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一场技能大赛,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升级密码

AI科技 2025年09月23日 21:07 0 aa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国欲善其事,必先重其技。

9月19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开赛。

这场比赛规模有多大?

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选手云集于此,在这几千人同场竞技的背后,不仅藏着一场关于国家竞争力和产业升级的全景剧,更藏着中国制造、中国就业和中国年轻人的未来。

一场技能大赛,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升级密码

把时间线拉回到十几年前,手艺人的形象是什么?

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可能是,修车铺的师傅,理发店的小哥,或者工厂车间的电工。

哪怕起了个蓝领的代称,社会也普遍认为层次不高。

但今天,你看到选手们在赛场上操作芯片电路、调试工业互联网、驾驭盾构机模拟器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技能,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干苦力,而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一环。

一场技能大赛,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升级密码

通过对本届技能大赛切身实地观察,我们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发展正朝着年轻化、前沿化和社会化三个方向狂奔。

说个很夸张的数据,这场比赛最大的选手57岁,是一线的老把式,而最小的选手只有16岁,还在校园里。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的数据,本届大赛全部选手平均年龄只有24岁。

其中1/3的人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尤其是在智能制造、数字技术、新能源这些新赛道里,高学历和高技能,正成为新标配。

要知道,中国传统的技能传承模式是师傅带徒弟,效率低不说,还经常出现技术垄断的情况,但现在,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逐步过渡到学历和内容的双轮驱动模式。

而在106个赛项里,新兴领域占了一半以上,内容涵盖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工业互联网,甚至连乡村振兴板块都有高科技赋能,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

赛场上,既有氢动力机器狗翻越障碍,也有非遗琉璃烧制技艺重现宫廷风华。

当高科技和传统工艺同时站在舞台中央,中国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样显而易见——既要面向未来,也要守住根脉。

至于社会化,我们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一场技能大赛,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升级密码

就拿北京市代表团拿出的氢动力机器狗来说,从外表看和普通的毛绒玩具狗没什么区别,但在实际场景中,不论是20度的陡坡还是30厘米的台阶,它都可以轻松跨越,哪怕是泥泞地形也如履平地。

续航问题更不用担心,该产品的负责人向新京报的记者表示,机器人狗单纯静态站立的续航可达8小时,动态行走续航为5小时,不仅环保,而且可以在零下40℃的天气下作业。

目前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巡检和家庭陪伴等领域,某种程度上可以填补一些危险枯燥巡逻岗位,以及为居家的老人孩童提供照看服务。

也就是说,这些技术,都是实打实能运用到生活中,并且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像咱们平时喝的咖啡、吃的面包、用的陶瓷等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质感的产品,都是这些技能人才在支撑。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依旧会觉得搞技术不如读书。

毕竟在过去,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次等选择,不能升学才去读技校。

而现在,技术已然从退而求其次,变成通向世界舞台的另一张门票,河南的姜雨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02年的她出生于河南南阳的农村,初中毕业的她因成绩不理想,无奈放弃学业,远赴广州成为一名流水线工人。

一场技能大赛,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升级密码

在流水车间,姜雨荷一眼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她毅然辞职回家,报考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别人谈恋爱她在啃厚厚的英文实验报告,同学春节阖家团圆,她却留守学校调试设备。

14000个小时的训练,让她在世界技能大赛上为中国拿下该项目的首金。

现如今,姜雨荷已经成为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正高级讲师。

所以,你也就明白了,国家为何会如此大手笔推动职业技能大赛,而河南作为第三届大赛的承接方,更是早早就开始了布局。

从2019年起,河南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搞技能培训,技工院校和企业搞“订单式”培养,每年送出10万高素质技能人才,甚至有人调侃,考不上北大清华,但能去北大清华上班。

听起来有点讽刺,但这就是现实,一技之长,真能改变命运。

所以说,这场全国技能大赛,不只是年轻人比赛的一次炫技。

它的背后,是国家产业转型的缩影,是就业结构调整的解题思路,也是无数像姜雨荷这样的普通人逆袭的舞台。

当中国制造想往高端走,靠的不只是设计师和科学家,还得有一大批会焊接、会组装、会调试的技能人才。

技能大赛,正是把这些人推到聚光灯下,让他们被看见。

而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一技之长可能比一纸文凭更硬核时,中国的就业天平,也许就真的会发生变化。


作者:小好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