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荷兰24小时强夺中企安世半导体:“与美无关”?

排行榜 2025年10月15日 09:57 0 aa


近期,荷兰对中资芯片企业的强制接管行动,引发全球经贸领域震动。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荷兰动用行政指令与司法程序联动,24小时内完成对中资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精准夺权”,涉及全球资产、核心股权、实控权多重层面;中方迅速响应,企业端启动多渠道国际维权,官方端同步释放外交与经贸反制信号,而荷兰急于撇清的“与美无关”说辞,不仅被时间线、产业事实戳穿,其双重标准下的利益算计,更让辩解彻底失去公信力。

一、荷兰24小时夺权:全流程细节曝光,节奏、动作均反常

此次接管并非简单行政管控,而是“政府+法院+企业内部势力”的协同行动,每一步都精准指向“剥夺中方控制权”,且效率远超常规商业审查流程,疑点重重。

1. 核心时间线(9.30-10.1):24小时无缝衔接,无缓冲期

- 9月30日(18:00前):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依据《商品供应法》,向安世半导体全球各分支机构下达书面指令,明确冻结企业30处核心资产(涵盖荷兰本土工厂、德国研发中心、新加坡仓储基地等)及120余项车规级芯片专利,同时禁止企业进行任何业务调整(包括产能分配、客户合作、高管任免),直接切断中方对企业日常运营的管控链路。

- 10月1日(9:00):三名安世半导体外籍高管(分别来自荷兰、德国,负责欧洲区销售与生产)同步向阿姆斯特丹法院提起诉讼,诉求“暂停中方实控人对企业的决策权限”,诉讼理由与荷兰经济事务部“安全担忧”高度一致。

- 10月1日(17:30):阿姆斯特丹法院在未要求中方实控人到场答辩、未完整核查诉讼证据(仅采纳荷方提供的“风险评估报告”)的情况下,当庭作出裁决,不仅暂停中方创始人、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对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职权,还将企业99%核心股权(含直接持股与间接持股)交由荷兰本土一家“中立托管机构”管理,托管期限暂定为12个月,期间中方无权参与股权处置与利润分配。

2. 关键关联点:与美国芯片管制“无缝衔接”,模式复刻ASML事件

- 时间关联:荷兰动手前1天(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刚发布新版芯片管制规则,核心调整是“将实体清单企业控股的子公司、孙公司纳入限制范围”,明确禁止相关企业获取美国技术、设备及服务;而闻泰科技早在2022年便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安世半导体作为其核心子公司,恰好落入此次美管制升级的覆盖范围。

- 操作模式:这与2023年荷兰限制ASML光刻机出口(针对14nm以下DUV光刻机)的流程高度一致——均为“美国先定调、荷兰后执行”,且荷兰在行动前均未与中方进行任何协商,事后再以“自主决策”搪塞,此前ASML事件中,荷兰同样在美施压后调整政策,此次安世事件的联动痕迹更显直白。

3. 被夺权企业背景:安世半导体的行业分量,凸显荷方行动的不合理

安世半导体并非普通芯片企业,而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龙头玩家”,其业务规模与产业链地位,直接反驳了荷方“技术外流”的借口:

- 业务定位:主营汽车用成熟芯片(以MOSFET、二极管为主,技术节点多为40nm以上,非美荷重点管控的高端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车载电子设备,无任何军事或敏感领域应用场景。

- 经营数据:2024年全年营收达14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8.2亿元,全球市场份额约8.3%,排名全球第三,欧洲第一;客户涵盖博世(德国)、大陆集团(德国)、法雷奥(法国)、丰田(日本)等全球顶级汽车供应链企业,其中欧洲车企客户贡献了其52%的营收,是欧洲汽车产业的“核心芯片供应商”。

- 并购背景:2019年,闻泰科技通过合法商业并购,以约338亿元人民币收购安世半导体100%股权,整个过程经过荷兰、德国、美国等多国反垄断审查与外资审查,手续齐全、流程合规,此次荷方突然推翻此前审查结果,本质是对合法商业并购的“事后否决”。

二、荷兰“与美无关”辩解:3大核心漏洞,被全球舆论戳穿

面对国际社会“政治操弄”“配合美国打压中企”的质疑,荷兰经济事务部发言人在事件曝光后48小时内连续两次发声,强调“行动是基于荷兰自身的国家安全评估,与美国政策无关”,但这一说法很快被产业事实、利益关联与双重标准逐一拆解,毫无说服力。

1. 漏洞1:“安全担忧”无实证,与安世业务属性完全矛盾

荷兰方面仅笼统提及“安世芯片技术可能存在外流风险,威胁荷兰半导体产业安全”,但始终未提供任何具体证据(如“技术泄露案例”“敏感客户合作记录”等);相反,安世半导体的业务特点直接否定了这一说法:

- 技术层面:其核心技术为成熟制程,并非荷兰或美国的“独家敏感技术”,全球范围内有英飞凌(德国)、意法半导体(意法合资)等同类企业掌握相同技术,不存在“技术垄断性”,自然无“外流”的价值。

- 供应链层面:安世半导体的欧洲工厂(如荷兰奈梅亨工厂、德国汉堡工厂)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均来自欧洲本土,核心研发团队也以欧洲籍工程师为主,中方仅负责整体战略决策与全球市场统筹,不存在“技术转移”的操作空间。

2. 漏洞2:与美国管制政策“高度同步”,决策独立性存疑

除了时间线的巧合,荷兰此次行动的管控范围,与美国新版芯片管制规则的“覆盖范围”完全重合:

- 美国新版规则要求“限制实体清单企业子公司获取美技术”,而安世半导体的部分封装测试设备来自美国企业(如应用材料),荷兰此次冻结安世资产,恰好切断了其对这些设备的维护与更新通道,间接帮美国实现了“管控落地”;

- 更关键的是,荷兰此前从未对安世半导体提出过“安全质疑”,2019年并购审查时,荷兰外资审查机构明确表示“安世业务不涉及国家安全”,此次突然改口,且时间点与美管制升级高度契合,“自主决策”的说辞难以自圆其说。

3. 漏洞3:双重标准凸显利益算计,“既要卡脖子又要占便宜”

荷兰在打压中企的同时,从未停止从中国市场与产业链中获取利益,这种“选择性安全”的做法,彻底暴露了其辩解的虚伪性:

- 一方面:以“安全”打压中企——除了接管安世,荷兰此前还限制ASML光刻机出口,试图切断中国高端芯片制造的设备通道;

- 另一方面:靠中国维持自身产业运转——ASML 2024年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达36.1%,是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且ASML仍在持续向中国提交专利(2024年全年提交专利数达127项,涉及光刻机光学系统、精密机械等核心领域),从未因“安全”停止与中国的技术合作;

- 更矛盾的是:荷兰半导体产业(尤其是ASML)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光刻机核心部件“磁悬浮轴承”“光学镜片镀膜”需用到中国独有的中重稀土(如镝、铽),目前中国已收紧稀土出口配额,荷兰企业正紧急寻找日韩替代资源,但短期内无法实现完全替代,这种“一边依赖中国资源,一边打压中国企业”的双重标准,让其“安全优先”的辩解沦为笑谈。

三、中方反制:企业+官方双路发力,法律、外交、经贸多维度覆盖

面对荷兰的不合理打压,中方未采取“被动应对”,而是迅速启动“企业先行维权、官方兜底保障”的反制体系,从法律层面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从外交、经贸层面释放强硬信号,确保中企利益不受损害。

1. 企业端:闻泰科技启动“多渠道国际维权”,有国家层面支撑

作为安世半导体的母公司,闻泰科技于10月12日正式发布《关于安世半导体被荷兰强制接管的声明》,明确表达立场并同步推进三项核心行动:

- 发声控诉:在声明中直接斥责荷方行动“是赤裸裸的政治打压,严重违反市场经济原则与国际投资规则,损害了中荷双边投资信任”,同时向全球客户、合作伙伴传递“安世半导体将尽力保障产能稳定,避免供应链中断”的信号,稳定市场信心;

- 法律维权:双渠道同步起诉——一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法院提起“裁决撤销申请”,质疑法院未完整核查证据、裁决程序违法,要求撤销“股权托管”与“暂停实控权”的裁决;二是向海牙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提交仲裁申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荷兰王国双边投资保护协定》(2001年生效,核心条款包括“保护外资合法产权、禁止歧视性措施”),向荷兰政府索赔,初步索赔金额涵盖安世半导体被冻结资产的市值(约147亿元)、预期利润损失(按2024年净利润测算,12个月托管期损失约18亿元)及维权成本,总计超170亿元;

- 资源支撑:闻泰科技自身实力雄厚,2024年全年营收超500亿元,净利润32.5亿元,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撑长期维权;同时,其股东结构中包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国资背景,持股约8.7%),这意味着此次维权并非企业“单打独斗”,而是有国家层面的资源与政策支撑,维权力度与成功率大幅提升。

2. 官方端:外交部+商务部联动,释放“护企到底”的强硬信号

中国官方在闻泰科技发声后,迅速同步跟进,从外交谴责到经贸反制,形成完整的应对链条:

- 外交部:10月1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明确表态,谴责荷兰“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行政与司法手段打压中企,严重破坏国际投资秩序与中荷双边经贸互信”,并强调“中国政府始终将维护中企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必将采取一切合法、必要手段,为中企在海外发展保驾护航,护企决心不会有任何动摇”;

- 商务部:10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确认,已收到闻泰科技提交的“荷兰相关机构不可靠实体调查申请”,目前正按法定程序开展审查;根据《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若查实荷兰经济事务部、阿姆斯特丹法院及相关托管机构存在“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违反国际经贸规则”的行为,将被列入中国“不可靠实体清单”,面临三大限制:一是限制其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包括贸易、投资、技术交流);二是限制其相关人员入境中国;三是冻结其在华资产,直接影响荷兰企业(尤其是ASML)在华的正常经营。

四、事件反噬:荷兰本土产业承压,欧洲产业链遭波及,后果已显现

荷兰此次为“讨好美国”而采取的政治站队,并未带来预期的“安全收益”,反而快速引发反噬效应——不仅自身半导体产业面临供应链与市场双重冲击,还拖累欧洲汽车产业链陷入“芯片供应危机”,英、德等欧洲国家媒体已纷纷批评荷兰“因政治操弄损害欧洲利益”。

1. 荷兰本土产业:ASML首当其冲,半导体竞争力恐大幅下滑

荷兰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是ASML,而ASML的生存与发展,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与中国稀土,中方若反制升级,其将面临“市场丢单+供应链断供”的双重危机:

- 市场层面:2024年ASML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达286亿欧元(约合2200亿元人民币),占其总营收的36.1%,远超欧洲(28%)、美国(22%)市场;若中国将ASML相关机构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限制其在华销售与合作,ASML将直接失去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25年营收预计下滑超30%,且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市场(欧洲、美国市场已趋于饱和);

- 供应链层面:ASML光刻机的核心部件(如磁悬浮轴承、光学镀膜)需用到中国产的中重稀土,2024年ASML所需稀土中,85%来自中国;目前中国已收紧稀土出口配额,2025年稀土出口量预计同比减少15%,荷兰企业虽在找日韩替代资源,但日韩稀土储量少、纯度低,且加工成本比中国高40%以上,短期内无法满足ASML的需求;若中方进一步限制稀土对荷出口,ASML的光刻机产能将直接下降20%-30%,全球半导体设备供应也将受影响,荷兰半导体产业的全球话语权恐随之下降。

2. 欧洲产业链:汽车产业受冲击,车企成本上升、供应不稳

安世半导体是欧洲汽车产业的“核心芯片供应商”,其被强制接管后,决策层与股权的突然变更,导致企业生产调度陷入混乱,直接拖累欧洲车企的芯片供应:

- 供应效率下降:托管机构缺乏对安世半导体全球产能的统筹经验,且与中方团队存在沟通壁垒,导致欧洲工厂(如荷兰奈梅亨工厂)的产能调度效率骤降,10月上旬的芯片交付周期已从原本的45天延长至70天,部分车企(如德国大众、法国雷诺)已出现“芯片库存告急”的情况;

- 企业成本上升:为避免停产,部分欧洲车企不得不紧急寻找替代芯片供应商(如德国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但这些企业的芯片价格比安世半导体高15%-20%,且需额外支付“紧急订单溢价”,以大众为例,仅10月上旬,其芯片采购成本就同比上升了22%,预计2024年四季度净利润将因此减少约8亿欧元;

- 行业担忧加剧:英国《金融时报》10月15日发文评论,认为荷兰“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本质是“以欧洲产业链安全为代价,讨好美国的地缘政治需求”,若安世半导体的供应危机持续,2025年欧洲汽车产业产量可能下滑5%-8%,进一步拖累欧洲经济复苏。

五、事件本质与最终结局:规则崩塌的警示,操弄者终无赢家

此次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表面看是“中企海外资产权益受损”的单一事件,实则是全球市场经济规则与国际投资秩序的一次“严重崩塌”,其背后的逻辑与最终结局,早已注定。

1. 事件本质:3重属性凸显其“违规性”

- 一是“违背产权保护原则”:安世半导体的并购是合法合规的商业行为,荷兰此前已认可该并购的合法性,此次却以“行政+司法”手段推翻既往审查结果,强制剥夺中方的合法股权与控制权,本质是对“私有产权不可侵犯”这一市场经济核心原则的践踏;

- 二是“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将“成熟车规芯片”与“国家安全”绑定,无任何事实依据,本质是“泛化国家安全”,为打压中企寻找借口,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禁止以安全为由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条款;

- 三是“21世纪商业海盗行为”:无需协商、无需完整证据,仅靠政府指令与法院快速裁决,便强行夺取中企全球资产与核心股权,这种“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商业掠夺”,与近代“海盗劫掠”的本质一致,严重破坏了全球企业对“国际投资安全”的信任。

2. 最终结局:操弄者必遭反噬,无一方能成赢家

从产业规律与利益逻辑来看,荷兰此次政治操弄,终将落得“两头空”的结局,而全球产业链也将因此承受额外成本:

- 对荷兰而言:短期内可能获得美国的“地缘政治认可”,但长期来看,将失去中国市场的信任——不仅ASML的营收与产能会受冲击,荷兰其他产业(如农业、化工)也可能因中荷互信下降而失去中国市场份额;同时,依赖中国稀土的半导体供应链难以维系,荷兰半导体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将逐步下滑,最终“讨好美国不成,反断自身根基”;

- 对美国而言:虽通过荷兰实现了“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的短期目标,但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碎片化”,推高了美国本土企业(如高通、英特尔)的芯片采购成本,且可能引发中方对美国在华企业的反制,最终损害美国自身产业利益;

- 对全球而言:荷兰的行为打破了“国际投资规则的稳定性”,未来跨国企业(尤其是中企)在欧洲的投资将更加谨慎,全球资本流动与产业合作效率会下降,而半导体全球化的格局一旦被打破,芯片研发成本、生产周期将大幅上升,最终所有国家的企业与消费者都将为“政治操弄”买单。

归根结底,全球产业链的安全与高效,从来建立在“公平互信、尊重规则”的基础上,而非“掠夺与打压、政治与站队”。荷兰此次强夺中企资产的闹剧,不会成为“经贸政治化”的开端,反而将成为一记深刻的警示,唤醒更多国家对“规则崩塌风险”的警惕——当“产权保护”“司法公正”这些市场经济的基石,能被地缘政治需求随意践踏,当“自主决策”沦为配合他国打压的借口,没有任何一个跨国企业能真正安心经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同时,这场闹剧也让世界看清,中方维护中企合法权益的决心与能力,从企业端的国际法律维权,到官方端的外交、经贸反制,每一步都坚定且有序,既守住了中企利益的底线,也为全球企业“反经贸政治化”提供了参考样本。最终,荷兰若不及时纠正错误、回归规则轨道,只会在“讨好美国”与“维系自身产业”的矛盾中越陷越深,而全球产业链要重回安全轨道,唯有摒弃零和思维,重拾公平互信——这是此次事件留给所有国家的核心启示,也是不可逆转的产业发展规律。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