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媒体关注|北京以首善标准推动智能建造创新发展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28日 23:01 0 admin

  自获批试点城市以来,北京市以智能建造为重要抓手加快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按照“科技引领、场景落地、产业推广”的总体思路,推进智能建造在京华大地孕育开花。

支持科技攻关

实现核心技术“新”突破

  出台一批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印发《北京市科技支撑建筑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认定支持办法》《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重点支持智能建造、建筑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发展。

  积极推进智能建造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搭建。202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复1家智能建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将智能建造纳入下一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重组申报指南方向,给予专项名额指标支持;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首批北京市智能建造创新中心11家,注重校企联合攻关,明确重点攻关方向,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布局。

  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2024年,“基于数据驱动的建筑工程智能建造产业协同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探索应用”等一批课题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研究项目支持。聚焦建筑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老旧房屋结构安全智能监测、模块化建筑高效智能建造、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开发等重点科技研发项目。

  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数字化精益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等7项智能建造创新成果获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建筑信息模型三维图形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等4项智能建造创新成果获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形成一批地方标准。初步构建了北京市智能建造发展的标准体系,编制发布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规程》,为提升京津冀智能建造实施水平提供标准化支撑;编制发布《民用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市政桥梁工程数字化建造标准》等地方标准,新立项《模块化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等;印发《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标准体系(2024版)》,系统梳理了“智能建造”分子体系。

开展试点示范

打造创新融合“新”场景

  建设BIM示范工程。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立项“北京市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示范工程”200余项,共3000余万平方米,完成验收100余项共1600余万平方米。示范工程鼓励BIM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建造技术深度融合,以解决项目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出BIM的作用与价值。

  开展智能建造工程试点。确定“新兴盛危改项目”等30个项目为2024年度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工程项目,工程项目技术成果经专家凝练推荐,形成可推广技术、行业领先技术清单;采用“专家评估+同行观摩”的“评学结合”机制,助力试点项目探索智能建造应用场景,以点带面、树立行业标杆。如:“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项目”创新钢结构施工受力动态监测技术,保障超大跨度异形钢结构施工安全。

  建设模块化建筑试点项目。发布《北京市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技术导则》,推动MIC(混凝土)、SMC(钢)、CMC(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各类模块化建筑体系在京落地试点。如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改造项目,将混凝土模块技术应用至城市更新项目,施工周期仅90天,大大缩短居民异地安置时间,为老旧小区改造探索了有效途径。

  推动智能建造纳入高品质住宅体系,以科技支撑“好房子”建设。将全寿命期应用BIM、智能家居、装配式装修等智能建造要求纳入高品质住宅建设项目土地出让条件。

  发布典型示范应用场景。2024年发布北京市首批智能建造创新应用场景20项,为行业提供参考学习借鉴。如:研发了智能安全帽+全过程追溯管控系统,解决了楼宇内立体定位难、通信难的技术难题;研发了超高层建筑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应用,针对超高层建筑平面和高程测量基准竖向分段传递累计误差大、超高建筑在不断摆动情况下精确定位和施工场地基线短、高差大、遮挡严重、信号干扰解算的难题,通过应用超高层北斗卫星定位接收机,实现超高层建筑高精度测量定位,为超高层建筑顺利施工及结构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构建产业体系

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选树领军企业。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发布北京市首批智能建造领军企业9家,明确领军方向,涵盖产业链融合、国产软件、智能装备、建筑工业化、标准数智化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领军和示范带动作用。

  培育产业基地。2024年发布北京市首批智能建造产业基地4家,明确基地重点建设方向,着力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如“三一筑工”研发并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品部件生产线,致力于打造5G灯塔工厂。

  培育产业平台。2024年发布北京市首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5家,助力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发挥数据集聚和规模效应,培育建筑业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如“新材智猛—新材智旭”平台,实现混凝土和预制构件供应、生产、运输、交付等全节点信息共享、全业务线上操作,像点外卖一样“买建材”。

  打造产业集聚区。紧抓“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契机,依托城市副中心建设新区优势,打造智能建造产业集聚新空间。城市副中心编写《智能建造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研究报告》;印发《推动智能建造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一核两翼”产业空间布局;发布《智能建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提出7方面21项任务;发布《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对智能建造市级以上科创平台、重点项目、新注册企业、特色企业等分类给予大力度财政资金支持。

  支持市属企业探索建筑业数据资产入表。2024年,北京建工集团完成市政工程智慧工地监测数据的资产确权登记及取证工作,入选2024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北数所”)数据要素生态合作成果十大案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实现了基于BIM的数据资产化转化,顺利完成正式财务入账,获得北数所颁发的《数据资产登记凭证》,入选北数所2024年标准验证优秀案例。

创新管理机制

探索项目推进“新”模式

  《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明确,对纳入智能建造试点的工程项目,按现行规定暂时无法开工的,创新实施多部门并联审批和容缺先行受理机制,在规划条件基本稳定情况下,允许项目提前招标确定参建单位,为项目正式开工前参建单位运用BIM等数字化技术开展虚拟设计施工留足时间,将参建单位协调洽商工作前置,减少施工阶段变更,大大加快项目审批、施工进度。

  以城市副中心怡禾生物园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项目建设规模约3.8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该项目在政策上尝试“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机制,突破传统单线程审批模式,通过多部门审批与BIM虚拟建造并行推进,在完成多规合一初审等手续前即开展BIM协同深化设计和虚拟建造。施工许可核发后立即启动实体施工,提前识别并解决300余项设计与施工问题,累计节约成本200万元,实现施工阶段零变更、零延误,整体工期缩短半年以上。

  下一步,北京市将研究制定智能建造促进政策,加快成立智能建造发展联盟,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用好科技支撑政策,推动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攻关和落地,加强与智能建造各相关行业、部门间的协同,统筹推进智能建造重点工作落实,打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收官战。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