计算每比特能耗低至10-18焦耳,相同功耗下运算速度比电子芯片快数百倍,这种超低功耗特性大幅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和散热需求。此外,光计算的延迟性能较电子芯片降低两个数量级。种种因素下,光计算正成为突破算力瓶颈的战略选择。

光计算按照物理实现的方式可分为基于经典光学的计算(光经典计算)和基于量子光学的计算(光量子计算),两者结构上一般包括:光发射部分、光处理部分、光探测部分等。光发射部分上,光经典计算包括激光器和调制器,而光量子计算包括激光器和量子态制备装置。光处理部分上,两种计算方式均可以分为逻辑门型和非逻辑门型两大类;光经典计算利用折射、散射、非线性效应等,基于马赫增德尔干涉仪(MZI)、微环等结构进行计算。光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叠加、量子纠缠效应等,将经典光学器件进行量子应用;光量子计算需采用灵敏度更高的探测器,如雪崩二极管、超导纳米线探测器等,而光经典计算对探测器的灵敏度要求略低。目前由于量子计算尚在实验室阶段,并未产业化,市场上所指的光计算多为光经典计算。

硅光平台是目前光计算的主要实现方式,而光电芯片则是光计算的实现载体。目前,光计算核心原理基本相同,打造一个用于通用矩阵乘法运算(GEMM)的光子矩阵,再集成 DAC、ADC、跨阻放大器(TIA)和光电探测器(PD)等其他模拟和光电器件,来替代目前深度学习和科学计算任务中的其他 ASIC 硬件。未来基于光电混合集成、异质集成等工艺,可实现不同功能单元的更高效集成,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集成度。

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光电芯片尚处于技术发展与市场导入的初期阶段。当前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与性能优化,努力提高芯片的集成度,降低成本,提升光电器件的性能与稳定性。在实验室阶段,已取得众多突破性成果,如实现了更高效的光信号调制与探测技术。下一阶段,预计将进入技术完善与小规模量产阶段,逐步解决大规模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难题,提高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使光电芯片性能更加稳定可靠。长远来看,当技术成熟、成本大幅降低后,光电芯片将迎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广泛渗透到 AI 计算、通信、数据存储等各个领域,成为主流的计算与数据传输芯片。

图表 1:光电芯片与传统电子芯片区别

光电芯片:AI推理时代的算力新引擎数据来源:来觅数据

然而,光电芯片在推广中也存在着诸多难点。光电芯片制造良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首要瓶颈,光电芯片需要实现Ⅲ-Ⅴ族材料与硅光芯片的大规模异质集成,其开发难度显著高于传统半导体工艺,导致产品良率难以有效控制;其次,光电接口标准化缺失正在加剧产业链协同困境,行业亟需建立覆盖光器件封装、光纤耦合、电信号转换的全流程标准体系,特别是高速耦合设备与测试接口的标准化;材料性能不足也是行业存在的问题,目前用于制造光电芯片的材料,如磷化铟、硅等,在性能与制备工艺上仍存在不足。高质量的磷化铟材料制备难度大、成本高,使得硅光芯片推广难度变大。不过随着高性能算力方案的逐渐推广,我们相信工程问题会在发展中不断解决,光电芯片也将迎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02 国内光电芯片进展

光电芯片市场格局呈现头部企业主导、初创企业崛起与国产替代加速的三重特征。Intel、IBM、NVIDIA三家国际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占据2024年光电芯片专利总数的68%,形成显著的先发优势。其中,Intel通过硅光子技术布局数据中心光互连,IBM在量子计算光芯片领域持续突破,NVIDIA则依托CUDA生态加速光电融合架构落地。国内创新力量同样活跃,光本位科技在成立三年内完成五次芯片流片,其128x128光计算板卡计划2025年商业化,天使轮融资超5000万元显示资本对技术路线的认可。这类企业普遍采用"轻晶圆厂"模式,如曦智科技依托三大核心技术构建产品线,与新华三合作优化数据中心能效。产业资本与初创企业的协同,正在CPO(共封装光学)、存内计算等前沿领域开辟新赛道。

光电芯片主要包括用于传输的光传输芯片,用于计算的光计算芯片,以及根据材料划分的硅光芯片、铌酸锂芯片等。光器件是光芯片的载体,目前国内光器件企业全球份额虽突破 40%,但高端光电芯片市场仍由美日企业主导。Lumentum、博通、II-VI 等厂商在高速光模块核心芯片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已量产200G EML光芯片,而国内10G光芯片国产化率约 60%,25G以上的光芯片国产化率仅5%,100G EML光芯片尚未批量供货。在CPO上差距表现的更为显著,海外企业如台积电通过 CoWoS 封装技术实现光电芯片间距毫米级集成,其为英伟达开发的 CPO 采用硅中介层实现光引擎与 HBM 的 2.5D 封装。国内中芯国际虽在 12 英寸硅光晶圆工艺上取得突破,但高精度耦合技术和量产良率仍落后于国际水平。

我国光电芯片正通过关键技术实现“非线性追赶”。这主要是由于光电芯片并不完全依赖摩尔定律,高功率光源、材料等因素更取决于工程经验。此外,中国在光传输领域拥有良好的产业环境,这也为光电芯片的突破提供了有利环境。尽管在高端光芯片国产化率仍有不足,但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已逐步打通"设计-制造-应用"闭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 AI 技术发展、5G 通信普及、数据中心规模扩张等因素驱动,光电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Yole Development 预测,到 2027 年,全球光电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 300 亿美元,2022 - 2027 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5% 左右。在 AI 计算领域,随着对算力需求持续增长,光电芯片凭借其高性能、低能耗优势,将逐步替代部分传统电子芯片,应用于 AI 服务器、超级计算机等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呈现指数级增长。通信领域,5G 及未来 6G 网络建设对高速、大容量光通信需求旺盛,光电芯片作为光通信核心器件,市场需求将持续攀升。数据中心方面,为满足数据高速传输与处理需求,光互联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带动光电芯片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图表 2:2022-2027E全球光电芯片市场规模预测 (单位:亿美元)

光电芯片:AI推理时代的算力新引擎数据来源:来觅数据

中国光电芯片产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的关键阶段。上海交大无锡光电芯片研究院(CHIPX)近期取得重大进展,其国内首条光电芯片中试线成功下线首片6英寸薄膜铌酸锂光电芯片晶圆,并同步实现超低损耗、超高带宽调制器芯片的规模化量产,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光电子核心器件领域实现从"技术跟跑"到"产业领跑"的跨越。薄膜铌酸锂调制器芯片凭借超快电光效应、高带宽、低功耗等优势,在5G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CHIPX通过配置110余台国际先进CMOS工艺设备,攻克了纳米级加工精度控制、薄膜沉积均匀性等关键技术难题,首次在国内实现晶圆级光电芯片工艺闭环整合。

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光电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培育,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持续投入资金支持相关企业发展。在技术研发上,国内众多科研机构与高校积极开展光电芯片相关研究,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在光电芯片材料、器件设计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已实现技术转化。企业层面,如前文所述,华为、光迅科技等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了部分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并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竞争力。同时,产业生态建设逐步完善,围绕光电芯片形成了从材料供应、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产业链雏形,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趋势逐渐显现。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核心专利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与创新。

光电芯片除应用于高性能数据中心外,还有许多下游场景如基站通信、智能驾驶、消费电子等。在5G 及未来 6G 通信网络中,光电芯片是实现基站与核心网、基站与基站、基站与终端之间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的关键器件;在智能驾驶上,光电芯片的光域内并行处理能力可实时捕捉道路信息,为导航与避障提供高精度支持;在高速率、低延迟的无线通信模块、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设备中,光电芯片可提升设备的数据传输速度与响应速度,改善用户体验。在未来,随着网络性能和质量的要求提高,光电芯片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03 投融动态

近年来,光电芯片领域受到资本市场高度关注,投融资活动频繁。一方面,头部科技企业为增强自身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纷纷通过战略投资、并购等方式布局光电芯片领域。例如,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通过投资相关初创企业,获取前沿技术与创新团队,加速自身在 AI 计算、数据中心光互联等业务板块的发展。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对光电芯片赛道热情高涨,大量资金涌入该领域。

2025 年作为硅光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节点,国内光电芯片投融资呈现显著加速态势,这一趋势既反映了技术突破的产业机遇,也凸显了产业链自主化的迫切需求。除创投机构外,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也开始催化这一赛道,以期获得产业与资本的双重共振。如广东省设立千亿级光芯片产业基金,上海、武汉等地通过 “硅光产业联盟” 推动产学研协同,上海张江科学城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正积极构建光电芯片产业生态,目前张江科学城光电芯片中试平台已吸引15家初创企业入驻,形成"产学研投"协同创新体系。

下表是我们整理的2025年以来光电芯片发生的部分投融事件,2025年已出现数亿元以上融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融资多分布于A轮以后,显示出资本对赛道的长期布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Rime PEVC平台获取光电芯片赛道全量融资案例、被投项目及深度数据分析。

图表 3:2025年以来中国光电芯片主要投融事件

光电芯片:AI推理时代的算力新引擎数据来源:来觅数据


光电芯片:AI推理时代的算力新引擎 近期热文推荐

光电芯片:AI推理时代的算力新引擎
    • 多极共振下的生物兽药

    • 科技金融加速发展,股权投资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泡泡玛特风靡全球,“谷子经济”再成焦点

    • EDA:断供背景下国产替代曙光已现

    • 巨头抢滩生物胶

    • 人形机器人赛事频现: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加速

    • 金融“五篇大文章”引领变革,股权投资迎来新的变化

    • 海外龙头破产!中国化合物半导体的低调崛起

    • 生物技术2025年一季度投融市场报告

    • 干细胞疗法:临床突破与资本热浪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为来觅研究院撰写,其版权系深圳来觅数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Rime 或 来觅数据)所有。未经来觅数据许可或授权,任何单位或人士禁止转载、引用、刊登、发表、修改或翻译本文内容,及其他以作商用的行为。许可或授权下的引用、转载时须注明出处为Rime或来觅数据。任何未经授权使用本报告的相关商业行为都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来觅数据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文内容基于来觅数据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我们力求本文内容的客观、公正,但对本文中所载的信息、观点及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亦不负相关法律责任。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全部内容仅供参考之用,对任何人的投资、商业决策、法律等操作均不构成任何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对因参考本报告造成的任何影响和后果,来觅数据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