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美国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国竟在青藏高原,建起一座比三峡还高的“巨型充电宝”。它就是位于两河口水电站。这座位于海拔三千米之上的超级水电站,不但是...
2025-10-28 0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封锁逼出硬核逆袭!中国半导体的破局之路
谁能想到,荷兰试图用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算盘,最终竟演变成“自缚手脚”的困局。
阿斯麦ASML旗下专注封装设备的BG公司,最新财报披露的业绩堪称“雪崩式下滑”。
中国市场营收占比从曾经的42%大幅缩水,直接跌至18%,三季度单季亏损额就高达8700万欧元。
资本市场迅速给出反应,公司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下挫22%,市值蒸发规模超数十亿欧元。
亏损承压的BG公司,最终不得不启动15%的裁员计划,靠削减人力成本缓解经营压力。
同一时间,中国本土封装测试企业的车间里,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实行三班倒仍赶不上订单增长速度,订单排期早已排至明年一季度。
一冷一热的鲜明对比,勾勒出半导体设备领域“攻守之势异也”的产业变局。
外资遇冷:封锁终成“自断生路”
ASML作为全球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旗下BG公司早年间在中国市场拥有极强的话语权。
早至2019年前后,国内封装产业处于快速扩张期,多数工厂为保障产品精度和产能稳定性,对进口设备依赖度极高。
BG公司凭借技术先发优势,稳稳占据中国封装设备市场近四成份额,一度成为国内头部封装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随着技术封锁政策落地,BG公司的高端封装设备被纳入对华出口限制清单,供货渠道彻底中断。
更让外资企业始料未及的是,中国企业早已启动“备胎计划”,加速推进国产设备替代。
根据《半导体行业观察》报道,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增速放缓至5%,而多家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增速已跌至1%以下,BG公司18%的市场占比,创下外资封装设备商在华最低纪录。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512亿美元,连续五年保持全球第一,但外资品牌整体份额已从2020年的82%降至61%,国产设备正在快速填补市场空白。
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成为外资设备商业绩下滑的核心症结。
BG公司在裁员公告中明确提及,中国市场收入锐减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印证了“封锁他人者,终将封锁自己”的现实逻辑。
国产突围:全链突破打破“卡脖子”
外资设备商的市场收缩,背后是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全面崛起。曾经被外界断言“短期难以突破”的封装产业链,如今13个核心环节已实现技术攻坚,关键“卡脖子”难题逐个被攻克。
晶圆减薄机精度达到10微米,这一精度水平完全满足中高端芯片封装需求。
在长电科技位于江阴的先进封装基地,国产晶圆减薄机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生产的芯片良率稳定在99.5%以上,与进口设备持平。 键合机速度达到1200片/小时,适配大规模量产场景。
通富微电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透露,公司新投产的多条封装生产线,已全面采用国产键合机,不仅效率达标,设备维护成本还比进口设备低30%,年节省费用超千万元。
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突破,成为国产设备崛起的关键支撑。
曾经,导轨、真空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完全依赖进口,一旦国外断供,设备生产便陷入停滞。
如今,科德数控研发的高精度导轨通过SEMI(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认证,成功配套至多款国产封装设备。
汉中精机的真空传感器打破国外垄断,已批量供应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行业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突破30%。
这些突破推动半导体封装设备国产化率从28%大幅提升至53%,数据来自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4年三季度发布的《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发展报告》。
国产设备的性能提升,直接带动本土封装企业的订单爆发。
长电科技2024年上半年新增封装产能中,国产设备占比达65%,产能同比提升40%;通富微电的国产设备使用率从2020年的35%提升至如今的72%,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近一半。
国产设备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更凭借过硬实力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开启“抢单模式”。
商务部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中国半导体设备出口额达187亿美元,同比增长57%,增速远超全球半导体设备贸易3.2%的平均水平。
东南亚作为全球重要的半导体封装基地,曾是外资设备的“后花园”。
如今,中国设备正加速抢占这片市场,马来西亚半导体封装巨头Unisem,在2024年上半年采购了30台华海清科的封装设备,用于扩建马来西亚槟城的生产基地。
该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设备在精度、效率上与国际品牌相当,而性价比和售后响应速度更具优势,后续还将追加采购计划。
越南最大的半导体封装企业Fujikura,同样批量引入国产封装设备,替换部分老旧进口设备。
华海清科的封装设备在越南市场的份额已达15%,这一数据来自越南半导体行业协会2024年三季度统计报告。
中东市场同样传来捷报,沙特阿美旗下半导体公司“Wa'ed Tech”,在其首个半导体封装项目中,一次性采购了价值12亿美元的中国设备。
涵盖封装、检测等全套生产线,这也是中国半导体设备首次以“整体解决方案”形式进入中东市场。
欧洲市场同样有所突破,德国小型半导体企业X-FAB,采购了中国产晶圆划片机,用于汽车电子芯片封装生产线,成为中国设备进入欧洲汽车半导体领域的首个案例。
这些海外订单的落地,印证了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
从曾经“依赖进口”到如今“全球抢单”,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逆袭,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的攻坚克难,更离不开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执着坚守。
技术封锁没能阻挡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步伐,反而倒逼出更强的创新动力。
如今,中国半导体设备不仅能满足国内产业需求,更能在全球市场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
这场逆袭之路,生动诠释了“自主可控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底气”。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的突破,不仅为自身发展赢得了空间,更为中国科技产业的自主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随着更多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不断深化,中国半导体设备必将从“并跑”迈向“领跑”,在全球科技舞台上书写属于中国的创新篇章。
这份在封锁中崛起的韧性,这份在困境中破局的勇气,正是中国科技产业行稳致远的最大底气。
相关文章
你知道吗?美国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国竟在青藏高原,建起一座比三峡还高的“巨型充电宝”。它就是位于两河口水电站。这座位于海拔三千米之上的超级水电站,不但是...
2025-10-28 0
21世纪的今天,欧洲所谓的“契约精神”和“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已经掉在地上被狠狠碾碎,是昔日的“强盗基因”重新觉醒,还是这么多年伪装得深藏不露?9月...
2025-10-28 0
半导体封测,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它既没有光刻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又不如芯片设计那般“低调有内涵”。可事实上,默默无闻的封装测试反而才是第一个有...
2025-10-28 0
文 |林时砚编辑 | 林时砚封锁逼出硬核逆袭!中国半导体的破局之路谁能想到,荷兰试图用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算盘,最终竟演变成“自缚手脚”的困局...
2025-10-28 0
2025年10月,日本又拿了两个诺贝尔奖免疫学家坂口志文靠调节性T细胞研究拿了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家北川进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拿了化学奖。这一...
2025-10-28 0
起步京东,艰辛打拼京东物流的成立,本来就是为了解决电商配送的痛点。2007年,刘强东决定自建物流,因为之前合作的第三方老出问题,客户投诉一大堆。那时候...
2025-10-28 0
vivo X300 Pro 不仅是一款出色的影像手机 —— 其硕大的相机模组和超大长焦传感器均采用了知名的蔡司镀膜技术,背部还搭载了大容量电池。因此,...
2025-10-28 0
运营商财经网 朱欣雨/文今日下午,运营商行业迎来一则重磅消息! 两个运营商董事长都突然“换帅”,其中,中国移动新任掌门人由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调来担任...
2025-10-2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