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且菲当你还在回家的路上,家里的空调、新风和电饭煲已自动开启;打开门,室内灯光自动点亮;冰箱会根据储存的食材为你推荐菜谱;空调可以给孩子讲睡...
2025-11-05 0
现在好多人打开微信、抖音这些社交APP的时间,明显比前两年少了。
我身边就有朋友,以前吃饭睡前都得刷半小时,现在顶多偶尔点开看看,甚至直接把通知关了。
这种变化不是个别情况,从数据上就能看出来,社交媒体的“热度”确实在降。
现在刷社交的人少了,数据能看出来
2022年那会儿,感觉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手机里都装着好几个社交APP,没事就想点开划几下,那会儿应该是大家用社交平台最多的时候。
到了2024年,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个叫GWI的机构给英国《金融时报》做的分析里说,16岁以上的人每天在社交平台上花的时间,大概是2小时20分钟,比2022年少了不少。
尤其年轻人,以前可是社交平台的“主力”,现在用得也少了。
我表弟今年20岁,以前天天在朋友圈发动态,现在好几天都不更新一条,问他为啥,他说“刷来刷去都是假的,没什么意思”。
不光是咱们这边,国外也这样。
德国有个《2024年社交媒体地图》,是几个机构一起做的,里面说德国自从疫情之后,社交媒体的使用率第一次往下走了,30多岁的人减少使用的还挺多。
美国那边也差不多,有个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说18到29岁的年轻人,每天刷社交的时间比2022年少了14分钟,还有不少人直接把不常用的社交APP卸了。
看到这些变化我一点都不意外,毕竟这两年刷社交平台的体验,确实不如以前了。
大家用得少,肯定不是没原因的。
以前社交媒体是用来跟朋友聊天、分享日常的,现在打开全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尤其是AI生成的内容,看得人头疼。
现在打开社交平台,你刷到的内容可能一半都是AI做的。
有那种看起来特别真的深度伪造视频,比如去年法国有个总统候选人的“不当言论”视频,后来才知道是AI做的,在Meta平台上一天就被看了上百万次,好多人都被骗了。
还有些帖子,读起来干巴巴的,一看就不是真人写的,全是AI自动生成的。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虚拟影响者”,头像看着跟真人一样,在Instagram上还有几十万粉丝,可实际上连个人都不是,也不跟用户说自己是AI。
我第一次刷到的时候,还以为是哪个博主,后来才知道是假的,当时就觉得挺离谱的。
这些AI内容一多,大家就分不清真假了,慢慢也就不相信社交平台上的东西了。
而且那些科技巨头,比如Meta、谷歌、OpenAI,天天说要搞新的AI社交功能,一会儿出个AI聊天机器人,一会儿升级个AI生成工具,可他们根本没管用户想要啥。
以前社交平台是“社交”的,现在完全变成了“刷不停”的机器,全靠算法推内容,就为了让你多停留一会儿。
我有次刷某平台,本来想找个美食攻略,结果算法一直给我推同一个类型的搞笑视频,想退都不好退,越刷越烦。
平台也知道大家用得少了,就想各种办法留用户,一会儿弹个弹窗提醒“有好友给你点赞了”,一会儿又故意放慢内容加载速度,可这样反而更让人反感。
有个叫Edelman的机构做的信任报告里说,现在大家对科技行业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好多人觉得平台根本不管内容真假,也不保护用户的信息。
老实讲,换成谁天天面对这些,都会觉得烦,自然就不想用了。
大家虽然烦,但也不是真的想彻底放弃社交媒体。
毕竟现在好多事都得在网上说,要是真不管了,反而会出更大的问题。
之前我跟一个做媒体的朋友聊,他说现在大家都盼着能少看点手机,多看看书,跟朋友见见面。
确实,这两年“数字断舍离”的人越来越多,我身边就有同事,每周末都把社交APP卸了,周一再装回来。
但要是所有人都这么干,把社交平台全让给那些科技巨头,也不是好事。
那些巨头本来就想通过算法控制大家看什么,要是没人管,他们可能会更肆无忌惮,到时候网上的讨论就全被他们左右了,这对咱们的民主可不是好事。
毕竟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好多都是在社交平台上交流的,要是这个空间被搞坏了,想说话都没地方说。
所以专家们才说,得给社交媒体“治治病”。
比如让平台把算法怎么推内容说清楚,接受别人监督;AI生成的内容必须标出来,不能骗人;还有,用户的信息也得保护好,不能随便用。
除了改这些大平台,还有些小平台也挺有意思,比如叫Mastodon的,它不是一个公司管的,而是好多服务器一起管,不用怕被一家垄断。
我去了解了一下,2024年用这个平台的人多了不少,大家都说在上面不用被算法逼着刷内容,也不用担心信息被乱用来着。
这种平台其实就是个好方向,能让社交回归本来的样子。
说到底,社交媒体从以前的“好伴侣”变成现在的“坏朋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大家用得少了,是因为体验差了,但真要放弃也不行。
想要让它变回好的,既需要平台别光想着赚流量,也需要咱们选那些更靠谱的平台,平时刷的时候也多留意内容真假。
只有这样,网上的空间才能健康起来,既可以用来聊聊天、解解闷,也能好好保护咱们的民主基础。
相关文章
封面新闻记者且菲当你还在回家的路上,家里的空调、新风和电饭煲已自动开启;打开门,室内灯光自动点亮;冰箱会根据储存的食材为你推荐菜谱;空调可以给孩子讲睡...
2025-11-05 0
作者 | 北窗编辑 | 文定今年的双11,传统电商平台在寻求增长破局点之时,即时零售正以黑马之姿狂奔。作为一年中最大的消费爆发场,已有17年历史的双1...
2025-11-05 0
文 |林时砚编辑 | 林时砚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科技评论分析从太空烧烤到“舌尖上的空间站”:中国人把烟火气搬上了宇宙从“不可能”到“真实现”:太空...
2025-11-05 0
在11月5日举办的“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带来了第二代VLA模型,并宣布了一系列智能驾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据何小鹏介绍,第二代V...
2025-11-05 0
现在好多人打开微信、抖音这些社交APP的时间,明显比前两年少了。我身边就有朋友,以前吃饭睡前都得刷半小时,现在顶多偶尔点开看看,甚至直接把通知关了。这...
2025-11-05 0
10月30日-31日,以“AI领航,智行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上汽集团新赛道-技术创新高峰论坛”召开,400多位上汽旗下企业技术专家、工匠代表,产业链...
2025-11-05 3
金融界2025年8月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门市智博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模具校正装置”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318681...
2025-11-05 7
2024年1月,29岁的Noland Arbaugh成为全球首位接受Neuralink脑机接口植入手术的人。21个月后的今天,他不仅能用意念打字、学微...
2025-11-05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