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咱们得好好聊聊中国空间站。如今,中国空间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堪称是最出色的空间站了。大家再看看国际空间站(ISS),它现在可真是状况百出、麻烦...
2025-10-13 0
最近科学界出了个挺颠覆的事,科学家用激光搞出了“桌面大小”的加速器,还能用它产生μ子束。
要知道以前想弄这东西,得靠占地好几公里的巨型设备,现在直接缩到实验室桌子上就能玩,这反差感真挺让人意外的。
说实话,以前听人聊粒子物理,总觉得那是“高大上”到离咱很远的领域。
就拿传统产生μ子的设备来说,随便一个大型粒子加速器都得占好几公里地,建设的时候花的钱更是天文数字,也就少数几个国家能玩得起。
运营起来也费劲儿,能耗高不说,想挪个地方根本不可能。
本来我还以为,这行以后也就这样了,直到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团队拿出了新招。
他们在30厘米的距离里,用激光驱动的等离子体加速器,把电子加速到了100亿电子伏特,接着就弄出了有数十亿电子伏特能量的μ子束。
换算一下,传统加速器要上千倍的长度,现在居然压缩到比保龄球瓶还小,这技术缩得也太狠了。
咱先说说μ子这东西,它跟电子性质有点像,但质量差不多是电子的200倍。
就因为这质量优势,它穿透东西的时候不容易散开,能把物体内部的情况更清楚地传给探测器,天生就适合“透视”固体。
以前科学家也用过天然μ子,比如探测金字塔、监测火山,都出过成果。
但天然μ子太少了,每分钟每平方厘米的地面上才落一个,想拍张清晰的“透视照”得等好几个小时。
英国有个叫帕塔蒂尔的研究员说,在繁忙的港口,总不能把集装箱放那儿等几小时拍图吧?这话确实在理,天然μ子这效率,根本没法实际用。
现在人工μ子束弄出来了,这问题才算真解决了,本来想只说伯克利的突破,后来发现这事儿不是一个团队在折腾。
全球好几个研究机构都在搞,而且都有进展,意大利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萨里团队,在罗马尼亚的实验室里也弄出了10亿电子伏特的μ子,还把研究结果放去了预印本服务器。
咱们上海超强超快激光设施的团队也没闲着,王文涛带领的物理学家们,专门琢磨激光驱动产生μ子的基本机制,这对后面优化设备很有帮助。
马里兰大学的施罗克说得特别形象,他说这技术相当于把一公里大的机器,改成了能放进实验室的大小。
这话一听就懂,确实是把以前的“大家伙”给“迷你化”了。
很显然,加速器“瘦身”不只是为了省地方,最实际的是成本,传统大型加速器建设成本得几十亿欧元,运营能耗还高,一般科研机构根本扛不住。
小型化之后,成本一下子降了不少,据业内人说,激光驱动的这种加速器,成本大概是传统的二十分之一,能耗也少了很多。
这样一来,更多实验室能参与到μ子研究里,不用再因为没设备只能看着。
而且设备小了,才有机会做成便携式的,以后不管是港口检测核材料,还是工地查建筑结构,都能拉着设备去,不用再固定在一个地方等样品上门。
当然,光在实验室里弄出μ子束还不够,得证明这东西真能用。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团队就做了个很关键的实验,他们把μ子探测器和铅块放进卡车里,用激光加速器产生的μ子束去“照”。
结果铅块在探测器上留下了清晰的阴影,一看就知道里面有东西,施罗克说这是应用的“原理验证”,意思就是从理论到实际用,这一步算走通了。
我觉得这步特别重要,毕竟再厉害的技术,不能落地用都是白搭,帕塔蒂尔还提到,要产生足够多的μ子,得把电子加速到接近光速。
以前没这条件,也就是最近几年,才能造出高能量、高质量的电子束,这说明μ子束的突破,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激光加速器技术一点点进步攒出来的。
不过现在也不是没难题,比如激光功率还不够稳,有时候脉冲能量波动有点大,而且μ子束的强度也得再提提,现在一次脉冲也就产生几千个μ子,要满足工业检测的需求,还得涨到几十万才行。
更何况,μ子束的用处不只是“透视”,对基础科学研究来说,它也是个好工具。
以前研究μ子受限于设备,很多实验做不了,现在设备小了、成本低了,科学家能做的实验也多了,说不定还能在粒子物理领域搞出些新发现。
另外,考古领域也能用得上,比如探测古墓的时候,不用开挖,用μ子束扫一下就能知道里面的结构,这样能减少对文物的破坏。
工业上也能用来做无损检测,比如检查大型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不用拆开就能知道有没有内部裂缝,多方便。
还有个小细节,科学家靠测量μ子的衰变时间来认它,这东西平均寿命就2.2微秒,跟其他粒子不一样。
这样就算有其他粒子混进来,也能准确把μ子挑出来,保证检测结果靠谱,这一点看着小,其实很关键,要是分不清粒子,检测结果就没意义了。
如此看来,激光驱动的μ子束技术,不光是改写了粒子物理的规则,更重要的是把以前“高高在上”的技术拉到了实际应用的层面。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便携μ子探测设备,现在看离落地越来越近了,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在港口、工地、考古现场,都能看到这东西的身影。
这事儿也挺给人启发的,有时候科技的突破不一定是造更大的设备,反而可能是把“大家伙”做小、做精,这样才能真正走进生活、帮上忙。
相关文章
最近啊,咱们得好好聊聊中国空间站。如今,中国空间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堪称是最出色的空间站了。大家再看看国际空间站(ISS),它现在可真是状况百出、麻烦...
2025-10-13 0
最近科学界出了个挺颠覆的事,科学家用激光搞出了“桌面大小”的加速器,还能用它产生μ子束。要知道以前想弄这东西,得靠占地好几公里的巨型设备,现在直接缩到...
2025-10-13 0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昆明讯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贺连芬,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软件开发;大数据服务;酒店管理;物...
2025-10-13 0
近日,斯坦福大学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共同发布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潍...
2025-10-13 0
【来源:大洋网】近日,2025年度buildingSMART openBIM国际大奖赛(以下简称“bSI大奖赛”)在德国柏林落幕。“广州白云国际机场3...
2025-10-13 0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国产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小米17系列手机开售5天销量破100万台,其Pro系列独特背屏设计备受关注,多家门...
2025-10-13 1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 陈杭 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以下简称“学术月” 开幕式11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学术月以“学术赋能、创新引领”为主...
2025-10-13 0
本报讯 10月11日,中铁十二局发布信息,由该局参与申报的“陆域形成工程生态重建性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深圳市海洋新城为例”项目,获评首届联合国“海...
2025-10-13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