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当胡锡进抱怨“噤声”:舆论生态下的思考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1日 12:16 0 admin

当胡锡进抱怨“噤声”:舆论生态下的思考


近日,胡锡进老师撰写了一篇文章,专门探讨互联网上群体性“噤声”这一现象。他在文中指出,当下在社交媒体发声时人们愈发小心翼翼,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敏感群体”,秉持着能少说就少说的原则。胡锡进老师认为,“这是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领域的一个损失”。他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宽容度变低的原因,其一,整体氛围日益严厉,对言论中“瑕疵”的搜索变得频繁,使得发声者面临的风险显著提升;其二,互联网存在对语言过度解读的现象,常常引申和发挥,甚至将言论指向发声者背后的机构。基于这些分析,他最终得出主张营造宽松舆论环境的结论。

当胡锡进抱怨“噤声”:舆论生态下的思考


当胡锡进抱怨“噤声”:舆论生态下的思考


当胡锡进抱怨“噤声”:舆论生态下的思考


当胡锡进抱怨“噤声”:舆论生态下的思考


当胡锡进抱怨“噤声”:舆论生态下的思考


看到这篇文章,我的心情颇为复杂。客观来讲,对于胡锡进老师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一多半我是难以认同的。然而,我对他本人却怀有一定的尊重。在舆论场上,他始终是一个可以与之对话、讨论和交流的对象。他或许有时会迎合某些观点,但绝没有落井下石、随意扣帽子的行为,始终能够就事论事。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甚至比双方具体的观点分歧更为重要。所以,即便我不认同他的观点,也绝不愿意使用任何侮辱性的言辞去评价他。


回到他这篇文章本身,在描述现象的层面上,胡锡进老师表现得相当大胆。社交媒体上的“噤声”现象其实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但以他的身份将其明确点破,这需要一定的勇气,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胡老师成为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去彻底揭露问题的根源。他巧妙地将这种现象归因为抽象的“整体”,仅仅用现象来解释现象,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为何舆论对“瑕疵”的搜索会日渐频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对社交媒体内容的过度解读。


实际上,人人自危(噤声)与人人自觉(严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恐怕胡老师既不便也不愿言明。对言论中的瑕疵大做文章,对他人的言论过度解读和引申,这种现象古往今来并不少见。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在行刑现场伸长脖子、青筋暴出地看热闹;袁崇焕被凌迟时,百姓们拍手称快,甚至恨不得食肉寝皮。这种愚昧和冷酷的背后,是信息的蒙蔽和认知的局限。而开放与宽容的环境能够让信息自由流动,减少社会中的“疯狂因子”。因此,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初始力量。俗话说“堵不如疏”,这固然是应对问题的一种方式,但从根本上对初始力量进行规则明晰,才是营造开放与宽容社会环境的基本保障。


这让我想起了武则天时代的一个故事。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刘祎之、周思茂、郭正一等几人在家中饮酒聚会。刘祎之原本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北门学士”的核心成员,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他更是官拜宰相,担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然而,他对武则天称帝一事心怀不满,便在私下饮酒时忍不住吐槽了几句。酒席中有个叫张嘉福的人,转头就将刘祎之的言论密报给了武则天。最终的处理结果令人震惊,不仅说话的刘祎之被赐自尽,就连一同喝酒的周思茂、郭正一也惨遭杀害。倘若说吐槽的刘祎之或许有其“罪过”,那么一同喝酒的人又何罪之有呢?张嘉福一人因告密而升官,其他说者和听者却都被判定有罪,这种处理方式宣告了武周朝告密成风、互相监视、道路以目的不良风气的形成。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张嘉福的告密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第一种,告密无效,这样自然能够抑制告密之风的蔓延;第二种,仅处罚刘祎之,那么告密之风可能会盛行,但不会扩大化;第三种,只要不告密就都被视为有罪,那么告密就会成为人们的生存之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禁要思考,一种不良风气的形成,究竟应该归咎于下层民众,还是应该归责于上层的制度和引导呢?


尽管胡锡进老师在文章中只是“敲边鼓”,但我依然觉得他难能可贵,因为他至少点出了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观察他这些年在舆论生态位的变化,曾经众多的网络大V如今已经“销声匿迹”,很多激愤者甚至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胡锡进。可悲的是,最初反对胡锡进老师观点的人,充其量只是使用一些不敬的蔑称;而曾经与他处于同一阵线的极端网友,如今却将他视为斗争对象,一顶顶大帽子纷纷压向他,隐隐有将他“公知化”的倾向。事实上,胡锡进还是那个言语温和、立场偏左、表达精明的他。即便如此,他也曾因关于经济所有制的论述而被“禁言”三个月。一个温和的发声者,如今已经无法满足那些被激起的、充满斗争精神的群体的要求。


正因如此,我一直在呼吁,哪怕观点不同,也应该保护胡锡进。当公共知识分子被污名化并逐渐销声匿迹时,胡锡进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道“防波堤”。他或许有时会跟风,有时会“和稀泥”,但至少他保留了一份体面和宽容,让不同的观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表达。我虽然反对他的很多观点,但我支持他面对社交媒体时所持的态度和方法。就像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我承认他在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但他所谈论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他有关社会宽容的主张也有利于改善舆论环境。他至少明白,“如果一些群体退出了,或者严重消极了,只剩下另一些群体在其中活跃表达,那样的情况一定不会太好,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无论立场如何,我们都应该达成开放宽容的共识,而不是以斗争和消灭为主要宗旨。胡锡进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他也主张其他人拥有表达观点的权利。对于构建相对宽容的舆论氛围而言,他的“存在”比他具体的观点更加重要。在当下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我们需要更多像胡锡进这样能够引发思考、促进交流的“存在”,以此来推动舆论生态朝着更加健康、开放、宽容的方向发展。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