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2日 16:31 0 admin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最近逛街时不难发现,以前随处可见的眼镜店,不少都悄悄挂出了“转让”招牌。


在某二线城市的商业街上,曾经挤着8家眼镜店,如今只剩3家还在勉强支撑,老板们碰面叹气的次数越来越多。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这不是个例,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22到2025,才三年功夫,全国倒下的眼镜店铺飙升到6万家,平均下来,每天有55家店拉闸关门。


可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眼镜店还是大家眼中“一本万利”的香饽饽,一副眼镜的利润,堪比普通工薪族大半个月的工资。


一边是曾经的暴利神话,一边是如今的关店潮,眼镜行业到底经历了什么?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一提起眼镜店有多暴利,就绕不开一个地方——江苏省的丹阳市。


这个县级市中仅有8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却塞下了全国七成、全球一半的镜片产能。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丹阳的镜片,和萝卜白菜一样是论斤称的。”


事实的确如此,同样一种镜片,批发价格不到门店标价的20%。


更让人惊讶的是,很多国际大牌的A型眼镜,在丹阳200元就能拿下,可一旦摆上城市商圈的柜台,转眼就能翻上几十倍。


因此在十年前,开一家眼镜店,几乎等于开了台“印钞机”,老板干一年,回老家能买套房不是传说。


支撑起这份暴利的,首先是“信息差”这座高墙。


过去消费者对眼镜一窍不通,完全分不清“非球面”“渐进多”这些镜片好在哪,也不懂防蓝光功能是不是真有用,店员说什么就信什么。


数据十分扎心:博士眼镜2016年单片进价才28元,门店标价高达280元;明月眼镜在招股书中披露,成本6块7,零售价敢标998。


其次渠道的垄断,让消费者别无选择。


网购眼镜没兴起之前,线下医院视光中心也少,大家配眼镜只能选街头的“老字号”。尤其是学校、医院附近的眼镜店,简直是“躺着赚钱”。


某县城重点中学旁边的眼镜店,镜片至少要千元起步,镜框还要另算。


店员声称“进口镀膜,能保护视力”,家长一边心疼钱包,一边担心孩子度数加深,只能咬牙买单。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更关键的是,“伪专业”还在不断抬高溢价。


很多人认为验光是高深技术,愿意花几百元买“专业服务”,可实际上,全国真正有专业资格的验光师只有3万人,离30万的行业标准还有巨大缺口。


不少门店的验光师只是经过简单培训的销售员,验光仪半年不校准也不稀奇。即使验光数据误差50度,他们照样敢收200元专家费。


曾经眼镜店的暴利,从来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有多值钱,而是过去的消费者既不懂行也别无选择,所以才被当成“冤大头”。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谁承想,曾经开一家火一家的眼镜铺,会在短短几年内遭遇“大洗牌”。


最先打破行业平衡的,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


以前配眼镜,店员说“这是进口镀膜镜片,值2000元”,顾客只能无奈点头。


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配眼镜前,总会先在小红书、抖音查攻略,镜片的出厂价、阿贝数、折射率这些专业参数一搜便知。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打开社交媒体,“59元丹阳直发”的配镜套餐喊得震天响,连蔡司镜片也只要299元,还送镜框。


更狠的是“云验光”,医院验光单直接上传到顾客手机,还有能测瞳距的APP,30秒就能搞定相关配镜数据。


年轻人大多先去线下试镜框,再回到线上下单。


某平台统计,这种“白嫖试戴”的订单已占四成,老板花几万块租的旺铺,活生生变成了免费展厅,人流看着不少,实际成交却寥寥无几。


而信息透明的另一面,是消费者越来越清醒的消费观。


“进口镀膜”“设计师联名”这些以前能唬住人的话术,现在对00后根本不管用,他们配镜前会逛知乎、B站,把镜片好坏的评判标准摸得门儿清,再也不会为模糊的“专业概念”买单。


各大直播间里“9.9元配镜”的链接一上,立马有万人蹲抢,目仓眼镜就靠这招,2024年线上销量直接冲到总销量的七成。


反观那些街头店铺,客流肉眼可见地腰斩,有社区店老板苦笑:“以前每月能赚15万,如今8万都难,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更别说医院视光中心也来抢生意,验光加配镜一套流程下来,价格比街边店便宜一半,有更专业、更实惠的选择,谁还愿意去门店当“韭菜”?


雪上加霜的是,传统眼镜店的运营成本还在不断飙升,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


一线城市商场里,30平方米的小铺月租就要好几万;验光师的月薪涨到了一万,还得缴五险一金;库存的镜片更是“定时炸弹”,款式半年就过时,压在手里只能贬值。


再加上房租、水电等固定开支,一家店每个月最起码要卖10万才能不赔本。


可现实是,大多数中小店铺拼死拼活也只能进账6万左右,离保本还差一大截。


更悲催的是,不少老板还抱着过去的“暴利梦”不肯醒,既不肯降价贴近消费者,也不肯做服务升级,甚至连店里坏了的灯管都嫌换得贵,等到现金流一断,除了关门,再无别的选择。


说到底,眼镜店的消失,从来不是“被电商逼死”,也不是“被成本压垮”,而是那些只靠“信息差”“渠道垄断”赚钱的店,彻底跟不上“消费者要透明、要实在”的新时代了。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就在大量眼镜店倒下的同时,也有一批门店找到了新出路,它们的转型方向,或许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些启发。


走“专业深耕”路线的宝岛眼镜,就是其中的代表。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以前宝岛也靠卖高价眼镜赚钱,后来转型做“视健康服务”,尤其聚焦儿童近视防控。


他们推出“360°视健康管理”,为孩子建立专属视力档案,每月免费复查,还会给家长做家庭用眼指导。


虽然这里的防控镜片卖1200元一副,但家长觉得“花钱买放心”,复购率高达70%。


换了赛道之后,宝岛部分门店的儿童配镜业务大幅增加,毕竟线上再方便,也代替不了线下如此贴心而周到的服务。


还有靠“性价比”出圈的目仓眼镜,用低价打开了市场。


他们在社交媒体打出低价引流套餐,通过优化供应链、压缩中间环节,把成本压到最低。


虽然单副眼镜利润没多少,但销量非常火爆,不到三年,门店数量已有30多家,一年流水高达千万。


还有河南的宝视达,先让顾客在网上验光,再到店里拿眼镜。


虽然镜片价格直接砍掉三分之一,2024年收入照样多了3成,证明“薄利多销”在眼镜行业同样可行。


全国眼镜店开始倒闭潮!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也有门店尝试“场景延伸”,直接把眼镜店升级成“网红打卡点”。


有网红眼镜店在店里设了咖啡区和打卡墙,镜框按“复古风”“通勤风”分类陈列,消费者配眼镜的同时,还能顺便喝杯拿铁,朋友圈九宫格一发,流量自来。


自从增加咖啡业务后,客流量涨了40%,咖啡收入成了新的盈利点。


一些店在老花镜的业务中加入助听器,以及防蓝光护目镜,挖掘同一客群的衍生需求,单客价值从800元提升到1500元,拓宽了赚钱渠道。


从“一副镜片吃半年”到“3年关店6万家”,眼镜行业的起落,其实是消费市场理性化的缩影。


如今的行业大换血,是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大家不再为“伪专业”和“虚高定价”买单,只愿意为真正的价值付费。


未来的眼镜店,拼的不再是“能赚多少差价”,而是“能提供多少价值”:要么做深专业,要么做高性价比,要么做新场景。


对整个行业来说,关店潮不是终点,而是告别暴利、回归本质的新起点。毕竟,任何行业想要长久发展,最终都要回到“服务消费者”这个核心上来。


-END-


参考资料:

1.半月谈《眼镜业暴利水深?“生存危机”倒逼他们转型》

2.快刀财经:《天下苦“眼镜贵”久矣》

3.中国新闻网:《一副眼镜动辄上千,谁在“收割”近视眼?》

作者:橘子皮

编辑:柳叶叨叨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