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刘育英 在17日于北京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新闻发布会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表示,数字技术的...
2025-10-18 0
潮新闻 执笔 廖君琳
“当爸爸的微信没有了的时候,我和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
这个秋天,一则关于数字遗产的讨论击中了无数人的心。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倾诉:父亲去世近十年,他的微信账号突然被系统回收,连同头像、朋友圈一起消失了,那些珍贵的聊天记录再也无法找回。
这位网友的遭遇引发了广泛共鸣。在数字时代,每个账号都可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留下的数字足迹该去往何处?这不仅是技术和法律问题,更是一场关于数字时代生命教育的深刻命题。
就在这篇报道即将完成之际,传来了平台层面的积极回应。10月15日,微信官方公开宣布,自今年9月起,对长期不使用的账号已不再进行回收处理。这意味着,那些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情感的逝者账号,将不再会因为系统的自动规则而突然消失。
被系统阻隔的思念
当“逝者微信账号被回收”的消息在网络上发酵时,河北的张女士心头一紧。她立刻尝试登录已故爷爷的微信号——那是她思念爷爷时最重要的情感寄托。然而,她发现自己因为不知道密码而无法登录。
张女士的遭遇折射出数字时代特有的哀伤。与传统的实物遗物不同,数字遗产的访问权被牢牢掌握在平台手中。微信官方提供的三种密码找回途径,对逝者家属而言几乎都成了“死循环”:原绑定手机号已注销、已登录设备无法扫码、好友辅助验证也因社交关系网的沉寂而失败。
账号找回困难重重。 受访者供图
这场与平台规则的博弈,让本已悲伤的情绪雪上加霜。张女士告诉记者,在寻求客服帮助的过程中,她不得不经历一场情感与规则的拉锯战:先是隐瞒实情被要求“人脸识别”,后是坦白相告后被要求提供死亡证明、户口本等一套繁琐程序。最终,通过线上客服的特殊通道,她才成功找回账号。
然而,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更值得深思:为何不同客服渠道规则不一?为何对逝者账号没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张女士的困惑,正是数字时代无数遭遇类似境况的家庭的共同疑问。
保留、清空还是删除?
“凭什么平台有权收回我们的微信号?”这不仅是张女士的疑问,更是许多网友的共同心声。
西南政法大学赵自轩博士指出,虽然《民法典》第127条原则性地规定了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但具体立法仍处于空白状态。“对网络虚拟财产定性的困难,是立法的第一重阻碍。”他解释说,从微信账号到游戏装备、比特币,虚拟财产形态各异,每种类型的权利归属和利益主体都不同,难以用统一框架进行规范。
更复杂的是隐私权与继承权的冲突。每个人都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又渴望访问逝去亲人的数字痕迹,这种矛盾在现行法律体系下难以调和。即便《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了近亲属对逝者信息的有限权利,在实践中仍面临重重障碍。
平台《用户协议》中“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的条款,与用户亲属的继承诉求形成直接冲突。而平台方也有其合理考量:长期不活跃的账号占用服务器资源,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微信平台公开的用户协议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采取 “个案判断”的思路:先评估数字资产的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孰轻孰重。私人社交账号倾向于保护隐私,虚拟货币等则可能允许继承。这种“一案一议”的方式虽然灵活,但成本高昂且结果不确定。
值得期待的是,一些平台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B站推出的 “纪念账号”对已故UP主账号进行冻结保护;Facebook允许用户生前设置账号为纪念模式。这些尝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B站推出的纪念账号功能
数字时代需要一场“生命教育”
在技术快速发展而规则相对滞后的当下,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静教授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提升全民 “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远不止是会使用智能手机,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字生命管理意识’。”陈静指出,数字遗产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每天都在创造数字痕迹,却很少思考如何为这些痕迹负责,包括生命的终结。”
大多数人都没有定期备份重要数据的习惯。手机丢失、账号被盗、设备损坏,都可能让珍贵的数字记忆瞬间消失。当亲人突然离世,家属往往措手不及,不知从何入手处理数字身后事。
这种普遍性的 “无意识”状态,与数字技术的复杂性相互交织,形成了问题的症结。陈静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 “数字资产清单”:明确哪些账号、照片、文件具有重要价值,定期进行整理和备份。
在海外,“数字遗产规划师”已逐渐成为新兴职业。他们帮助客户系统性地整理数字资产,明确处置意愿,甚至协助与家人沟通。这种专业服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数字遗产问题的认识正在深化。
我们需要的,是像立纸质遗嘱一样,建立 “数字遗嘱”的意识。这包括:明确指定“数字遗产执行人”,记录重要账号和密码的存储方式,表达对各类数字资产的处理意愿。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能在关键时刻为家人提供清晰的指引。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数字永生”从科幻走向现实。有人通过训练AI模型“复活”逝去的亲人,有人将聊天记录制作成可对话的数字生命。这些尝试带来了新的伦理思考:我们是否有权“复活”他人?数字生命的法律地位如何界定?
陈静认为,这是数字素养的最高层次。“当我们能够批判性地思考技术带来的影响,能够在意技术使用中的伦理边界时,我们才真正成为了数字时代的主人。”
陈静建议,我们的教育体系亟需转型——从侧重技术“使用”,转向数字时代的 “生命教育”。中小学的信息课程应该加入数字资产管理的内容,高校的通识教育需要探讨数字伦理,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提供相关的指导服务。
“这不是一门选修课,而是数字时代的必修课。”陈静强调,“当社会形成数字素养的全民意识,商业规则和法律规范都会随之进步。”
数字技术让“死亡成为永生”,但我们却缺乏管理这种永生的能力。今天的每一个数字痕迹,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历史文献,能否妥善处置数字遗产,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更关乎我们能否为未来保存一份清晰的数字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刘育英 在17日于北京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新闻发布会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表示,数字技术的...
2025-10-18 0
人民财讯10月17日电,奇德新材10月17日在互动平台回复称,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具备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抗疲劳等显著优势,可为新能源汽车、低空...
2025-10-18 0
人民财讯10月17日电,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研究,AI创造的庞大数据量正冲击全球数据中心存储设施,传统作为海量数据存储基石的Nearl...
2025-10-18 0
潮新闻 执笔 廖君琳“当爸爸的微信没有了的时候,我和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这个秋天,一则关于数字遗产的讨论击中了无数人的心。一位网友在...
2025-10-18 0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程子姣)10月17日,京东就市场监管总局拟规定外卖应对无堂食商家加专属标识一事回应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称,“我们非常欢迎市场监管总...
2025-10-18 0
中经记者 许心怡 吴可仲 上海报道以创意立足的游戏行业会迎来寡头时代吗?近年来,老牌游戏公司被收购的案例频频出现。最新一例是以沙特为首的财团出手,预计...
2025-10-18 0
随着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兴起,APP拉新推广以其低门槛、高灵活度的特点,成为了许多人首选的副业创收方式。然而,行业火热的同时,也伴随着渠道难寻、中间商过多...
2025-10-18 0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雷朋(Ray-Ban)品牌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EssilorLuxottica)的股价于周五创下历史新高,涨幅超...
2025-10-1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