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诺贝尔奖一揭晓,中国互联网总会掀起一场“集体纠结”。日本又拿了医学、化学两个奖,距离“50年30个理工诺奖”的目标越来越近,而我们呢?理工...
2025-10-13 0
每年10月,诺贝尔奖一揭晓,中国互联网总会掀起一场“集体纠结”。
日本又拿了医学、化学两个奖,距离“50年30个理工诺奖”的目标越来越近,而我们呢?
理工类诺奖至今只有屠呦呦一人,连以牛肉闻名的阿根廷都比不上——人家已经拿过2个医学奖、1个化学奖了。
中国探测器都能去月球背面挖土了,六代机让全世界惊叹,核聚变也有了突破性进展,2030年还要载人登月,为啥偏偏诺奖拿不到?
甚至有人怀疑,诺奖是中国的国运平衡器,那么到底是不是呢?
每年诺奖我们都很纠结这种“诺奖焦虑”不是现在才有,早从民国时期就埋下了种子。
那时候,胡适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了好几年,却始终没落地。
梁启超、蔡元培也在媒体上喊过“科学救国要靠诺奖撑场面”,觉得只要跟上西方的制度,就能换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认可。
抗战结束后,大批清华、交大的留学生坐船去美国,想把最先进的科学理念带回中国,可谁也没料到,冷战的铁幕一拉,世界格局变了。
苏联那边核物理、航天工程搞得热火朝天,拿的诺奖却屈指可数。
到了现在,这种焦虑更明显了。
日本“失去的四十年”里,诺奖得主一个接一个;美国拿了62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可债务一路飙升,2008年金融危机照样来。
德国曾经诺奖数量是美国的三倍,结果二战一败,科研体系几乎垮掉。
可即便知道这些,还有有所疑问,为啥偏偏是中国,总被诺奖“忽视”?
很多人觉得诺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评选严格又客观,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咱们先看一个名字:王淦昌。
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堪称中国物理界的“定海神针”。
早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比别人快一步,早已提出了“观察中子”的实验设想;1942年,他又发表了探测中微子的论文。
有人说“诺奖更看重实践”,那1959年王淦昌带队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震动了整个基本粒子学界,总该够格了吧?
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是假装没看见。
后来他在惯性约束核聚变领域做出开创性工作,拿了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诺奖依旧没动静。
王淦昌不是个例。
冷战时期,美苏科研实力旗鼓相当,美国拿了24次物理学奖、20次化学奖、25次生物医学奖,而苏联作为“超级大脑遍地”的国家,只拿了1次化学奖、4次物理学奖,甚至不如日本。
诺奖的评选,从来不是“谁成果好就给谁”。
如果说诺奖的“主观性”是普遍问题,那中国面临的情况更特殊——我们可能是全世界最难拿诺奖的国家,这跟瑞典的态度脱不了关系。
瑞典和中国的矛盾更直接,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上。
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当地舆论满是不满;ABB和三一重工是竞争对手,宜家被小米有品抢了市场。
最关键的是瑞典的“国宝企业”爱立信——华为几乎是踩着爱立信,登上了通信领域的世界第一。
H&M带头拒绝新疆棉,瑞典是全球最早禁止华为、中兴参与5G建设的国家之一。
试想一下,诺奖评委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能完全不带偏见地评价中国科学家的成果吗?
更现实的是,诺奖的“生态链”本就掌握在西方手里。
1945年之后,诺奖物理学奖有九成颁给了欧美科研机构的项目。
不是说欧美科学家不优秀,而是他们的科研体系更完善:资金集中、期刊话语权大、同行评议圈子封闭,提名权自然向西方倾斜。
哪怕是华裔诺奖得主,比如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他们在提名和研究阶段,大多已经加入西方国籍,或者长期在哈佛、斯坦福这样的海外实验室工作。
看看中国这70年,被诺奖“忽视”的同时,科研成果其实一直在井喷,这些成果可能没登上诺奖的颁奖台,却实实在在解决了问题,甚至改变了世界。
早在上世纪,中国科学家就做到了很多“世界首次”: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原体,让无数人摆脱眼疾;第一次完成断肢再植手术,给残疾人带来希望;第一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生物化学领域迈出一大步。
到了近几年,成果更亮眼。
用空气制造淀粉,打破了“粮食只能靠种地”的固有认知;测出全球最高精度的万有引力常数,帮人类更懂宇宙;发明白血病的砒霜疗法,挽救了数百万患者的生命;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至今仍是治疗疟疾的关键药物。
再加上月球背面采样、“九章”量子计算机、“东方超环”核聚变装置(把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刷到403秒,全球第一),这些哪一个不是世界级的突破?
可诺奖评委他们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符合西方科研逻辑的成果,而中国很多科研是“问题导向”。
咱们要解决的是中国的粮食安全、疾病防治、能源安全,不是为了迎合诺奖的“偏好”。
有人说“诺奖是国运平衡器”,拿得多说明国运好。
可翻看历史就会发现,事实可能正好相反——诺奖的“大手”伸到哪里,哪里的国运反而可能走下坡路。
20世纪初,德国诺奖数量是美国的三倍,堪称“科研霸主”,可后来二战爆发,德国经济崩溃,科研体系被砸得稀碎。
美国拿了62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一套接一套,可2008年金融危机照样来,现在国债都快突破34万亿美元了。
日本更典型,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诺奖几乎没影,可进入“失去的四十年”后,诺奖得主却接连不断,这时候的日本,企业创新力被中韩追赶,经济陷入通缩泥潭。
反观中国,被诺奖忽视的70年,恰恰是国运上升最快的70年,从连火柴都叫“洋火”,到能造空间站、航母、隐形战机;从科技被“卡脖子”,到在5G、量子通信、核聚变等领域领跑世界。
这说明啥?
国运靠的不是诺奖的“认可”,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
中国科研的“底气”:不靠诺奖,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些年,中国没有围着诺奖转,而是围着“国家需求”转。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启动了863计划,后来又有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很明确:补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等领域的短板。
这些计划不追求“短期出成果、快拿奖”,而是做“长期主义”。
那些成果可能没被诺奖关注,但它们支撑了中国的产业链升级、国家安全和民生改善。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在变——2023年科技部推动“破四唯”,不再唯论文、唯奖项,而是看研究的质量、原创性和应用价值。
咱们不排斥国际合作,比如参与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跟全球共享病毒数据库,但也绝不依赖西方的“认证”。
就像华为搞5G,不指望爱立信认可;中国搞核聚变,不指望诺奖评委点赞——咱们要的是“自己能用、好用”。
诺奖是西方的标准,而中国的科研,要的是“解决中国问题、贡献世界智慧”。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需要靠诺奖“证明自己”的国家了。
未来某一天,也许中国科学家会拿到更多诺奖,但那时候咱们不会觉得是“诺奖赏脸”,而是“诺奖终于跟上了中国科研的脚步”。
因为国运的秤杆,从来不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手里,而在每个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在每个普通人的奋斗里。
相关文章
每年10月,诺贝尔奖一揭晓,中国互联网总会掀起一场“集体纠结”。日本又拿了医学、化学两个奖,距离“50年30个理工诺奖”的目标越来越近,而我们呢?理工...
2025-10-13 0
10月10日,广东图博生物正式入驻湘江数字健康产业园,打造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长沙中心,计划于今年底开启运营。活动现场,湘江集团新城医疗公司与广东...
2025-10-13 0
IT之家 10 月 13 日消息,三星电子现已推出新款 Odyssys 玄龙骑士 G5 显示器 27 英寸 G50SF 180HzOLED。该型号采用...
2025-10-13 0
来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讯 10月13日上午消息,在永辉超市2025新品发布会,永辉超市CEO、全国调改负责人王守诚发表《新永辉,新品质》主题演讲。20...
2025-10-13 0
来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讯 10月13日上午消息,今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消防展现场,宇数科技展示了其四足机器人消防应急解决方案,其中的“侦测版”和...
2025-10-13 0
【TechWeb】10月13日消息,在前的报道中,外媒曾预计在9月10日凌晨1点开始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iPhone 17、iPhone Air、A...
2025-10-13 0
今晚19:00,vivo X300系列新品发布会即将登场!当手机影像进入“高像素普及”时代,这款旗舰却用更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清晰的用户洞察再次拉开身位,...
2025-10-13 0
在安卓阵营集体奔向“更大、更重、更Pro”的赛道时,小尺寸旗舰手机似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用户并非没有需求,而是市场上长期缺乏一款能在保持精巧手感的...
2025-10-13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