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上海都市工业的智能化跃迁:以“AI+制造”重塑产业竞争力与创新生态

AI科技 2025年10月08日 23:38 0 admin
上海都市工业的智能化跃迁:以“AI+制造”重塑产业竞争力与创新生态上海都市工业的智能化跃迁:以“AI+制造”重塑产业竞争力与创新生态

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上海正全力推动都市工业在科技创新时代实现新一轮能级提升。

2025年8月,《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模塑申城”行动全面启动,标志着上海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迈出系统性、战略性一步。该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100个标杆智能产品,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培育 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这些目标不仅体现规模扩张,更强调质量变革与效率提升,致力于构建以 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都市工业体系。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时尚消费品、钢铁、船舶海工等重点领域,上海正系统推动 AI技术全面嵌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及运维服务全流程。这一布局不仅关乎产业转型本身,更是上海强化“五大中心”功能——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能级的关键支撑。政策进一步提出打造工业智算云平台、语料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创新基地等关键数字基础设施,为AI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坚实基础,助力实现多层次工业模型协同与制造模式创新。

纵观全球,国际化大都市在都市工业转型升级中已积累诸多经验。新加坡通过“工业上楼”和高强度政策引导,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附加值制造环节集聚;东京都市区以“母工厂”与研发中心为核心,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网络;慕尼黑则依托高端装备制造与隐形冠军企业,持续激活产业创新生态。这些案例表明,都市工业绝非低端制造的同义词,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完全可跃升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深圳强于培育创新型企业与市场机制建设,涌现出华为、腾讯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苏州善于融合外资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北京则凭借高校与研究机构密集优势夯实基础研发,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引领全国。上海需在吸收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在制度创新、场景开放、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尤其在破解“数据孤岛”、推动工业软件自主化、构建区域协同生态等方面实现突破。

当前,上海都市工业仍面临多方面结构性挑战。产业空间方面,中心城区存在大量闲置厂房与低效用地,传统工业区块转型升级缓慢,新兴智能制造空间供给不足;技术创新方面,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尚有短板,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链控制力有待加强;企业转型方面,中小企业面临技术门槛高、改造成本大、专业人才缺乏等现实困难,“不敢转、不会转”现象普遍存在;生态协同方面,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问题依然存在。面对这些挑战,创新工业空间利用模式,借鉴新加坡“工业上楼”经验,探索“垂直工厂”“研发型厂房”“工业综合体”等新形态,在若干成熟重点区域开展“AI+制造”示范园区建设,推动研发、中试、轻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回城上楼,实现都市工业空间重构与能级提升,显得迫在眉睫。技术层面,聚焦工业软件、AI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关键短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联合攻关体系。政策中提出的“模型券”“算力券”“语料券”等创新工具,可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与试错风险。同时,加快建设高质量语料库、工业智算中心、测试验证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治理体系,为全行业提供模型训练、推理部署与应用创新支撑。中小企业是实施“AI+制造”的主力军,也是转型难点所在。培育一批垂直行业平台与服务商,推出模块化、轻量化、低成本解决方案;建设“AI+制造”创新推广中心,开展技术培训与场景实训,破解“不会转、不敢转”的困局。借鉴深圳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经验,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融资支持、技术援助、市场对接等多维度服务。人才是智能化跃迁的第一资源。应考虑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系统性加快培养既精通制造工艺又掌握 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动高校设立跨学科课程,鼓励企业开展在岗培训。同时,应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破传统“唯论文、唯职称”模式,建立以实际贡献和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议学习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经验,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团队来沪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为上海发展“AI+制造”提供重大战略机遇。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龙头,有责任牵头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共建工业算力共享网络、语料数据合作机制和技术标准协同体系,共同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通过区域协同,上海可以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

“AI+制造”不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体制、空间、生态的全面重构。上海应以更大决心推进政策落地、机制创新与跨界协同,充分调动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通过技术赋能、空间优化、生态培育,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都市工业振兴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上海智慧。这不仅需要政府引导,更需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形成共创共享的发展格局。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