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麦肯锡:从「AI价值悖论」到代理式 AI 的产业化落地

排行榜 2025年10月21日 06:18 0 admin

从“AI价值悖论”到“代理式AI”的产业化落地,麦肯锡的这份洞察不仅揭示了企业在AI部署中的真实困境,也勾勒出下一阶段的技术演进路径。本文将带你系统梳理麦肯锡的核心观点,并结合产业趋势,探讨代理式AI如何重塑组织价值链与决策模式。

麦肯锡:从「AI价值悖论」到代理式 AI 的产业化落地

麦肯锡9月份密集发布了两篇报告:一份聚焦企业在生成式AI上的「 价值悖论 」,另一份则探讨了Agentic AI(代理式 AI)在先进产业中的应用。

两份报告放在一起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 AI 在企业中的真正价值点和落地路径,我会着重分享报告中提到的几个实际应用案例。

这两篇报告分别是:Empowering Advanced Industries with Agentic AI 和 Beyond the Hype: Unlocking Value from the AI Revolution,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搜索。

一、什么是 AI 的价值悖论

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全球超过80%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生成式 AI,但同样比例的企业尚未看到明显的营收提升或成本下降。

麦肯锡:从「AI价值悖论」到代理式 AI 的产业化落地

换句话说,“会用工具”不等于“创造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 应用零散,缺少端到端流程重构

大多数企业只是在局部环节尝试 AI,用它来生成文档、代码或营销素材,但并没有把 AI 嵌入到完整的业务流程中。结果就是效率提高了一点,但无法真正影响利润表。

例如,如果在生产线上只用 AI 检测缺陷,但后续的分析、派单、整改还是人工断点,就无法形成价值闭环。

2. 缺乏与业务价值挂钩的目标

很多项目停留在“省了多少时间”这样的指标,而没有和收入提升、成本下降等核心财务目标挂钩。管理层自然也难以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3. 执行和组织机制不足

人才不足:缺少既懂业务又懂 AI 的跨界团队;协同不畅:部门之间壁垒严重,AI 项目难以推广到全公司;使用动力不足:一线员工往往把 AI 当作“额外工具”,缺少强制的应用机制。

4. 技术和数据基础碎片化

很多企业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里,缺乏统一治理和可复用的数据产品;技术架构往往是“一次性搭建”,难以扩展。

5. 缺乏可靠性和治理机制

在一些高风险、高价值场景(比如质检、研发、财务),企业担心 AI 的输出不可控、错误无法追责。因此更多停留在低风险的“试水”,自然难以形成规模价值。

二、案例:AI 如何在企业中创造价值

1. 制造企业的质检闭环

一家制造企业把 AI 应用到生产质检的多个环节。传统做法依赖人工抽检,既耗时又容易漏检。

企业首先引入视觉检测模型,对产品进行全量扫描;随后由 AI 代理自动归因,调用历史数据和案例库,生成初步的“缺陷原因假设”;最后,AI 会自动生成整改报告,并分派到相关责任人,确保问题跟踪到底。

在这个过程中,AI 不再是“辅助”,而是成为闭环系统的一部分。结果是,生产良率明显提升,整体利润率在两年内翻了一倍。

麦肯锡:从「AI价值悖论」到代理式 AI 的产业化落地

2. 全球电子公司的平台化探索

另一家公司选择从技术底座入手。它没有急着在某个具体环节“炫技”,而是搭建了一个模块化的平台:

统一的数据治理,保证不同部门用的是同一套干净的数据;多模型和评估机制,允许根据场景切换不同模型;开源的编排框架,让代理能够组合起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混合云 GPU 集群,保证算力的灵活性。

这种“乐高式”架构,让企业能够在不同业务线快速复制成功案例,避免了“一次性大投入、难以扩展”的陷阱。

麦肯锡:从「AI价值悖论」到代理式 AI 的产业化落地

3. 互联网企业的组织驱动

一家互联网公司不仅在销售、编程、产品设计三大领域引入了生成式 AI,还配套了完整的组织变革措施:

首先,高层主动示范应用 AI,起到带头作用;同时对员工进行体系化培训并设立行为激励,鼓励一线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应用 AI;用 KPI 和使用率指标来跟踪落地情况。

这种“机制化推动”让 AI 使用不再是“可选项”,而是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4. 汽车供应链中的代理式 AI

在研发环节,一家汽车一级供应商利用多代理系统和 LangGraph 框架,让 AI 自动根据历史需求和测试库生成新的测试用例。对于一些常见的需求类型,生成测试用例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尤其对初级工程师帮助显著。对于“全新场景”则仍由人工主导,以保证可靠性。

在销售环节,一家卡车制造商部署了多代理系统,自动完成“客户筛选—潜客研判—销售话术生成—合规校验”的全链条工作。3–6 个月内,该公司的销售拓客活动翻了一倍,订单量增加了 40%。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到,AI 的价值来自三个要素:

  1. 流程闭环:让AI参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链路;
  2. 平台化能力:构建可扩展的技术底座,避免重复造轮子;
  3. 组织机制:通过培训、激励和考核,把AI融入日常工作;

生成式 AI 打开了想象空间,而代理式 AI 则让“自主行动”和“规模复制”成为可能。最终能否见到价值,取决于企业是否愿意把 AI 当作“组织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

三、如何真正从 AI 中获得价值 —— 麦肯锡的建议

1. 以价值为锚,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

先明确 AI 要带来什么样的财务效果,例如收入增长、成本下降、库存周转改善,而不是只盯着“能不能用 AI”。

同时,找到对利润表影响最大的环节,把 AI 融入其中。如,把衡量指标从“节省了多少时间”升级为“利润率提升多少、现金流改善多少”。

2. 从零散用例走向端到端流程重构

不要只做几个孤立的试点,而要以业务域为单位,重构完整的流程。让 AI 从监测—分析—决策—执行都能参与,而不是停留在某个环节。

例如:质检流程中,AI 不仅检测缺陷,还能自动归因、生成整改方案,并跟踪执行情况,形成闭环。

3. 构建模块化、可扩展的技术底座

采用“乐高式”架构:数据治理、模型管理、编排与评估、统一用户体验分层解耦。避免厂商锁定,支持多模型、多代理协作,确保平台可以不断扩展。

同时,在算力上采用混合云,降低试错成本并提升灵活性。

4. 通过组织机制推动规模化应用

首先,管理层要亲自使用和推广 AI;体系化培训一线员工,并通过 KPI、激励和考核推动应用;同时,建立懂业务、懂 AI、懂交付的“数字交付工厂”,快速迭代用例。

5. 分阶段落地,而非“一次性大投入”

0–30 天:梳理价值主线,挑出高潜力场景;30–90 天:快速做出 MVP(最小可行产品),搭建初步代理编队并灰度上线;90–180 天:沉淀可复用的能力层(数据产品、评估机制、身份与审计),并把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流程。

6. 建立治理和风险控制机制

明确human-on-the-loop(人在环上)的决策边界,关键节点必须人工把关。同时建立日志与审计机制,保证可追溯。

引入验证代理,对 AI 输出进行交叉检查,提升可靠性;分级数据管理,避免敏感数据泄露,同时对齐行业监管。

综上,麦肯锡的两份报告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息:AI 正在从“辅助工具”走向“自主合作伙伴”。企业若想从中获益,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技术基础。

以上,祝你今天开心。

作者:张艾拉 公众号:Fun AI Everyday

本文由 @张艾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