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14公里到38公里、时隔30年,广东两大铁路隧道刷新纪录!

AI科技 2025年09月26日 10:05 1 admin

提及铁路隧道,人们总会联想到穿山越岭的工程壮举。在广东的交通版图上,有两条隧道凭借 “最长” 的标签格外醒目,它们便是大瑶山隧道与松山湖隧道。要读懂这两条隧道的分量,需先从铁路隧道的等级划分说起。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铁路隧道按长度分为四级:短隧道(≤500 米)、中长隧道(500 米 - 1000 米)、长隧道(1000 米 - 10 公里)、特长隧道(>10 公里)。其中特长隧道因技术难度高、建设周期长,堪称铁路工程的 “硬骨头”,而广东的这两条隧道,不仅均属最高等级的特长隧道,更在不同领域占据 “最长” 席位。

14公里到38公里、时隔30年,广东两大铁路隧道刷新纪录!

大瑶山隧道


大瑶山隧道位于广东韶关市京广铁路衡广(衡阳—广州)复线上,自北向南穿越大瑶山,全长14295米。隧道于1981年11月正式开工,历经多年的艰苦建设,终于在1988年12月竣工通车,成为我国当时最长的铁路隧道,直至2000年才被打破记录,但如今依然是广东普速铁路领域的最长隧道。据悉,隧道埋深70—910米,采用新奥法施工,开挖断面150平方米,首次在国内铁路隧道中实现全工序机械化作业线,被业界誉为“中国隧道现代化的起点”。

14公里到38公里、时隔30年,广东两大铁路隧道刷新纪录!

据悉,在没有它之前,京广铁路过南岭需绕行山体,线路曲折、坡度陡峭,货运效率低下;隧道建成后,直接缩短铁路里程18公里,列车通行速度从40公里/小时提至80公里/小时,彻底打通了南北铁路动脉,让广东与华中、华北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更便捷。更难能可贵的是,大瑶山隧道在1980年代就按电气化双线Ⅰ级标准设计,通车后30余年仍保持安全“零事故”。今天,每天逾250对客货列车以120—160公里时速穿洞而过,春运期间高峰密度达5分钟一趟,被广铁人称为“永不停歇的南北大动脉”。

14公里到38公里、时隔30年,广东两大铁路隧道刷新纪录!

松山湖隧道


如果说大瑶山隧道是我国铁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那么松山湖隧道则是规模与复杂度的集大成者。2017年通车的松山湖隧道全长38.813公里,是广惠城际铁路的隧道,也是目前我国已运营最长的铁路隧道,更是全球罕见的“地下城际快线”。与穿越大山的大瑶山隧道不同,它潜行于珠三角平原地下。隧道采用双洞单线加救援廊道布置,设计时速200公里,一次下穿东莞六镇街、房屋群、市政管网及松山湖生态区,地质之复杂被专家称为“地质博物馆”。

14公里到38公里、时隔30年,广东两大铁路隧道刷新纪录!

为兼顾城市土地开发与环保要求,松山湖隧道在地下30米深处一次建成6座地下车站,实现“站—隧—城”一体化,可以说是在我国铁路发展方面开创了先例。如今,广惠城际列车从广州南站至惠州小金口全程最快39分钟,较以往公路出行节省1.5小时,日均客流由开通初期的3万人次增至2025年的12万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公交化”铁路的示范工程。

14公里到38公里、时隔30年,广东两大铁路隧道刷新纪录!

如果说大瑶山隧道代表的是20世纪“先通后快”的铁路理念:穿山越岭、拉直线路,打通国家干线“卡脖子”段;那么松山湖隧道则体现了21世纪“快慢分离、站城融合”的新思路:让铁路悄悄潜入城市底部,把速度、环保、土地集约一并解决。两条隧道相隔30年,却共同书写了广东在中国铁路隧道史上的“长度传奇”:一北一南,一明一暗,两条最长铁路隧道见证了广东从“交通末梢”到“高铁第一省”的华丽蜕变。未来,随着广湛、深汕等沿海新线陆续开工,广东的隧道纪录或许还将被刷新,但大瑶山与松山湖这两座时代坐标,必将在中国铁路史册上长久闪耀。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