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10月16日至19日,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将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本届展会以“绿动领航、智驭深蓝”为主题,展览规模达1...
2025-10-13 0
10月11日上午10时20分,山东海阳海域,405吨的钢铁巨物在震天轰鸣中拔地而起,600吨推力撕开云层,白色尾焰在湛蓝海面上划出决绝弧线——“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带着3颗卫星精准刺入预定轨道。这不是国家航天局的“国家队”任务,而是无锡梁溪区一家民营企业的“作业成果”。当西方媒体还在讨论“中国商业航天能否追上SpaceX”时,这枚火箭用6.5吨近地运载能力、4.2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数据,直接把“追赶”的话题撕成了“并肩”。太空竞赛的下半场,规则正在被一群中国民企改写。
“引力一号”的横空出世,首先打破的是“固体火箭=小运载力”的刻板印象。作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它的30米箭高、2.65米直径芯级与助推器,405吨起飞重量,600吨起飞推力,直接将固体火箭的运载能力推到新高度——近地轨道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4.2吨。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次性把3辆家用轿车扔到近地轨道,或2.5辆扔到太阳同步轨道。
更关键的是“快速响应”能力。固体火箭无需像液体火箭那样复杂的燃料加注流程,燃料预先固化在箭体中,接到任务后可快速转运、快速发射。“引力一号”的“海陆通用”设计,意味着它既能在陆地发射场待命,也能像今天这样从海上平台升空,规避人口密集区的限制。这种“即插即用”的特性,让中国在低轨星座组网时拥有了“快递式发射”能力——官方数据显示,它能实现200公斤至400公斤级卫星“一箭十星”至“一轨十八星”,这正是当前低轨通信星座、遥感星座最急需的规模化发射能力。
对比国际同类产品,美国“米诺陶IV”固体火箭近地运载能力仅2.1吨,欧洲“织女星-C”约2.3吨,俄罗斯“安加拉-1.2”固体型也不过3.5吨。“引力一号”6.5吨的近地运载力,相当于把全球第二梯队的固体火箭甩在身后,直接站到了“全球第一”的位置。当欧美还在依赖液体火箭执行规模化发射时,中国用固体火箭的“快”,撕开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口子。
很少有人知道,造出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的东方空间,是无锡市梁溪区“三个第一”的企业:第一家落地、第一家上规、第一家投产的空天企业。这个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城区,如今正崛起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动力心脏”——东方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正在这里建设,8.3万平方米用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未来将成为“引力”系列火箭的动力总部。
民企造火箭,最大的优势从来不是“烧钱”,而是“效率”。传统航天工业讲究“精工慢活”,一枚火箭从研制到发射往往需要数年;但东方空间从落地梁溪到“引力一号”首飞,只用了短短几年。这种效率背后,是市场化机制对资源的极致整合:研发端,联合高校院所突破固体燃料配方、大型整流罩制造等关键技术;生产端,依托长三角制造业集群实现零部件快速配套;决策端,跳过冗长的行政流程,直接瞄准市场需求——低轨星座组网需要“低成本、高频次、大载荷”,“引力一号”就精准打透这个痛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商业基因”。与“国家队”侧重战略任务不同,东方空间从一开始就盯着“性价比”。“引力一号”的设计目标明确:既要运载能力大,又要成本低。而后续的“引力二号”更是把“降本”刻进DNA——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5吨,可带30颗500公斤卫星,成本却比同类液体火箭更低。当SpaceX用“可重复使用”降本时,中国商业航天选择了另一条路:用规模化生产+固体/液体火箭组合,把“单次发射成本”和“单位载荷成本”双双打下来。
如果说“引力一号”是中国商业航天的“肌肉”,那“原力-110”发动机就是“心脏”。这款由东方空间在无锡梁溪全流程研发的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海平面推力达110吨,是当前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也是“引力二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的主动力。
110吨推力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00辆家用轿车的最大马力总和,能把15吨载荷(约3辆公交车)推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更关键的是“可重复使用”——设计目标复用20次以上。要知道,SpaceX的“梅林”发动机复用次数目前稳定在15-20次,“原力-110”从一开始就瞄准这个标杆。重复使用的核心是发动机寿命,而东方空间用“65%无锡本土化率”给出了答案:涡轮泵、燃烧室等关键部件由本地企业配套,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让发动机的维护成本和迭代速度有了保障。
对比国际,美国蓝色起源的“BE-4”发动机推力更大,但主要用于重型火箭,且未实现商业航天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欧洲的“火神”发动机则受限于供应链分散,成本居高不下。“原力-110”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力最大”,更在于它证明:中国商业航天能独立造出“大推力+长寿命+低成本”的液体发动机,这是太空经济的“入场券”,更是技术自主权的“硬通货”。
为什么要造这么大的火箭?答案藏在“低轨星座”的争夺里。当前,全球正在掀起低轨卫星组网热潮:美国星链计划已发射5000多颗卫星,中国的“鸿雁”“虹云”等星座也在加速布局。低轨卫星的优势是低延迟、高带宽,但需要“数量堆效应”——至少数百颗卫星才能形成全球覆盖。这意味着,谁能快速、低成本地把卫星送上去,谁就能掌握太空经济的“流量入口”。
“引力一号”的6.5吨近地运载力,能满足“一箭十星”至“十八星”的需求,相当于“太空快递”的“中型货车”;而“引力二号”15吨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力,就是“重型卡车”——一次能送30颗500公斤卫星,效率直接翻3倍。更重要的是成本:“引力二号”的设计目标是“进一步降低成本”,当单次发射成本从数千万美元压到数百万美元,低轨星座的组网成本将暴跌,中国企业在全球卫星通信、遥感、导航市场的竞争力会呈几何级提升。
这就是“太空经济的定价权”。过去,国际发射市场被美国、俄罗斯、欧洲垄断,发射成本由他们说了算;现在,中国商业航天用“引力一号”“引力二号”组成“运输车队”,用“规模化+低成本”重新定义规则。当一颗500公斤卫星的发射成本从1000万美元降到200万美元,全球客户会用订单投票——这才是“抢占太空经济制高点”的真正含义。
“我是从江阴走出来的中国航天人,看到家乡的商业航天业发展得非常蓬勃,特别高兴!”徐福祥院士的感慨,道出了一个深层逻辑:中国商业航天的崛起,从来不是民企“单打独斗”,而是“国家战略+地方产业+市场活力”的共振。
无锡梁溪区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从引进东方空间,到建设发动机研制基地,再到推动65%零部件本土化,地方政府用“产业政策+配套资源”为商业航天搭台;而企业则瞄准国家需求——低轨星座组网、太空基建、可重复使用火箭,把自身发展嵌入“航天强国”战略。这种“国家队搭骨架,民企填血肉”的模式,既避免了重复研发的资源浪费,又释放了市场创新的活力。
更深远的是,商业航天正在重塑中国航天的“人才生态”。过去,航天人才集中在“国家队”;现在,东方空间这样的民企用市场化薪酬、灵活机制吸引了大批顶尖人才——从发动机专家到供应链管理,从火箭总师到年轻工程师,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当更多“徐福祥式”的航天人看到“家乡能造火箭”,人才回流、技术反哺的良性循环就会加速,这才是中国航天“可持续领先”的底气。
当“引力一号”的尾焰消失在天际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更是一个国家在太空经济时代的“解题思路”:用商业航天的“效率”突破传统壁垒,用本土化的“韧性”筑牢技术根基,用规模化的“成本优势”抢占市场高地。从405吨的“引力一号”到15吨运载力的“引力二号”,从65%本土化率的“原力-110”到未来的“可重复使用火箭”,中国商业航天正在写下一个清晰的答案:太空不是少数国家的“后花园”,而是所有敢于创新者的“星辰大海”。
这枚火箭的轰鸣,不仅是钢铁与火焰的交响,更是一个民族向太空进发的脚步声——坚定、有力,且势不可挡。
相关文章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10月16日至19日,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将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本届展会以“绿动领航、智驭深蓝”为主题,展览规模达1...
2025-10-13 0
10月12日上午,陈国辉美术馆在广东白云学院(北校区)图书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同期举办“艺科融合水墨探索展”和“诗证流年书法展”。这一重要文化事件标...
2025-10-13 0
10月11日上午10时20分,山东海阳海域,405吨的钢铁巨物在震天轰鸣中拔地而起,600吨推力撕开云层,白色尾焰在湛蓝海面上划出决绝弧线——“引力一...
2025-10-13 0
10月12日晚,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近期,公司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以及安世半导体控股收到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的部长令和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的...
2025-10-13 0
如果有一天,中国AI彻底改写全球科技格局,历史或许会记住2025年10月9日这个看似普通的下午。上海徐汇漕河泾,知春创新中心悄然揭牌。没有镁光灯轰炸,...
2025-10-13 0
小时候,苏姿丰 (Lisa Su 哥哥的遥控车坏了,她打开了它,据她所说,她发现了一个松动的电线连接,并自学了如何修理这个玩具。2021年,她成为首位...
2025-10-13 0
DoNews10月13日消息,据彭博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报道,苹果已暂停开发轻量版 VisionPro(VisionAir),将...
2025-10-13 0
盛视科技计划1000万欧元参与机器人资产拍卖,结果以90万欧元成功“捡漏”。7月10日晚间,盛视科技(002990.SZ)发布公告称,公司参与了ALD...
2025-10-13 1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