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11月5日讯(记者 徐昕昀 文/图)11月2日,随着最后一场机器人竞技挑战赛的终场指令在福州高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响起,第二十届福州市青少年机...
2025-11-06 0
图、191号航班坠地瞬间示意图
乔善勋/文
历史的镜子:是“捷径”的诅咒,还是维修的“阿喀琉斯之踵”?
当2025年11月,UPS那架MD-11货机在起飞时左侧发动机脱落并坠毁的新闻传来时,任何一个熟悉航空安全史的人,心中都会泛起一股强烈的寒意。
因为这一幕——发动机在起飞关键阶段从机翼上被撕裂——是航空史上一个永远无法愈合、也本不该重演的伤疤。
这个伤疤的名字,就是1979年的美国航空191号航班。
图、美国航空191号航班是《世界航空安全史》中的典型案例
46年前的那场灾难,是美国本土最惨重的空难。它用273人的生命代价,揭示了一个冷酷的真相:通往航空安全的道路上,任何为了节省工时和金钱的“捷径”,最终都会变成挥向自己的“鞭子”。
191号航班的惨痛教训,催生了革命性的“持续适航指令”,彻底改变了飞机的维修监督体系。它本应是这类事故的“终结者”。
然而,46年后的今天,几乎是同一制造商的后续机型(MD-11),在几乎相同的位置(左翼发动机),发生了几乎相同的事故。
历史的相似性是如此惊人,这使得191号航班的案例不再只是一段尘封的往事。它变成了一面刺眼的镜子,迫使我们带着最尖锐的问题去审视今天的UPS空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看清UPS空难的迷雾,我们必须重读191号航班用鲜血写下的教训。
1979年5月25日是“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假期的第一天。这一天,本就客流量巨大的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更加繁忙,有258名乘客登上飞往洛杉矶的美国航空191号航班(AA191)。
然而灾难却在起飞时突然降临。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滑跑,当达到起飞速度时,左侧发动机突然脱落。这导致飞机失去平衡,在爬升到90米高度后突然减速,并开始向左翻滚,机头向下俯冲。最终飞机在起飞仅仅31秒后就失速坠毁,机上271人和地面2人不幸遇难。这场空难是美国本土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空难。
191号航班的重要遗产是推动了飞机维修方面的改革,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商业航空安全。
图、涉事的N110AA号机
191号航班机长是沃尔特·力士(Walter Lux),53岁,累计飞行22000小时,其中DC-10约3000小时。副驾驶是詹姆斯·迪拉德(James Dillard),49岁,累计飞行9275小时。飞行工程师艾尔弗雷德·尤多维奇(Alfred Udovich),56岁,累计飞行15000小时。
5月25日,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天气晴朗,但吹着猛烈的西北风,风速达到40.74千米/小时。执飞航班的客机是一架麦道DC-10(N110AA号机),该机在1972年2月交付予美国航空公司,累计飞行20000小时。DC-10也是当时投入运营的大型宽体机之一,两舱布局下能容纳270名乘客。
191号航班是从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飞往洛杉矶国际机场的定期航班。下午5点02分,飞机从32R跑道起飞,航班上一共搭载271人,包括258名乘客和13名机组成员。
图、摄影师捕捉到坠机前的191号航班
当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时,飞机左侧发动机(1号发动机)及其吊架突然从左翼脱落,并撕裂了一部分机翼前缘,然后向上越过机翼砸在跑道上。飞机还拉着一条由泄漏的液压油和燃油形成的雾化尾迹,爬升至约106米高度。
塔台里的管制员看到令人惊悚的一幕:一架DC-10飞机失去了左侧发动机,它在水平爬升15~20秒后,机身开始向左翻滚,随后开始倒转。
图、飞机坠毁后引发的大爆炸
191号航班机头向下倾斜21°、向左坡度112°,坠毁在32R跑道尽头1600米的一片空地上。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一团巨火伴着浓烟冲天而去,飞机的碎片还损毁了附近的建筑。有目击者回忆称:犹如火雨落下!
救援队员赶到时也被现场的惨状惊呆了,甚至没有一个人的遗体是完整的,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除了机上271人全部遇难外,还导致地面2人遇难,2人受伤。共计273人遇难,这一数字也使其成为美国本土历史上最致命的航空事故。
图、火焰被扑灭后,消防员和救援队开始艰苦的工作——寻找遇难者遗体
在消防员和救援队扑灭大火后,另一项艰苦的工作开始了——搜寻遇难者遗体。他们还用红色、黄色、黑色的旗子标注着不同的遗体碎片。
对于一些救援人员来说,这场空难的救援工作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经历的最为艰难的挑战之一。他们原本做好准备救治伤员,却面对的是无法拼凑完整的遗体碎片,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无助感令他们感到十分沮丧。最终当局不得不召集一批牙医来确定遇难者身份。这场灾难也让医学界开始关注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消防队员站在飞机残骸上,事故现场同样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191号航班最后几秒惨烈景象被记录下来,并很快登上了世界各地的报纸头版。这次事故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对飞行安全的担忧。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立即派遣调查组奔赴芝加哥。
调查人员在调查初期就发现了一个关键信息:DC-10的左侧发动机已经在起飞时从机翼脱离并留在机场跑道上。随着调查的深入,调查人员发现这起事故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飞机的维护环节。
DC-10是麦道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的一款三发宽体客机,其中翼下吊架上有两台,垂直尾翼上有一台。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麦道公司发现DC-10连接两台翼下发动机的球形轴承存在磨损过快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麦道公司分别发布了两份服务通告,要求机务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内更换磨损的球形轴承。服务通告提示:更换球形轴承需要将发动机吊架从机翼上拆卸下来。
图、191号航班事故过程示意图
发动机吊架看似不起眼,但却是发动机和机翼连接的关键部件,平时也几乎不需要维护,麦道的服务通告算是给航空公司出了一道难题。拆除发动机吊架不属于现有的日常维护程序,而且还费时、费工又费钱。
美国航空公司作为DC-10的启动用户和最大的客户,他们打算在飞机C检的时候更换球形轴承,此时飞机需要长时间停场,不会影响正常运营。
服务通告要求航空公司按照DC-10维修手册程序行事,需要先从吊架上拆下发动机,然后再从机翼上拆下吊架。美国航空公司认为这太麻烦了,需要拆卸79个连接点,耗费数百个工时。他们基于为其他航空公司维修四架DC-10的经验,提出一种“捷径”方案:将发动机和吊架作为一个整体拆卸,这样只需要拆卸27个连接点,能省下200个工时。
正如安柏瑞德航空大学航空航天与职业安全副教授安东尼·布里克豪斯(Anthony Brickhouse)所说:“这是一场安全与金钱的斗争。”
图、左侧为高架起重机示意图,右图为叉车
美航公司的塔尔萨维修基地负责拆卸工作,他们的机务得知,美联航采用了发动机和吊架一体式拆卸法。不同的是美联航使用高架起重机拆卸,美航机务决定再省一步——用叉车。
然而叉车的操作精度远不及高架起重机,在狭小的空间内用叉车顶起沉重的发动机和吊架,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DC-10发动机和吊架总重超过8.1吨,而即便是最熟练的叉车工也只能以大于0.6毫米偏差调整高度。
此外,发动机吊架的重心位于吊架最前端连接点前8米处,这意味着使用叉车时,一个细微的操作偏差,都会在杠杆效应下让发动机吊架撞到机翼下侧。美航公司的机务在尝试过程中,认为这个方案可行,而且如果不按推荐顺序做的话还会更省工时。
图、发动机和吊架在飞机位置示意图
吊架通过三点连接到机翼上,两个在前,一个在后。推荐程序是先拆下前点,但此时发动机仍在吊架上,导致前点应力过大。这就需要先断开后点,才能拆下销钉。但此时会让两个前点变成一个“铰链”,后点拆下后如果下降太多,就会导致发动机绕着“铰链”向前旋转,吊架尾部撞到机翼底部。拆的时候麻烦,装的时候更难。
虽然该程序存在安全隐患,机务操作时也遇到问题。但美航公司仍然在N110AA号机上使用了这种拆卸方式。机务在装回发动机吊架的时候,吊架发生移动撞到机翼底部。此外叉车还会释放液压,当发动机关闭时,叉车每隔半小时会下降2.5厘米,这也会让吊架沿着“铰链”旋转。
图、散落在跑道附近的DC-10发动机残骸
当吊架和机翼发生碰撞时,碰撞的冲击力会被吊架的后隔框吸收。后隔框是一块横跨吊架的坚硬金属板,连接到机翼底部的U形接头上。如果操作不当会让U形接头撞到隔框的上接头。撞击会让接头凹陷,并在隔框顶部出现一道25厘米的裂缝。
发动机吊架装上后,致命隐患也埋下了。N110AA号机在每次起飞时,都会对隔框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金属疲劳加速累积。在接下来的2个月里,裂缝不断扩大,最终延伸至33厘米,距离吊架失效仅一步之遥。飞往洛杉矶的航班,成为压倒N110AA号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缝翼对升力的影响示意图
尽管DC-10在失去一台发动机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爬升,但这需要飞行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措施。发动机脱落后导致外侧机翼缝翼非指令缩回,缝翼属于飞机的重要增升装置,它展开后让机翼之间保留一条狭长的缝隙,能让机翼下面的气流通过缝隙流到上表面,增加上翼面气流的速度,延缓气流层的分离,提高机翼的升力系数,降低失速速度。数据显示在发动机缺失、外侧缝翼收回时,左侧机翼将在低于159节时失速。
DC-10的缝翼通过液压系统保持在伸展位置,但是发动机脱落后切断了液压管路和电缆,导致左外侧缝翼缩回。同时失速警告和缝翼不一致指示系统失效,最终导致飞机因不对称失速和滚转而坠毁。
DC-10的“起飞时发动机故障检查单”要求飞行员以“V2(飞机的安全起飞速度)爬升至240米…然后降低机头并加速。”但在191号航班上,V2为153节,低于左侧机翼的失速速度。飞行员按照检查单降至153节,他们难逃失速厄运。
飞行数据记录仪(FDR)显示,飞机一旦减速至159节,左翼就会失去升力,导致飞机向左翻滚。此时右翼还有升力,导致进一步加剧飞机的翻滚动作。飞行员试图用方向舵和副翼向右转以修正姿态,但此时左翼已经失速,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徒劳无功。飞行员此时只需要推下机头,让飞机速度超过159节,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
DC-10的电气系统通过发动机供电。发动机脱落后扯断了大量电线,导致飞机的电气系统瞬间瘫痪,机长仪表、失速抖杆器、缝翼计算机和FDR等关键设备失效。缝翼计算机故障后,飞行员无从得知两侧缝翼不对称问题,他们还以为缝翼都处于伸出位置。
图、调查员和飞机残骸
当时美航公司仅为机长位置选装了失速抖杆器,这个设备失效后,两名飞行员从未意识到自己处于失速状态。恢复飞机供电的唯一办法是打开紧急电源并手动连接1号交流发电机母线,但是这个开关在飞行员顶板的位置,飞行工程师需要离开座位才能完成,在飞机失控的时刻,没有人能完成这个动作。
NTSB认为DC-10的安全冗余设计需要有以下改进:1、副驾驶的抖杆器应该是标配,而不是选装配件。(早期的飞机只有机长位才有抖杆器,代表机长才是驾驶舱最高权威);2、DC-10应配有机械锁,防止发生液压故障时缩回缝翼;3、DC-10的失速警告系统需要读取两个机翼的数据,而且还需要交叉验证。
图、纽约时报头版报道空难的消息
尽管DC-10的设计有改进的地方,但美航公司不规范的操作流程才是191号航班空难的“元凶”。在第一次执行发动机吊架拆装前,美航维修主管曾咨询麦道工程师:能否将发动机和吊架一起拆除。麦道工程师并不鼓励这样做,但他们无权对客户的维修程序进行审批。美航公司决定走捷径。
实际上并非只有美航公司走捷径。美国大陆航空同样使用叉车拆卸DC-10发动机吊架,他们的飞机同样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负责监管美航公司塔尔萨维修基地的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监察员也不清楚美航的维修程序会损坏飞机。
191号航班事故发生仅三天后,FAA下令对美国所有DC-10的发动机吊架进行紧急检查。令所有人感到后怕的是,排查发现多架DC-10的吊架后隔框存在裂缝!
为避免191号航班事故重演,FAA在1979年6月6日宣布停飞美国全部的DC-10。FAA在确定所有DC-10符合适航标准后,在7月13日才撤销停飞令。FAA因维护不当,分别对美国航空和大陆航空处以5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罚款。
令人唏嘘的是,美航公司塔尔萨维修基地的维修主管乔·L·怀特(Joe L. White)早在1978年起便开始给上级写备忘录,指出发动机拆卸程序存在安全隐患,并警告会给发动机吊架造成损坏,他的话仿佛说给了风听。
图、飞机坠毁的连贯图片
而在191号航班后续的民事诉讼中,美航公司试图让怀特否认备忘录的内容。怀特拒绝后,他被美航公司解雇了。在审判期间美航公司仅出示了一份怀特的备忘录,还是事故前四天写的。怀特表示他写了很多份,最后一份距离事故发生只有24天。
191号航班事故的重要遗产是对飞机维修监督方式产生革命性改变,后续的“持续适航指令”彻底改变了美国飞机的维修方式。此前飞机维护一直都是航空公司自己的事。新的法规要求航空公司需要确保飞机符合持续适航标准。持续适航是飞机在交付使用后保持适航状态,其核心目的是保障飞行安全。
初始适航使飞机满足交付标准,其关注新机型的审定与验证,这是飞机投入使用的基础。持续适航则是飞机生命周期运营的关键,其关注飞机交付使用后的管理和监督。
图、飞机残骸呈现碎片化
例如,假设DC-10在起飞时发动机和挂架脱离的概率是百亿分之一,飞机的其他系统设计也基于这一假设。而美航公司内部的不规范维修让发动机吊架成了DC-10的“阿喀琉斯之踵”。
航空业引入持续适航法规后,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法规明确规定了哪些程序需要得到FAA的批准,并要求航空公司提交持续适航性分析报告,以证明其维修方案不会对飞机安全造成影响。
图、调查耗时7个月(210天),全文103页
此外通过制定标准化的大修报告流程,消除了将维护相关损坏视为内部问题的倾向。该流程使航空公司能够通过可靠的渠道从其他航空公司、FAA和飞机制造商处获取问题报告,确保关键技术信息传达到所有相关人员手中。
图、新西兰航空901号航班残骸
1979年DC-10仿佛被施了“魔咒”,一年接连发生三起重大事故。10月31日一架执飞西部航空2605号航班的DC-10(N903WA号机)在墨西哥城国际机场着陆时撞上建筑设备,造成机上89人中72人遇难。11月28日一架执飞新西兰航空901号航班的DC-10(ZK-NZP号机)在飞越南极洲罗斯岛时撞上埃里伯斯山,机上257人全部遇难。
接二连三的致命空难让DC-10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声名狼藉,并留下了“死亡巡洋舰”的绰号。虽然这两起致命事故都是人为失误导致的,但是引发了大众对DC-10安全性的恐慌,也让麦道的销售举步维艰。在1968年~1988年,DC-10一共建造386架,还不到747的零头(1574架)。
尽管早期DC-10存在设计缺陷,但货舱门问题已经解决,191号航班事故是DC-10最后一次因设计缺陷导致的坠机事件。
然而美航公司没有遵守麦道推荐的程序维护飞机,最终导致灾难发生,蒙受最大损失却是麦道公司。DC-10所遭受的声誉损失要远超设计缺陷,它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被误解的飞机之一。
图、左图1979年5月28日,一名191号航班遇难者家属在帕里奇智慧教堂拥抱她的女儿。右图是刻着每一位遇难者的纪念碑
一起起的致命空难告诉我们,如今航空业的安全记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血泪教训铸就的成果。在事发地几千米外的公园里一座纪念碑静静伫立,上面镌刻着每一位遇难者的名字。它更像是一座里程碑,无声地诉说着航空安全之路的艰辛和曲折。
在航空安全方面,没有秘密可言。通往航空安全的道路上,每一条捷径下面都布满了“死亡陷阱”。一旦想违规走捷径,教训的鞭子就已经高高扬起,抽回的那一刻才知道有多疼。
相关文章
福州新闻网11月5日讯(记者 徐昕昀 文/图)11月2日,随着最后一场机器人竞技挑战赛的终场指令在福州高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响起,第二十届福州市青少年机...
2025-11-06 0
图、191号航班坠地瞬间示意图乔善勋/文历史的镜子:是“捷径”的诅咒,还是维修的“阿喀琉斯之踵”?当2025年11月,UPS那架MD-11货机在起飞时...
2025-11-06 0
#章泽天#刘强东携娇妻章泽天出席韩国APEC峰会,有企业家在现场抓拍夫妻俩久违的同框的照片,引起极高的关注与热议。近日,有网友晒出在韩国某餐厅偶遇刘强...
2025-11-06 2
华为Mate 80系列第五款型号现身华为Mate 80系列智能手机预计11月下旬全面亮相,这一高端产品线将新增第五款型号,这一消息源于业内供应链渠道的...
2025-11-06 2
木叔这篇国际评论,来分析中美人工智能竞争。11月5日,中美双方共同发布了相关信息,彼此取消或者暂停了此前的一些关税和反制措施,这等于是对中美峰会达成协...
2025-11-06 4
武福仁夫妇这辈子从未如此紧张过10月31日深夜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指挥部宣布发射成功的那一刻包头达茂草原上武福仁的家里瞬间沸腾欢呼声里镡翠花紧...
2025-11-06 3
量化分析定义用数学、统计与计算模型对金融数据进行系统化处理,以定价、预测、风控与执行优化为目标,把可复制的交易逻辑写成可检验的规则与程序。在交易中的四...
2025-11-06 3
文 | 平安顺编辑 | 平安顺从开始的“技术傲慢”到如今的“全面围堵”,中国这些年来一步一个脚印,不仅在国际社会站稳了脚还成功引起西方国家的担忧。不仅...
2025-11-06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