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潮声丨人走了微信咋办?数字遗产不仅是个技术问题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8日 07:39 0 aa

潮新闻 执笔 廖君琳

“当爸爸的微信没有了的时候,我和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

这个秋天,一则关于数字遗产的讨论击中了无数人的心。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倾诉:父亲去世近十年,他的微信账号突然被系统回收,连同头像、朋友圈一起消失了,那些珍贵的聊天记录再也无法找回。

这位网友的遭遇引发了广泛共鸣。在数字时代,每个账号都可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留下的数字足迹该去往何处?这不仅是技术和法律问题,更是一场关于数字时代生命教育的深刻命题。

就在这篇报道即将完成之际,传来了平台层面的积极回应。10月15日,微信官方公开宣布,自今年9月起,对长期不使用的账号已不再进行回收处理。这意味着,那些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情感的逝者账号,将不再会因为系统的自动规则而突然消失。

被系统阻隔的思念

当“逝者微信账号被回收”的消息在网络上发酵时,河北的张女士心头一紧。她立刻尝试登录已故爷爷的微信号——那是她思念爷爷时最重要的情感寄托。然而,她发现自己因为不知道密码而无法登录。

张女士的遭遇折射出数字时代特有的哀伤。与传统的实物遗物不同,数字遗产的访问权被牢牢掌握在平台手中。微信官方提供的三种密码找回途径,对逝者家属而言几乎都成了“死循环”:原绑定手机号已注销、已登录设备无法扫码、好友辅助验证也因社交关系网的沉寂而失败。

潮声丨人走了微信咋办?数字遗产不仅是个技术问题

账号找回困难重重。 受访者供图

这场与平台规则的博弈,让本已悲伤的情绪雪上加霜。张女士告诉记者,在寻求客服帮助的过程中,她不得不经历一场情感与规则的拉锯战:先是隐瞒实情被要求“人脸识别”,后是坦白相告后被要求提供死亡证明、户口本等一套繁琐程序。最终,通过线上客服的特殊通道,她才成功找回账号。

然而,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更值得深思:为何不同客服渠道规则不一?为何对逝者账号没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张女士的困惑,正是数字时代无数遭遇类似境况的家庭的共同疑问。

保留、清空还是删除?

“凭什么平台有权收回我们的微信号?”这不仅是张女士的疑问,更是许多网友的共同心声。

西南政法大学赵自轩博士指出,虽然《民法典》第127条原则性地规定了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但具体立法仍处于空白状态。“对网络虚拟财产定性的困难,是立法的第一重阻碍。”他解释说,从微信账号到游戏装备、比特币,虚拟财产形态各异,每种类型的权利归属和利益主体都不同,难以用统一框架进行规范。

更复杂的是隐私权与继承权的冲突。每个人都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又渴望访问逝去亲人的数字痕迹,这种矛盾在现行法律体系下难以调和。即便《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了近亲属对逝者信息的有限权利,在实践中仍面临重重障碍。

平台《用户协议》中“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的条款,与用户亲属的继承诉求形成直接冲突。而平台方也有其合理考量:长期不活跃的账号占用服务器资源,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潮声丨人走了微信咋办?数字遗产不仅是个技术问题

微信平台公开的用户协议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采取 “个案判断”的思路:先评估数字资产的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孰轻孰重。私人社交账号倾向于保护隐私,虚拟货币等则可能允许继承。这种“一案一议”的方式虽然灵活,但成本高昂且结果不确定。

值得期待的是,一些平台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B站推出的 “纪念账号”对已故UP主账号进行冻结保护;Facebook允许用户生前设置账号为纪念模式。这些尝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潮声丨人走了微信咋办?数字遗产不仅是个技术问题

B站推出的纪念账号功能

数字时代需要一场“生命教育”

在技术快速发展而规则相对滞后的当下,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静教授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提升全民 “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远不止是会使用智能手机,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字生命管理意识’。”陈静指出,数字遗产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每天都在创造数字痕迹,却很少思考如何为这些痕迹负责,包括生命的终结。”

大多数人都没有定期备份重要数据的习惯。手机丢失、账号被盗、设备损坏,都可能让珍贵的数字记忆瞬间消失。当亲人突然离世,家属往往措手不及,不知从何入手处理数字身后事。

这种普遍性的 “无意识”状态,与数字技术的复杂性相互交织,形成了问题的症结。陈静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 “数字资产清单”:明确哪些账号、照片、文件具有重要价值,定期进行整理和备份。

在海外,“数字遗产规划师”已逐渐成为新兴职业。他们帮助客户系统性地整理数字资产,明确处置意愿,甚至协助与家人沟通。这种专业服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数字遗产问题的认识正在深化。

我们需要的,是像立纸质遗嘱一样,建立 “数字遗嘱”的意识。这包括:明确指定“数字遗产执行人”,记录重要账号和密码的存储方式,表达对各类数字资产的处理意愿。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能在关键时刻为家人提供清晰的指引。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数字永生”从科幻走向现实。有人通过训练AI模型“复活”逝去的亲人,有人将聊天记录制作成可对话的数字生命。这些尝试带来了新的伦理思考:我们是否有权“复活”他人?数字生命的法律地位如何界定?

陈静认为,这是数字素养的最高层次。“当我们能够批判性地思考技术带来的影响,能够在意技术使用中的伦理边界时,我们才真正成为了数字时代的主人。”

陈静建议,我们的教育体系亟需转型——从侧重技术“使用”,转向数字时代的 “生命教育”。中小学的信息课程应该加入数字资产管理的内容,高校的通识教育需要探讨数字伦理,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提供相关的指导服务。

“这不是一门选修课,而是数字时代的必修课。”陈静强调,“当社会形成数字素养的全民意识,商业规则和法律规范都会随之进步。”

数字技术让“死亡成为永生”,但我们却缺乏管理这种永生的能力。今天的每一个数字痕迹,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历史文献,能否妥善处置数字遗产,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更关乎我们能否为未来保存一份清晰的数字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