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AI和人类,谁将是谁的“外骨骼”?周伯文: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22日 06:44 1 admin
AI和人类,谁将是谁的“外骨骼”?周伯文: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AI和人类,谁将是谁的“外骨骼”?周伯文: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AI和人类,谁将是谁的“外骨骼”?周伯文: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人工智能+”已成为时下最热门的概念。特别是在科研领域,AI正助力各学科突破瓶颈,迎来高速发展。那么,在AI的持续赋能下,科学有着怎样的前景?人类又面临怎样的未来?

在昨天举行的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给出的回答颇有深意,他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AI和人类,谁将是谁的“外骨骼”?周伯文: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发言

多点开花:AI赋能有哪些新探索?

论坛上,多学科专家带来了AI赋能科研的前沿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涛介绍,在传染病防治领域,让AI参与抗原、抗体结构解析,从头设计产品,是最佳选择,1个月即可研发出未知病原抗原检测试剂盒,90天即可获得中和抗体药物。围绕传染病防控需求,开发系列装备,通量将能提升数十倍,抗体开发速度可压缩至2周。

徐涛指出,要让AI更好赋能学科,必须建设好大科学设施,用大设施变革赋能范式,用新仪器加速赋能发展,用大科学牵引赋能方向。

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系统,物质科学研究面临的一大困难是跨尺度计算。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介绍了两种AI赋能路径:一是代理模型,即以机器学习代替费时费力的计算或实验,不仅能够算得更快、算得更大、算得更准,还能实现跨尺度计算;二是生成模型,即跳过计算,从数据中提取经验,直接由数据得出性质,再由性质反向生成材料。方忠表示,“反向设计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吴力波从气候科学的角度指出,AI驱动气候风险的精准感知,可帮助解决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的建模问题。研究人员对大气、海洋、陆地多系统反馈的认知,可在AI的赋能下进一步深化。

赋能“万物”:被高估还是低估?

对于人人都在谈论的“AI赋能”,与会专家也提出了冷静思考。周伯文引用“阿玛拉定律”说:人们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变化,却低估长期的变革。

由此,他提出AI热潮下的“新阿玛拉之问”:AI赋能科研,是否也存在一系列的“高估”与“低估”?在这个“元问题”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AI4S六问”,即边界之问、预测之问、语言之问、交叉之问、验证之问、新科学之问。

“边界之问”,问的是“所有科学问题是否都能被人工智能解决”。他以数学为例。一百年前,数学界曾热烈探讨是否所有数学问题都能被“机械化解决”。1928年,希尔伯特就此提出“可判定性问题”。3年后,哥德尔定理的发现,对这个问题提出有力质疑。1936年,丘奇和图灵证明了不存在通用算法。到了1970年代,吴文俊以“吴方法”开创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先河。

由数学到AI赋能,周伯文指出,在提出问题后,更应该关注AI赋能科研是否会出现划定边界的“哥德尔定理”,又是否会出现突破边界的“吴方法”。

对于AI赋能“过热”现象,周伯文认为,既要把握“被高估”的当下,也要投身“被低估”的远方。他提出的“交叉之问”,指出了AI赋能科研不能仅局限于AI与单点学科的交叉赋能,更大的价值在于加速融合多学科、激发新科学。

周伯文指出,科学研究最肥沃的领域在于现有成熟学科的融合点。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数学家、机器翻译奠基者沃伦·韦弗1933年指出,生物学研究的未来在于与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作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自然科学分部的掌舵者,韦弗将年度预算的80%投入交叉领域。1938年,他将这一领域命名为“分子生物学”。此后,这一领域指引了数十年的科研方向,为DNA双螺旋结构、现代遗传学等奠定基础。

AI和人类,谁将是谁的“外骨骼”?周伯文: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

终极形态:谁是谁的“外骨骼”?

赋能科学研究的AI,说到底仍然是工具。但如果AI持续发展,有没有可能摆脱工具属性?AI的终极形态是什么?在论坛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就此展开头脑风暴。

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副教授李怡康指出,当下AI无疑是人类的“外骨骼”。但是在生物医学等AI研究进展较快的领域,未来很可能形成以AI为研发核心、人类作为辅助的模式,类似某些现代生产线。届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反倒成为AI的“外骨骼”。

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家张佩宇持类似观点。在未来科研中,智能体将能够完成推理,而人类或将仅作为部分参与者。在具体项目中,AI可以负责调度与决策,其承担的工作比例或将从50%提升到80%或90%。智能体可集成多位专家的经验、仪器设备的执行力以及自身学到的知识,形成攻坚复杂科学问题的“超级智能”。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华钧则认为,随着技术发展,AI将能自主操控科学装置,将能力延伸到物理空间。随着AI自主性不断提升,其潜在风险也在增大,AI可能会设计出人类无法理解或不愿看到的事物。因此,人类不能沦为辅助,而应扮演监管角色,要适时介入。

华大智造高级副总裁杨梦则提出,AI与人类的未来关系不是核心与外骨骼的关系,而是分工协同。查文献等基础工作大概率将被AI替代,但人类的情商不可忽视。此外,人类对于科学的好奇、对于研究的执着、对于跨学科跨文化的共情,都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这些都是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这个话题,周伯文在主题演讲中指出,AI正在加速拓展知识边界,但科学探索的罗盘始终是由人类的好奇心与价值观来指引。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