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3日 10:41 0 aa

最近科学界出了个挺颠覆的事,科学家用激光搞出了“桌面大小”的加速器,还能用它产生μ子束。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要知道以前想弄这东西,得靠占地好几公里的巨型设备,现在直接缩到实验室桌子上就能玩,这反差感真挺让人意外的。

说实话,以前听人聊粒子物理,总觉得那是“高大上”到离咱很远的领域。

就拿传统产生μ子的设备来说,随便一个大型粒子加速器都得占好几公里地,建设的时候花的钱更是天文数字,也就少数几个国家能玩得起。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运营起来也费劲儿,能耗高不说,想挪个地方根本不可能。

本来我还以为,这行以后也就这样了,直到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团队拿出了新招。

他们在30厘米的距离里,用激光驱动的等离子体加速器,把电子加速到了100亿电子伏特,接着就弄出了有数十亿电子伏特能量的μ子束。

换算一下,传统加速器要上千倍的长度,现在居然压缩到比保龄球瓶还小,这技术缩得也太狠了。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咱先说说μ子这东西,它跟电子性质有点像,但质量差不多是电子的200倍。

就因为这质量优势,它穿透东西的时候不容易散开,能把物体内部的情况更清楚地传给探测器,天生就适合“透视”固体。

以前科学家也用过天然μ子,比如探测金字塔、监测火山,都出过成果。

但天然μ子太少了,每分钟每平方厘米的地面上才落一个,想拍张清晰的“透视照”得等好几个小时。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英国有个叫帕塔蒂尔的研究员说,在繁忙的港口,总不能把集装箱放那儿等几小时拍图吧?这话确实在理,天然μ子这效率,根本没法实际用。

现在人工μ子束弄出来了,这问题才算真解决了,本来想只说伯克利的突破,后来发现这事儿不是一个团队在折腾。

全球好几个研究机构都在搞,而且都有进展,意大利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萨里团队,在罗马尼亚的实验室里也弄出了10亿电子伏特的μ子,还把研究结果放去了预印本服务器。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咱们上海超强超快激光设施的团队也没闲着,王文涛带领的物理学家们,专门琢磨激光驱动产生μ子的基本机制,这对后面优化设备很有帮助。

马里兰大学的施罗克说得特别形象,他说这技术相当于把一公里大的机器,改成了能放进实验室的大小。

这话一听就懂,确实是把以前的“大家伙”给“迷你化”了。

从“大铁块”到“小桌面”,加速器为啥要“瘦身”?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很显然,加速器“瘦身”不只是为了省地方,最实际的是成本,传统大型加速器建设成本得几十亿欧元,运营能耗还高,一般科研机构根本扛不住。

小型化之后,成本一下子降了不少,据业内人说,激光驱动的这种加速器,成本大概是传统的二十分之一,能耗也少了很多。

这样一来,更多实验室能参与到μ子研究里,不用再因为没设备只能看着。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而且设备小了,才有机会做成便携式的,以后不管是港口检测核材料,还是工地查建筑结构,都能拉着设备去,不用再固定在一个地方等样品上门。

当然,光在实验室里弄出μ子束还不够,得证明这东西真能用。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团队就做了个很关键的实验,他们把μ子探测器和铅块放进卡车里,用激光加速器产生的μ子束去“照”。

结果铅块在探测器上留下了清晰的阴影,一看就知道里面有东西,施罗克说这是应用的“原理验证”,意思就是从理论到实际用,这一步算走通了。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我觉得这步特别重要,毕竟再厉害的技术,不能落地用都是白搭,帕塔蒂尔还提到,要产生足够多的μ子,得把电子加速到接近光速。

以前没这条件,也就是最近几年,才能造出高能量、高质量的电子束,这说明μ子束的突破,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激光加速器技术一点点进步攒出来的。

不过现在也不是没难题,比如激光功率还不够稳,有时候脉冲能量波动有点大,而且μ子束的强度也得再提提,现在一次脉冲也就产生几千个μ子,要满足工业检测的需求,还得涨到几十万才行。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μ子束除了“透视”,还能帮啥忙?

更何况,μ子束的用处不只是“透视”,对基础科学研究来说,它也是个好工具。

以前研究μ子受限于设备,很多实验做不了,现在设备小了、成本低了,科学家能做的实验也多了,说不定还能在粒子物理领域搞出些新发现。

另外,考古领域也能用得上,比如探测古墓的时候,不用开挖,用μ子束扫一下就能知道里面的结构,这样能减少对文物的破坏。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工业上也能用来做无损检测,比如检查大型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不用拆开就能知道有没有内部裂缝,多方便。

还有个小细节,科学家靠测量μ子的衰变时间来认它,这东西平均寿命就2.2微秒,跟其他粒子不一样。

这样就算有其他粒子混进来,也能准确把μ子挑出来,保证检测结果靠谱,这一点看着小,其实很关键,要是分不清粒子,检测结果就没意义了。

激光改写规则!桌面级加速器产μ子束,核检测迎新突破!

如此看来,激光驱动的μ子束技术,不光是改写了粒子物理的规则,更重要的是把以前“高高在上”的技术拉到了实际应用的层面。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便携μ子探测设备,现在看离落地越来越近了,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在港口、工地、考古现场,都能看到这东西的身影。

这事儿也挺给人启发的,有时候科技的突破不一定是造更大的设备,反而可能是把“大家伙”做小、做精,这样才能真正走进生活、帮上忙。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