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国内首套!中石油,又一新材料突破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17日 22:14 0 aa

在新兴产业崛起和低碳可持续的大趋势下,化工新材料产业正向着材料高性能化、生产绿色低碳化、制造过程智能化方向发展。


其中,生物基材料已经成为最“闪亮”的赛道之一。从早期海正生材的聚乳酸,到凯赛生物的生物基尼龙,到金发科技的生物基LCP,到泰和新材的生物基芳纶,到万华化学的生物基TPU,每次都能引起市场极大关注,甚至凭借单品造就一代龙头,越来越多的新品也正在被开发。


近日,中油工程旗下昆仑工程公司与中石油(持股33.8%)参股子公司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生物基聚碳酸酯(PC)特种工程塑料惊艳亮相。



据悉,双方打造国内首套且产能最大的生物基PC工业生产装置在2025年2月开车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开辟生物基PC本土商业化的可能性。



项目工艺采用可再生异山梨醇生物基单体替代共聚单体双酚A,在聚合产品中引入独特的双呋喃环结构,表面硬度接近玻璃,加工流动性与通用PC相当,透光率高达92%,因为分子结构中苯环少,不易吸收紫外线,在光学镜头、汽车内外饰件等领域展现广阔前景,并且规避了双酚A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精准切入食品包装、医疗器械等万亿级应用市场。



这其中的技术难点包括:高活性催化体系设计以突破异山梨醇低反应活性瓶颈,熔融缩聚过程强化以精准控制脱挥与链增长,共聚物结构精准调控平衡耐热性与加工性,模块化连续脱挥装置实现灵活性与稳定性兼备,最后就是产业化与成本控制等技术难题。


国内首套!中石油,又一新材料突破



除了异山梨醇代替双酚A之外,还有生物基双酚A或生物基碳酸二甲酯(DMC)(如从CO₂和生物甲醇合成)代替传统单体的方式。



生物基双酚A方面,日本巨头三井化学很早就开始向帝人和三菱等供应。今年,公司还与南亚塑料合作,后者将采购三井的生物基丙酮然后做生物基双酚A。



生物基DMC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功开发出聚碳酸酯合成用高性能催化剂,采用绿色环保路线(替代传统光气法),通过甲醇氧化羰基化制碳酸二甲酯,再合成聚碳酸酯,在国内企业26万吨/年生产装置上实现工业化应用,生产出合格产品。绿色甲醇(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制甲醇或者生物质甲醇)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赛道,随着产业发展,100%生物基聚碳酸酯会越来越近。



生物基聚碳酸酯方面三菱化学、科思创帝人走在世界前列。



比如科思创推出“生物基Makrolon®”,含60%生物基碳含量,用于眼镜镜片,还推出了基于质量平衡方法生产的Makrolon® RE系列含循环生物质份额的聚碳酸酯和RP系列含化学回收份额的聚碳酸酯;帝人集团开发100%生物基PC,计划2025年前量产。近日,公司采用生物质衍生聚碳酸酯(PC)树脂成型的管材已被用于制造全球首台生物塑料管风琴;三菱化学采用异山梨醇(ISO) 作为生物基单体的DURABIO早在2015年就量产,已应用在多种内外饰零部件中,如高光喇叭罩、中控面板等零部件、格栅、B柱、C柱等零部件,合作企业包括吉利、北汽、奇瑞、宝马、通用、福特、丰田、现代等。



当然,聚碳酸酯目前现实很骨感。2024年中国PC产能381万吨(全球占比48%),产量230万吨,进口88万吨,出口49万吨,自给率75%,但高端产品(光学级、医疗级)70%靠进口,整体高端不足,低端过剩。



所以,生物基聚碳酸酯并不是传统PC的直接取代,也不能只是简单替代,它更需要在某些方面升级换代,走向高端化,才能摆脱低端挣扎的宿命,毕竟还有成本的弱点,怎么干的过当下8200元/吨的双酚A。



不仅生物基聚碳酸酯,其实生物技术、新材料已经成为中石油的重点发展方向。



今年8月21日,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在主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新兴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三步走总体部署:“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他强调在巩固发展油气产业链的同时,加快发展“热电氢”“生精材”等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要全力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加强碳资产管理,加快推进CCUS全产业链发展,以长远眼光加力推进地热业务发展,持续深化氢能等重点领域研究。


其中,“热电氢”聚焦能源领域,涵盖地热、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氢能产业链,这些业务与现有的油气基础设施和能力优势具有高度协同性。“生精材”则包括生物技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这些领域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代表着能源行业未来的创新方向。



新材料方,中石油积极布局包括高端聚烯烃、特种纤维、高性能合成橡胶、特种润滑油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自主茂金属催化剂实现规模化工业应用突破,以苯为单一原料的尼龙66成套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来源:DT新材料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