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西贝风波散尽,预制菜市场真王者现身,山姆超市与7·11都是它客户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01日 19:24 0 admin
西贝风波散尽,预制菜市场真王者现身,山姆超市与7·11都是它客户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兰台|媒体人


西贝风波散尽,预制菜市场真王者现身,山姆超市与7·11都是它客户

随着西贝“预制菜”风波逐渐散去,“预制菜”逐渐从一个被忽视的餐饮细分领域,成长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产业。

公众这才猛然发现,原来所谓的“预制菜”,并不仅仅是人们想象中的速食食品,而是涵盖了包括腌制半成品、火锅底料等在内的大类半成品食品。

事实上,预制菜的渗透早已深入日常生活,只是此前并未引起广泛注意。

西贝风波散尽,预制菜市场真王者现身,山姆超市与7·11都是它客户

市场规模的意外“巨兽”

根据行业研究数据,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 4850亿元人民币,而同期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规模为9563亿元。

这意味着,预制菜市场的规模已经接近智能手机市场的一半。

对比来看,若说智能手机是数字时代的国民级产品,那么预制菜或正在成为餐饮消费中的“隐形国民标配”。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市场还远未达到天花板。

财联社旗下研究机构预计,到2026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 8700亿元,

2021-2026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0%。如此增长幅度,足以让资本市场为之心动。

西贝风波散尽,预制菜市场真王者现身,山姆超市与7·11都是它客户

海底捞与蜀海的行业版图

在舆论聚焦“预制菜”概念后,许多人才惊讶地发现,真正的行业“隐形巨头”并非西贝或安井,而是海底捞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蜀海供应链。

蜀海最初只是海底捞内部的供应链部门,2007年开始独立运营,承担海底捞的集中采购、中央厨房处理、统一质控及物流配送任务。

2014年,蜀海完全独立,转型为第三方供应链公司,面向更广泛的餐饮连锁与零售客户提供“全托管”服务。

截至2025年,蜀海在全国布局了 40余个仓配物流中心和9个生产加工中心,冷链车辆超过2000辆,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冷链供应体系。

这不仅满足了海底捞本身的扩张需求,也让蜀海有能力承接外部客户。

目前,蜀海的客户群体已扩展至太二酸菜鱼、丰茂烤串、客语、新白鹿等2000余家餐饮品牌。

其中美国山姆超市和日本7-11便利店也都是蜀海的客户。

北京冬奥会期间,蜀海提供的“前后双厨房”模式(AB包模式),大幅提高了团餐供应效率,也为其赢得了标杆性口碑。

海底捞和蜀海的关系,就像阿里巴巴和菜鸟网络。

前者是消费端品牌,后者则是供应链背后的基础设施。

供应链一旦规模化,其市场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前端餐饮品牌本身。

西贝风波散尽,预制菜市场真王者现身,山姆超市与7·11都是它客户

资本追逐与赛道繁荣

过去几年,预制菜产业频频获得资本加持。

根据36氪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预制菜行业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尤其在2020至2021年,赛道迎来融资高峰,两年间就发生了23起融资。

2022年,蜀海完成了 8亿元B轮融资,由中银投资、中垦基金和华润大消费基金联合领投。

这一动作不仅让蜀海进一步扩充了产能与仓储能力,也让市场看到了资本对供应链型企业的高度认可。

除海底捞与蜀海之外,金龙鱼、安井食品、万泽股份乃至西贝,均纷纷布局预制菜市场。

这一趋势说明,预制菜已成为食品工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核心赛道之一。

未来行业格局大概率呈现:上游依托渠道与规模优势的厂商成长确定性更强;中游若能突破区域壁垒、形成产品壁垒和丰富SKU储备,也有望成长为行业龙头。

西贝风波散尽,预制菜市场真王者现身,山姆超市与7·11都是它客户

增长背后的挑战与隐忧

尽管市场空间巨大,预制菜行业仍面临不少挑战。

第一是消费认知问题。许多消费者对“预制菜”天然存在偏见,认为其是“速食”或“低质量”的代名词。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行业早期部分企业的过度营销与标准不一。西

贝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风波,正说明行业在透明度和消费者教育方面仍有欠缺。

第二是食品安全与标准化风险。

预制菜属于“中心化加工+冷链配送”的模式,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影响可能是系统性的。

如何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如何实现冷链物流的全程可追溯,仍是行业亟需解决的痛点。

第三是渠道与竞争壁垒。

预制菜市场门槛看似不高,但真正能够做到全国化布局的企业屈指可数。

蜀海之所以能成为龙头,靠的是十余年的冷链物流和供应链建设。

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单靠资本投入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同样的优势。

西贝风波散尽,预制菜市场真王者现身,山姆超市与7·11都是它客户

产业前景与战略观察

从产业逻辑来看,预制菜的本质是“餐饮工业化”的延伸。

其价值在于:通过中央厨房和规模化加工,将原本依赖厨师经验的“手艺”,转化为标准化的“产品”,最终实现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

对消费者而言,预制菜提供了便利与稳定的品质体验;

对餐饮企业而言,它减少了对厨师的依赖、优化了人力成本;

对资本而言,它是一个典型的高增长、高扩张性行业。

未来几年,预制菜或将走出三条清晰的发展路径:

B端主导,C端渗透:短期内,预制菜依旧以餐饮连锁和团餐为核心市场;但随着家庭消费习惯的改变,C端需求将逐步放量。

供应链寡头化:全国冷链体系建设与研发能力,将决定行业集中度。头部企业极有可能像白酒行业一样,形成高度集中的寡头格局。

政策与标准推动:食品安全、标签透明度、冷链标准等政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

西贝风波散尽,预制菜市场真王者现身,山姆超市与7·11都是它客户

总结

预制菜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

它不仅改变了餐饮行业的运营逻辑,也在悄然重塑消费者的饮食习惯。

蜀海的崛起表明,在餐饮产业链中,掌握供应链与标准化能力的企业,或者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然而,产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监管、认知与竞争的新挑战。

未来的赢家,必然是既能构建规模化供应链壁垒,又能赢得消费者信任的企业。

预制菜,既是资本追逐的新风口,也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趋势。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