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9日 12:12 1 aa

深圳大学王丹教授带队的团队,花了8年时间搞出个大动静,他们开发出一种“外护内催”的铁单原子催化剂,专门解决燃料电池依赖贵金属的老难题,这成果还登上了《自然》杂志。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说实话,现在新能源领域卷得厉害,燃料电池明明在汽车、航空这些领域前景不小,却一直被铂族金属卡着脖子,这事儿业内人都头疼。

王丹团队这催化剂,性能是真能打,在氢气-空气的条件下,峰值功率密度能到0.75瓦/平方厘米,连续跑300小时还能保持八成多的初始性能。

本来想简单说“性能不错”,但后来发现跟其他非贵金属催化剂比,这综合水平确实是顶流。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要知道,以前燃料电池里的铂催化剂,不仅储量少,价格还贵得吓人,全球铂储量也就7万吨左右,大部分还在南非,2024年一盎司就超2500美元,这成本直接把产业化拦住了。

而这铁基催化剂一出来,按中国氢能联盟的数据,单电池成本能降不少,对整个行业来说,相当于打开了一扇新门。

铁基催化剂为啥能破局?“外护内催”是关键

聊完性能,咱得说说这催化剂为啥这么牛,核心还得看王丹团队的“巧心思”,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对一种叫HoMS的中空多壳层结构,整整20年的研究。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王丹2004年从日本京都大学回国后,就盯上了这个当时不算热门的方向,现在看来,这份坚持太值了。

这种HoMS结构有点像咱中国传统的“鬼工球”,一层套一层还都镂空,特别精巧。

传统催化剂一直有个难题,活性和稳定性没法兼顾,业内叫“火山图”平衡,简单说就是要么吸附好但脱附难,要么反过来。

王丹团队就靠HoMS结构破了这局,他们把铁单原子精准嵌在内层曲面上,外层当“保镖”挡自由基,内层负责催化,既能激活氧分子,又能让反应产物顺利离开。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你说这设计,是不是把“精细”俩字做到家了?而且这事儿不是靠一个团队闷头干成的。

2021年的时候,王丹在华北五省市化学学术研讨会上,偶遇了北京化工大学的向中华教授,对方正好擅长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器件制备,俩人一聊就对上了眼,合作就这么成了。

后来东南大学王金兰团队帮着做理论计算,香港城市大学刘彬团队负责原位表征,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器件,一条完整的研究链就搭起来了。

很显然,这种跨学科协作,比单个团队单打独斗效率高多了,科技部之前也说过,新能源领域跨学科项目的成果转化率,比单一学科高不少。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还有个细节挺打动人,团队里的赵亚松副研究员,从2017年读博就开始做这个课题,直到2025年成果发表,整整8年就盯着这一件事。

加上王丹20年深耕一个“冷门”结构,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科研能出成果的关键,不追热点,愿意坐冷板凳。

从实验室到产业,这技术能走多远?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这技术能不能落地,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这铁基催化剂要是能规模化生产,氢燃料电池车的价格肯定能降下来,说不定2027年渗透率就能突破2%,到时候路上的氢能源车可能就多起来了。

而且这技术的价值不止在汽车上,它的设计思路还能用到锂硫电池、氮气还原、人工光合作用这些领域。

打个比方,就像给其他催化领域提供了一个“模板”,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说不定就能照着这个思路找突破。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说实话,这种能举一反三的技术,才是真的有长远价值,从科研实力的角度看,这事儿也挺提气的。

一开始团队投稿《自然》《科学》还被拒过,但他们没放弃,反而通过扩大合作、完善实验,最后拿到了国际认可。

王丹去年全职加入深圳大学,也是看中了深圳在产业转化上的优势,想把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用到实际中。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如此看来,中国科研现在已经不是单纯“跟跑”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闭环都能搭起来,这才是真正的“领跑”潜力。

咱再往大了说,全球现在都在搞能源转型,清洁能源是必答题,中国科学家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上的这个突破,不光能帮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也给全球提供了一个“中国方案”。

比如欧美有些团队2024年也搞出了非贵金属催化剂,但稳定时间也就150小时,跟咱们的300小时比还是有差距。

中国破局!铁基催化剂攻克燃料电池贵金属“卡脖子”难题

总的来说,王丹团队这铁基催化剂,不光破了燃料电池的贵金属瓶颈,更展现了中国科研的硬实力,20年的基础积累、跨学科的协作能力、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落地思维,这些加起来才是最宝贵的。

老实讲,以后再聊新能源技术,中国的科研成果肯定会越来越有话语权,而这背后,正是一群像王丹、赵亚松这样愿意沉下心做研究的科学家。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