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AI泡沫之下,“大模型”后劲儿还有多久?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17日 15:38 0 aa

前不久,全球 AI 浪潮的 " 旗手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坦率承认人工智能行业正处于泡沫状态。

在 OpenAI 正寻求高达 5000 亿美元的惊人估值,并已获得微软、软银和英伟达等巨头数十亿美元投资的背景下,这番言论引起的市场波澜还是不容小觑的。

AI泡沫之下,“大模型”后劲儿还有多久?

曾几何时,ChatGPT、DeepSeek、Gemini这些优秀大模型产品,接二连三“霸屏”科技头版头条。

几乎每个月都有令人震惊的技术突破,这不仅让资本圈兴奋,也成为家家户户的饭后“谈资”。

一方面是媒体的吹嘘,另一方面是产业界的极度冷静。

“大模型只是玩具”

“很多复杂的工业界问题当前的AI技术还解决不了”

“AI靠谱么,准确率能否满足业务需求,感觉回答不够专业还是 ...”

...

看似通过一些低代码工具就可以快速搭建出LLM智能体应用,但是实际产业落地确困难重重。

很多业务方,要么对大模型技术过于乐观,要么就过于悲观。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最近很多人都说AI泡沫堪比互联网,这种说辞未免夸大,互联网泡沫来自于技术不成熟,而AI泡沫来自于需求错配。

AI技术不像互联网技术那么容易看得懂。

因此,这就导致不光需求有泡沫,项目费用有泡沫,人员劳动力成本也有泡沫 ...

现在人力市场,但凡“懂大模型”技术的,工资动辄是传统前后端工程师的2倍起。

但即便如此,即便高薪聘请专家,也未必就能更好地推动项目落地,毕竟市场上没有那么多成熟的案例经验,即便是专业对口,也得摸着石头过河。

于是,大模型技术没有最开始那么热了。

这是激情冷却后的理性态度。

我认为这反而是个好事,能让大家更加稳妥踏实地把各行各业的项目落地,而不是沉浸在不切实际的技术幻想里。

业务方要冷静,避免提出与技术发展规律不符的需求;

同时,技术交付方也要沉得住气,耐得住时间去打磨自己的技术体系和交付能力。

大家现在慢慢认清了,只是大模型本身并不能代表AI的全部,也并不是只要接入了DeepSeek就万事大吉,还有很多更加迫切、重要的事情需要铺垫在前面。

这包括:

1. 数据方面的准备工作,有代表性的数据样本可以支持业务结论的收敛,减少模型幻觉;

2. 业务流程的明确和梳理——告诉AI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输入和输出是什么,如何与业务系统和用户交互;

3. 建立垂类的专业模型,弥补通用大模型的能力不足,一是考虑效率问题,二是考虑可解释性问题,三是复用存量的AI技术积累;

4. 建立可扩展性的技术体系,包括:模型的持续学习和技术生态的迭代,现在接入的大模型总会过时,要保持开放的技术观。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