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小米碾压同行,价格战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是这个独家秘籍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2日 03:02 0 aa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有些手机明明配置参数亮眼、外观设计精致,上市时热度很高,却很快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而小米早期推出的手机,看似没有太多花哨设计,却能凭着“性价比”在激烈的价格战中站稳脚跟,甚至成为行业标杆。

这背后并非消费者不认可好设计,而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往往是用户看不见的“系统能力”。

就像小米,能把研发成本压缩到同行的十分之一,靠的从不是简单的“低价甩卖”,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系统性打法。

小米碾压同行,价格战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是这个独家秘籍

那么,这套系统能力具体包含哪些维度?它又是如何支撑小米在价格战中持续突围的?

要理解小米的系统能力,首先得跳出“只看产品表面”的惯性思维。

很多人误以为,手机行业的竞争拼的是硬件配置、外观颜值或营销噱头,但实际上,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是产品背后保障价值稳定交付的整套系统。

而“效率”正是这套系统的核心指标,这一点在小米2011年刚进入手机市场时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小米碾压同行,价格战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是这个独家秘籍

当时行业内的主流玩法是“多机型覆盖”,小米早期公开的行业数据,传统手机厂商一年要推出近100个型号的手机,每款机型的研发经费约1000万元,仅研发环节的总成本就高达10亿元。

但这种分散投入的模式,导致大多数机型只能“浅尝辄止”,既难以把单款产品的体验打磨到极致,分散的资源还会拖慢整体迭代速度,最终陷入“机型多但卖不动”的困境。

小米则选择反其道而行,坚定走“爆品路线”,雷军2012年在小米年度战略会上的公开表述,小米初期将90%以上的研发资源集中在一两款核心机型上,单款研发投入达到1亿元。

小米碾压同行,价格战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是这个独家秘籍

这个数字看似比传统厂商的单款投入高10倍,却能集中力量攻克核心体验,比如早期小米手机主打的“发烧级配置”,就是靠这种集中投入实现了同价位段的性能突破。

更关键的是,小米的总研发成本仅为1亿元,仅相当于传统厂商的十分之一,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研发模式,不仅让产品有了核心竞争力,还大大降低了单位成本,为后续的“性价比”定价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光靠研发环节省钱还不够,小米还在“组织效率”上做了颠覆性革新。

传统手机厂商的用户反馈链路很长,小米社区早期发布的用户运营,用户的建议要经过客服记录、产品经理整理、项目经理审核等至少4个环节,才能传递到工程师手中。

小米碾压同行,价格战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是这个独家秘籍

这个过程不仅会造成大量信息损耗,响应速度也特别慢,往往等工程师收到反馈时,用户的需求早已发生变化。

而小米通过搭建小米社区,让工程师直接对接用户,用户可以在社区里直接发布对产品的吐槽或建议,工程师不用等层层汇报,就能实时看到用户需求,甚至会主动在社区里和用户沟通细节。

比如针对“手机续航不足”的反馈,工程师会直接询问用户的使用场景,快速调整系统优化方向。

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还让工程师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避免了内部反复“说服同事”的沟通成本,大大加快了产品迭代速度。

小米碾压同行,价格战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是这个独家秘籍

在销售环节,小米更是把“效率”做到了行业极致。

在小米出现之前,手机销售主要依赖线下渠道,当时一部手机从工厂出厂后,要经过国代、省代、市代、零售商等至少5层渠道,每一层渠道都会加价10%-15%,最终到用户手中时,价格可能比出厂价翻一倍。

比如某传统品牌的一款手机,出厂价仅1500元,经过渠道加价后,用户买到手的价格却高达3000元。

而小米砍掉了所有中间渠道,通过官网直接向用户销售,用户下单后,手机从工厂直接发往用户手中,没有任何中间商赚差价。

小米碾压同行,价格战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是这个独家秘籍

这种模式不仅让小米能以更低的价格定价,还能通过官网后台实时掌握用户数据,比如哪款颜色的销量高、哪个地区的下单量多。

这些数据又能反过来指导研发和生产,减少库存浪费,形成“销量好,生产准,成本更低”的良性循环。

后来随着线上流量见顶,小米开始布局线下门店“小米之家”,但它并没有走传统门店“人海战术”的老路,而是继续用“数据驱动”提升零售效率。

小米2018年发布的零售白皮书,小米之家会结合线上积累的大数据做选址和选品:比如在年轻人集中的商圈,会重点摆放轻薄型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

小米碾压同行,价格战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是这个独家秘籍

在家庭用户较多的社区周边,就多配置续航好的机型和智能家居产品。

其实不止小米,国内很多成功企业的突围,都离不开“系统效率”的支撑。

比如电商平台能实现“次日达”,靠的不是简单增加快递员或车辆,而是背后的仓储、物流、数据系统协同,仓库内的商品摆放会根据销量优化,让分拣员最快找到货品。

物流路线会通过算法实时规划,减少绕路,甚至会根据用户的下单数据,提前把商品放到离用户最近的仓库,这些看不见的系统,才是保障“快”的关键。

小米碾压同行,价格战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是这个独家秘籍

回到小米的案例,我们能清晰看到,价格战的本质从来不是“亏本赚吆喝”,而是“系统效率的比拼”。

企业能卖得比对手便宜,同时还能保持盈利,核心在于在研发、组织、销售等关键环节,建立起对手难以复制的效率优势。

就像小米,看似是靠“低价”吸引用户,实则是靠背后的系统能力降低了成本,同时还能保障产品体验。

这种能力比单纯的“低价”更难复制,也正是小米能在价格战中长久立足的根本原因。

再看那些在价格战中倒下的品牌,大多是只学了“低价”的皮毛,却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系统能力:要么研发投入分散,产品体验跟不上,要么渠道成本过高,一卖低价就亏本。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