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中国市场这块“肥肉”,英伟达是真舍不得

AI科技 2025年11月01日 14:53 0 admin

一、黄仁勋的焦虑,与华盛顿的算盘

身穿皮衣的“AI教父”在APEC会议上四处奔走,嘴里念叨着“中国市场很重要”。

但当美方亲手关闭了市场的大门后,这位芯片巨头CEO的焦虑,折射出的是一场关乎万亿帝国生死存亡的博弈。

“我们一直希望重返中国市场。”黄仁勋在韩国APEC会议上的这番话,听起来近乎恳求。

这位英伟达掌门人过去一个月从华盛顿到首尔,几乎在每一个国际场合都在重复同一个主题:让我卖芯片给中国。

这位硅谷大佬比谁都清楚:

当美方用一纸禁令把他拦在中国市场门外时,表面上是在打击竞争对手,实际上却正在亲手为英伟达的万亿帝国掘墓。

二、 失去的,不只是市场

黄仁勋最近说了句大实话: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已从95%暴跌至零。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场商业地震。

中国市场曾贡献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的四分之一,这条财路一断,黄仁勋不得不在所有预测中 “将中国市场按零计算”。

但问题远不止于此。

芯片行业有个突出的特点:

研发成本是固定的,卖得越多,分摊到每个芯片上的成本就越低。

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英伟达的研发成本将由更少的客户分担,芯片单价必然上涨。

更致命的是,中国客户不会坐等美国解禁。

本土企业正全力攻坚,一旦突破,英伟达将永远失去这片市场。

三、黄仁勋看到了什么?

黄仁勋最近看起来很焦虑。

作为CEO,他本应低调行事,却频频在公开场合发声,甚至直言 “美国损失将大于中国”。

他在华盛顿GTC大会上说得更直白:“全球50%的AI研究者是华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封锁技术只会倒逼中国自主创新。

看看一年来市场上芯片半导体行业的表现就知道,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从来不容小觑。

在英伟达缺席的这段时间里,中国AI芯片企业股价大涨,本土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黄仁勋比华盛顿的政客更懂技术发展规律——市场才是技术迭代的催化剂。

失去中国市场,英伟达的芯片将失去最重要的应用场景,这可能会在技术演进中落后。

四、华盛顿的误判

美方对华芯片管制的逻辑看似简单:保持技术代差,遏制中国AI发展。

但这建立在两个错误前提上:一是中国无法自主研发出先进芯片,二是制裁不会伤及美国企业。

可惜,这两个前提都错了。

历史早已经证明:中国在极端封锁下,依然能够实现技术突破。以后也必将继续证明。

而英伟达的忧虑则表明,美国企业正为地缘政治付出沉重代价。

更讽刺的是,为了合规,英伟达为中国市场专门开发了简化板的芯片H20,性能大幅缩水。

结果是:中国客户不买账——既然性能不够用,不如用国产替代。

华盛顿的精英们显然不懂技术产品的生态逻辑。

五、一场国产替代大潮正在到来

当前的局面异常尴尬:英伟达不能卖,中国客户买不到。

但中国人从来不等。

在英伟达退出的这段时间,中国AI产业正在探索一条去英伟达化的道路。

本土芯片企业获得了广阔的的替代成长空间。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软件工程师们正在将原本基于CUDA生态的开发模式,逐步迁移到自主框架上。

一旦这个生态成型,就算美国将来解禁,英伟达也再难收复失地。

黄仁勋看到了这个可怕的未来,所以他才如此焦急地呼吁解禁。时间不在美方这边。

地缘政治的棋局上,企业常常沦为棋子。但芯片战争的特殊之处在于,棋盘本身也在移动。

当中国AI产业逐渐适应没有英伟达的日子,当国产芯片在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落地,黄仁勋的呼吁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无力。

芯片霸权这场游戏,最残酷的规则或许是:一旦离场,就再也回不来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