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宋战平教授团队传来好消息:他们研发出一款“新型恒阻吸能锚杆”,专门破解隧道施工相关“卡脖子”问题,相关成果还登上了国际隧道工程顶...
2025-10-10 0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国产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小米17系列手机开售5天销量破100万台,其Pro系列独特背屏设计备受关注,多家门店排起长队。此前,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手机发布会上反复提及“全面对标iPhone”引发关注。
从“跟随模仿”到“主动竞争”,当前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科技行业的这种新变化?有四方面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创新力由“弱”到“强”,创新生态协同,重新定义产品创新力。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力量正在改写消费电子领域的竞争格局,在创新赛道上逐步建立新优势。小米17系列的首销火爆,让人不免联想起若干年前苹果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盛况。
回溯智能手机发展,iPhone曾以芯片技术、生态闭环与用户体验,引领移动互联时代的产业发展。每逢发布新品,无不被国内厂商跟随模仿。
如今这一改变背后,是中国科技产品创新能力的质变:过去是国外品牌定义潮流,国内厂商被动追赶。如今,接连“上新”的热潮,彰显中国消费电子从跟随型创新迈向引领型创新。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层次逐渐发生跃迁:从早期的应用层创新和场景创新,到出现越来越多的核心零部件创新、芯片级创新,国产厂商在产品定义、交互等方面开始发挥引领作用。创新生态协同的优势日益显现,已逐步形成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乘数效应”。
二是价值链由“低”到“高”,创新驱动产业链升级,加速迈向中高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认为,从多个领域的创新成果来看,如今我们正持续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其中核心驱动力,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开启的融合发展。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何时可以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在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原司长张相木看来,“大多数与先进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行业领域,我们都比他们跑得快”,这一判断在多个产业领域得到数据印证。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7.5万辆,渗透率0.3%;国产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757万辆,市场占比38.4%。而到了2024年,这两组数据已实现量级跃升: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渗透率40.9%;国产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增至1797万辆,市场占比65.2%。
“通过十年奋斗,我国充分运用管理政策、制度、标准、平台的系列工具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骄人成绩,‘换道赛车’取得阶段性成功。”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刘辰璞认为。
细分市场中,小米SU7上市4个月即实现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销量反超特斯拉Model 3,SU7 Ultra首次征战德国纽北赛道,即刷新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比亚迪则斩获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从单点突破,升级为政策规则、技术标准、服务生态、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性竞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出口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6家;曾经几乎被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垄断的高端手机市场,如今在国产品牌产品性能提升和创新突破下,正被逐步打破这一垄断局面。
“智驾芯片几年前还是国外品牌占主流,如今已形成以国内企业为主导的市场格局。现在15万元就可以买到全功能的智能辅助驾驶汽车。”邓志东说。
三是新需求由“无”到“有”,创新催生消费新场景,释放消费新活力。国庆中秋假期,科技创新带来了火爆的消费热潮。除了手机、新能源汽车外,无人机、智能家电等市场热度也持续攀升,“科技范儿”成为消费的新标配,凸显中国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
微信团队10月8日发布的“2025国庆中秋数据报告”显示,数码产品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1%。科技类商品成为假期消费“潮品”。无论是手机的背屏创新、折叠屏设计,还是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超快充技术,技术突破正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产品创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热潮,激活了消费潜力。
同时,越来越多的“服务型消费”成为新增长点,让消费从“一次性购买”转向“持续性付费”,激活了存量用户的消费潜力。国内汽车领域智库机构相关专家认为,根据测算,2024年中国汽车类零售额突破5万亿元,而包含售后维保等领域的汽车后市场,规模也有望接近这一水平。以科技创新牵引的服务性消费,也将成为未来的大市场。
四是着眼点由“短”到“长”,从产品形态创新,转向全面夯实技术基底。当前中国科技行业已逐步跳出短期逐利的发展模式,以练内功、重长期为核心的发展逻辑正成为主流趋势,越来越多中国科技企业正将长期投入核心技术研发作为战略重点。
今年5月,小米发布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3纳米旗舰处理器“玄戒O1”,性能体验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也让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3纳米先进制程设计能力的科技公司。雷军表示,芯片是小米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小米将至少坚持投入十年。“今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材料级创新和核心零部件创新,让人对整个中国工业越来越有信心。”
从“做产品”到“造技术”日益凸显。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对标国际一流的深层意义,不仅是产品层面的竞争,更是对科技创新底层逻辑的解码:不是复制产品形态,而是学习其对核心技术的坚守、对用户体验的执着和对科技创新的耐心。
中国科技产业的实践已证明,我们有能力在半导体、新能源等核心领域实现突破,有速度在未来产业、新兴赛道抢占先机,更有智慧在高端市场、更高价值链建立阵地。
突破之路仍需时间沉淀,“全面对标”的实现离不开多重保障:在企业层面,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将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雷军在受访时曾表示,跟苹果的竞争可能还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我们还是要全心全意向苹果学习,一步一步把每个细节做好。小米从互联网企业向“硬核科技公司”持续转型,计划未来五年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2000亿元,不断夯实技术基底。
在政策层面,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超大规模市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鼓励更多企业持续创新投入,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唯有构建“企业敢投入、资本敢下注、技术敢创新”的生态,不断练好内功,才能让中国科技创新真正从“对标”走向“超越”。
来源:新华社
相关文章
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宋战平教授团队传来好消息:他们研发出一款“新型恒阻吸能锚杆”,专门破解隧道施工相关“卡脖子”问题,相关成果还登上了国际隧道工程顶...
2025-10-10 0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国产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小米17系列手机开售5天销量破100万台,其Pro系列独特背屏设计备受关注,多家门...
2025-10-10 0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梁浩楠)10月10日,中国干细胞第十五届年会在重庆科学会堂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的...
2025-10-10 0
知名AMD舅舅Kepler在NeoGAF论坛上爆料,索尼计划在2027年推出PS6(而非昨天推测的2028年),但他也指出不排除发生“意外延期”。这个...
2025-10-10 0
来自外网 Naver 平台的消息爆料称,苹果最快将从下周开始,通过官网新闻稿密集更新其产品线,而非举办一场专门的发布会。这份新品清单则涵盖了此前传闻的...
2025-10-10 0
最近AI圈有个事挺炸的,OpenAI跟AMD一签合作协议,AMD股价直接从每股164.37美元蹦到226.36美元,涨幅快40%!很多人只盯着股价涨,...
2025-10-10 0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为什么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多亏了诺贝尔的不奖之恩?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对中国人来说从不是颁奖仪式,而是全民反思。每次谈研发,都会...
2025-10-10 0
克雷西 发自 深圳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国产手机操作系统,正在重构安卓的底层核心。刚刚,在vivo开发者大会上,OriginOS 6(原系统...
2025-10-10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