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唠科|坚守、勇气与好奇——从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看科研之道

排行榜 2025年10月11日 20:12 0 aa
唠科|坚守、勇气与好奇——从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看科研之道 这是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拍摄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黄堃 郭爽)“那还是1974年……”“一名研究者逆潮流而上……”“我从未想过这会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这是从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三个奖项获奖者简介和感言中摘取的,它们连在一起,似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年诺奖成果的共通之处。

数十年的等待

今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3个奖项共9名得主中,年龄最大的是1937年出生的理查德·罗布森,已经88岁;年龄最小的是1965年出生的奥马尔·M·亚吉,也已经60岁。他们思考、研究并做出诺奖成果的时间,距离获奖往往已有数十年。

唠科|坚守、勇气与好奇——从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看科研之道 这是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拍摄的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现场。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在诺奖官方网站的介绍材料中,在描述化学奖得主罗布森研究成果起源时,开头是“那还是1974年”,当时罗布森在大学教书,需要在木球上钻孔并用小木棍连接,以模拟原子和分子结构。他想到可以利用真实原子的固有性质把不同类型分子像搭积木一样连起来,形成所需要的结构。罗布森随后追逐这个想法十多年,到1989年才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创新设想。随后,化学家们逐渐研发出数以万计的这种材料,用途广泛,包括从沙漠空气中收集水分、捕获二氧化碳等。

与之相似,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坂口志文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有关T细胞的想法,到1995年才成功向学术界报告发现调节性T细胞。今年物理学奖得主进行开创性的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系列实验的时间是1984年和1985年,距获奖已40年。

他们凭借相关成果在数十年后获得诺奖,符合近年的趋势。英国《自然》网站2023年一篇报道指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成果从发表到获奖的时间正越来越长:2011年至2019年间,化学奖的“时差”最大,平均达3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差”最短,平均也有26年。这说明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和验证,才能得到广泛认可。

坚持“非主流”选择的勇气

在这期间的漫长岁月里,做出创新性成果的科学家有时也会遭受被认为是“非主流”的质疑。

唠科|坚守、勇气与好奇——从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看科研之道 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现场,三名获奖科学家的照片和名字显示在大屏幕上。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坂口志文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时,由于之前学术界一些关于T细胞的设想被证实错误,相关领域被许多研究者放弃。诺奖官方材料如此形容当时的情况:“一名研究者逆潮流而上,他的名字是坂口志文……”

罗布森的经历也差不多。他最开始设想用铜离子和有四条“臂”的分子构建金属有机框架时,大多数化学家并不看好;等他搭建出初步的框架,不结实又容易散架,许多化学家认为这个东西“没什么用”。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克拉克在诺奖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连线问答环节中,谈到他们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开创性实验时说:“我从未想过这会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看来,当时他们也并不是在做一个主流热门的研究方向。

始终保持好奇

那究竟是什么让这些科学家能够在“非主流”的方向中坚持研发出诺奖成果?

“当你从事科研时,真正驱动你的,应该是对基础原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成员埃娃·奥尔松在今年的物理学奖宣布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好奇心不仅能带来更深层的理解,也会指向未来的应用。”

回顾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设立以来的一百多年历程,许多获奖的科学家正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做出了一项又一项造福人类的成果。虽然也有年轻天才在做出成果后快速获奖,但总体来看,大部分科学家还是跟今年的获奖者一样:板凳要坐十年冷,科研不负一生功。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