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下单让商家投喂流浪猫狗靠谱吗?

排行榜 2025年09月29日 04:29 0 aa

“好饿,好想吃一顿饱饭”“您的爱心帮助改变毛孩子的命运”……部分电商平台上,存在大量以“××救助组织”为名的店铺,用流浪猫狗图片和煽情文字售卖1-20元的“流浪动物口粮”等虚拟“云投喂”商品。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网店真假难辨,消费者无法确认商家是否真的投喂。尽管每份商品价格较低,但动辄数万件的销量,累积之下也是一笔不菲的“爱心款”。而且,不少此类店铺存在短时间内改名、下架原商品链接甚至直接闭店的情况,这让一些消费者质疑这些店铺“是不是在骗钱”。

>>吐槽

下单投喂流浪猫 感觉自己被骗了

今年7月,小李在某购物平台上为自家宠物猫买罐头时,在付款页“顺手买一件”中看到一条名为“流浪动物基地照顾毛孩子”的虚拟商品链接,标价5元,便顺手拍下。

“价格也不贵,就当献爱心了。”付款成功后,小李询问店铺客服:“怎么证明我们下单买的猫粮都喂了流浪猫?”对方“已读”但不作回复。

小李本想发起退款申请,又担心自己多虑了,退款会让流浪动物错失一份“爱心”,考虑到钱款也不多,就放弃了退款。之后,她把自己对此类店铺的疑问发到了网上,没想到得到不少网友的共鸣——不少人怀疑“云投喂”中暗藏骗局,还有人发出了“避雷帖”。

“越看心越凉,越看越愤怒。”小李说,没过多久,该店铺都找不到了,感觉自己被骗了。

>>调查

部分店铺使用的图片素材高度相似

按照受访者指引,记者在某购物平台找到了这些“云投喂”店铺。记者发现,这类店铺的经营主体多为个人,店铺中的商品链接标题大多类似“云投喂救助流浪动物”等。部分店铺使用的图片素材看起来高度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致。

如“流浪宠物救助××”和“关爱流浪动物××”两家店铺使用了同一组救助者喂养流浪狗的图片,出镜人物、环境等细节一模一样。记者将这些图片进行智能识图后发现,图片来源是媒体报道过的位于天津的一家名为“××小院”的救助基地,记者联系该基地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基地目前并未运营网店,也从未授权任何网店使用他们的照片或以其名义筹集善款。随后,记者询问使用“××小院”基地图片的两家店铺客服救助基地的位置,一家店铺客服称其对接的救助基地位于湖南永州,另一家店铺客服则并未回复。

发稿日当天,记者再次查看发现,上述两家店铺均已闭店。

而商品详情中,商家会图文并茂地介绍救助流浪动物的意义,煽情的文字配上流浪动物的照片,很难不令人动容。根据商品介绍,购买这些虚拟商品后,商家并不会发货,而是将消费者的“善款”转为犬粮等物资,发到救助流浪动物的基地。至于会发到哪些救助流浪动物的基地,这些店铺均未作出说明。

记者随机选择了几家店铺进行问询,包括救助流浪动物的基地具体位置、名称,消费者下单钱款的流向等,大部分店铺都未予回应。

还有一些店铺名称令人生疑。记者发现,除了用“关爱”“救助”等词语进行命名外,还有一些店铺直接以地名加救助机构名作为网店名称,但实际上却查不到相应机构。以“××省流浪动物爱心救助中心”为例,记者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网站进行检索,发现无此机构。

此外,记者观察十几家这类店铺发现,没有店铺主动公布收益与账目明细。记者就账目问题询问客服,大部分客服不予理会,只有两家客服回应称,囿于人力、物力等问题,店铺并未对账目进行梳理。一家名为“关爱流浪天使××”的店铺客服发来几张小狗进食的图片和一段视频称,“平时基地还有很多事要做,所以没有做这个(账目)明细”。

调查过程中,记者分别在6家店铺挑选了10条价格不同的“云投喂”商品链接进行付款,很快,商品显示已发货,并在一两天后直接显示“已签收”。过了一周时间,记者再去看发现,商品均显示“已经下架”。其中,有4家清空了商品,有一家从“救助中心”改为了杂货销售,还有一家名为“××省志愿服务基金会”的店铺已经关店,店内标价1元的名为“流浪动物爱心捐款”的商品链接,在下架之前已经售出了10万+的销量,另一个标价1元的“慈善募捐流浪毛孩救助站捐赠”的商品链接则售出了6万余份。

>>专家

商家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

如果商家没有将消费者的善款用于救助动物,法律如何定性?对于这类虚拟商品,又该如何进行监管?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迪说,如果商家从未打算实际履行其承诺,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消费者有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商家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慈善法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展公开募捐。这些店铺经营者多为个人或未注册的组织,显然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他们通过电商平台面向不特定的公众发布信息并募集款项,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公开募捐行为,涉嫌违法。”吴迪说。

对于打着“云投喂”旗号的虚拟商品,该如何进行监管?吴迪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模式下的监管难题,需要多方协同治理:

平台方负首要审核与管理责任。平台还应建立针对此类店铺的专项巡查机制,对消费者投诉集中、异常交易(如只交易不发货、大量退款)的店铺进行重点监控,一旦查实欺诈行为,立即封店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政府部门加强联动执法,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监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并公开曝光,形成震慑效应。建议出台更细化的规定,明确将此类以慈善为名、行销售之实的商业行为纳入监管范围,对其信息披露、资金用途、法律责任等提出强制性要求。

“鼓励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建立民间动物救助领域的诚信名单和黑名单;畅通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和媒体进行监督,倒逼平台和商家规范行为。”吴迪说。 据《法治日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