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院士亲自“打假”,“傍权威”投机行为该休矣 | 江南时评

排行榜 2025年10月15日 21:26 0 aa

来源:江南都市报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范晶

一场本该喜庆祥和的百岁寿宴,最终却以一则“严正声明”收场。10月11日,10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办公室发布严正声明,澄清与一名叫杨炯的人“不存在师生关系”。

院士亲自“打假”,“傍权威”投机行为该休矣 | 江南时评

据悉,在钟院士2024年8月的百岁寿宴上,杨炯等5人冒充其学生,冒领服装混入宴会厅,与钟院士拍摄了大量合影与视频,并在朋友圈和工作场所等公开场合扩散,试图借钟院士的声望进行商业宣传与身份包装,最终迫使院士本人不得不亲自出面“打假”。

11日晚,杨炯回应媒体称,其将合影发朋友圈本意是对活动予以点赞,对钟院士表达敬意,未拿照片牟利,并声称要通过法律程序维权。

无论杨炯如何辩解“未作商业用途”,其行为本身都难掩失德本质。其一,行为具有欺骗性:他们并非钟院士的学生或亲友,未受邀请却冒领服装、混入寿宴合影,这绝非正常社交,而是处心积虑的欺骗。其二,动机具有功利性:被指控冒充学生合影的杨炯系广州温州商会发起人之一,同时是广东某肝病研究所和广州某肝诊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若非有意借钟院士声望,又何必千方百计蹭得合影,并发布于朋友圈这一半公开的“秀场”?这本身就是一种意图塑造“师出名门”虚假光环的身份包装。这些行为违背了基本的诚信准则,更侵犯了钟院士的肖像权与名誉权。

在当代社会,“商业获利”早已超越直接的金钱交易。将名人合影包装为个人身份的“信用背书”,实质是借他人声誉转化为社会信任,从而获取个人社会资本的行为。而杨炯这种通过伪造关联以试图撬动社会资源的做法,更是漠视名人名誉权,将公众信任异化为个人发展的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现象已演变为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从企业宣传册上莫名出现的“专家站台”,到社交媒体刻意营造的“师承关系”,甚至某商品交易平台明码标价“院士合影(包邮)”,这些行为都将名人的肖像与声誉商业化,悄然侵蚀着社会诚信。若投机取巧者通过“傍权威”就能轻易获利,那将助长“身份可伪造、成功能速成”的歪风邪气。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既需要完善的法律保护,通过“速罚重罚”提高侵权成本,树立执法刚性,让名人的肖像权、名誉权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也需要构建社会共识,对任何形式的“蹭权威”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作为普通公众,我们更应具有独立的判断力,不盲目崇拜所谓的“合影权威”,而是更加珍视那些通过真实努力获得的成就。

征稿启事

评时代之事,论时代强音。《江南时评》栏目开门办评论,诚邀各界人士赐稿。聚焦社会热点、民生关切、文化现象等,千字左右为宜。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文风鲜活,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来稿请发至邮箱jiangnanshiping@163.com,注明“投稿”字样。期待您以独到视角,为时代发声,共话天地万象。

江南都市报《江南时评》编辑部

来源:江南都市报

值班编辑:肖琳琪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