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三次创业三次填补空白,张汝京:不认命就是中国芯片人的命

排行榜 2025年11月06日 09:11 0 admin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三次创业,只为填补大陆“缺芯”之痛!


三次创业三次填补空白,张汝京:不认命就是中国芯片人的命

2000年的上海张江,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空地。一位年过五旬的华人带着三百多名工程师站在这里,他们身后是放弃的数亿美元股票和成熟的行业资源,面前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一片空白的起跑线。

这个叫张汝京的男人,说了一句朴实却坚定的话:“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这句承诺,开启了他横跨二十余年的创业征程。

张汝京的半导体基因,早在德州仪器的二十年里就已埋下。他在全球多地参与建设了十几座芯片厂,练就了一身“建厂狂魔”的硬本领。

1997年,他回到中国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仅用三年就使其跻身台湾第三大晶圆厂。

然而,台积电的收购改变了一切。收购后台积电无法兑现在大陆建厂的承诺,张汝京毅然放弃巨额股权,带着核心团队奔赴上海。

三次创业三次填补空白,张汝京:不认命就是中国芯片人的命

当时中国大陆的芯片制造技术落后国际三十年,核心材料几乎全靠进口,甚至没有一家能拿得出手的本土代工企业。

张汝京没有选择稳妥的技术跟随,而是瞄准了大陆最缺的芯片制造能力。他用分散股权的方式整合十六家投资方,大批量购入性价比高的二手设备,创下了13个月建成8英寸晶圆生产线的全球纪录。

张汝京展现出了“建厂狂魔”的本色。短短几年内,中芯国际从无到有,建起四座8英寸厂和三座12英寸厂,将芯片制造技术从0.5微米级跃升至90纳米,让中国半导体代工实现了从零到全球第四的跨越。

为了省钱,张汝京把“抠门”做到了极致,办公室就是工地旁边的铁皮房。出门办事,他都开最便宜的桑塔纳,靠着这种省法,建厂成本比预算少了30%。

在引进投资时,张汝京也很有策略。引入高盛、英飞凌、东芝等投资,但每家都只给个位数股权。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要钱要技术,但控制权必须在中国人手里

三次创业三次填补空白,张汝京:不认命就是中国芯片人的命

2004年,中芯国际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成为支撑中国芯片产业的“压舱石”。

中芯国际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台积电的警觉。2003年,台积电以侵犯专利为由,对中芯国际提起诉讼。

这场官司打了六年,最终在2009年以中芯国际败诉告终。根据和解协议,中芯国际需向台积电支付2亿美元现金和10%的股份,而张汝京则被迫辞去所有职务

这是张汝京人生中唯一一次心不甘情不愿的辞职。在离开时,他签署了竞业协议,三年内不能从事半导体行业工作。

尽管遭遇如此重大挫折,张汝京仍表示:“这是需要代价的。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三次创业三次填补空白,张汝京:不认命就是中国芯片人的命

按照竞业协议,他三年内不能涉足芯片制造。但张汝京说:“不能做芯片,那我就干LED。”于是,61岁的他又开始了新的创业。

2014年,竞业期满,66岁的张汝京上马新昇半导体,攻打国内芯片最大短板——300mm大硅片。当时中国需要的12英寸大硅片全部依赖进口,日本几家公司垄断了全球市场。

张汝京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承担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从单晶硅棒拉制到抛光片加工,一步步攻克全套制备技术。

仅用两年,“中国第一根单晶硅棒”诞生。这根硅棒的纯度达到了11个9,也就是99.999999999%,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产硅片的出现直接把市场价格拉低了30%。

2018年,70岁的张汝京又踏上创业路,在青岛创办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这次他带来了更具创新性的CIDM模式,即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模式。

他联合三十余家企业交叉持股,将产业链各环节整合起来,实现技术、资本、市场的深度绑定。这种模式与国家“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规划高度契合,为破解产业碎片化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张汝京的工作作风以勤奋节俭著称。他出差住快捷酒店,吃饭就是食堂套餐,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投到了研发和设备上。

他的家国情怀源自家庭。张汝京的父亲是冶金专家,抗战时期在重庆兵工厂炼钢造炮弹。母亲学化学,研究火药配方。父母用技术支援抗战的经历,让“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成了这个家庭的信条。

在父亲去世时,张汝京在床前发誓:三年内一定要在大陆建成芯片厂。这一承诺成为他后续事业选择的动力源泉。

“虽然我是美籍,但是我生下来就是中国人,回国不需要理由。”张汝京的这番话表达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次创业三次填补空白,张汝京:不认命就是中国芯片人的命

如今,77岁的张汝京依然活跃在芯片一线。2022年,他已年过七旬,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聚焦新能源汽车芯片制造,推动国产IGBT、MCU通过国际车规认证,继续填补着大陆芯片产业的空白。

他的办公室桌上依然摆放着46年前写的硕士论文,以及母亲的自传书籍。有人说,张汝京的三次创业好比接力赛——他总是带领企业度过最艰难的初创期,然后将火炬传递给年轻人,自己奔赴下一个赛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