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年前,马斯克在博世的一个科技大会上就提醒过,变压器恐怕会不够用。现在看,还真被他说中了,世界各地都缺变压器,核心部件下单后要等一年半才能拿到。可...
2025-11-05 2
曾经常年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最近画风突变。 英国广播公司(BBC)破天荒用客观镜头记录中国科技进展,《华尔街日报》称中国为“全球稳定支柱”,连一贯挑刺的《经济学人》也开始分析“中国为何变酷了”。
研究显示,2019年西方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占比高达70%,而到2025年,这一比例已骤降至40%以下。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实力撑起的必然结果。
中国科技之所以能实现爆发式增长,核心在于其内部存在一个强大到近乎“犯规”的系统引擎。这个引擎由国家意志、市场引力、资本协同和人才储备四部分构成,能高效地将顶层设计蓝图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现实。
很多人一提起中国模式,首先想到的就是“举国体制”。没错,当一个国家下定决心要办成某件大事时,那种资源整合与动员能力是极其强大的。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靠着一股子自力更生的精神搞出“两弹一星”,为高科技领域打下第一块基石开始,这种精神内核就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这种战略牵引变得更加体系化。“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也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也罢,都为科技攻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巨大的确定性。
明确的目标——2035年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让所有努力都有了清晰的靶心。
光有顶层设计还不够,真正让技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市场-产业引力场”。庞大的国内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试验田。
任何新技术、新产品,都能在这里找到足够多的应用场景,通过海量用户的快速反馈,完成一轮又一轮的迭代升级。
这种“市场驱动创新”的闭环模式,是很多国家难以复制的。
再加上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配套能力,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生产的周期被大大缩短。
比如国家计划到2027年,要建成一万个与5G深度融合的智能工厂,这种规模化的应用落地,本身就在创造新的需求,反过来又刺激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让这台引擎源源不断输出动力的,还是人和钱。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将超过3.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68%。
这个数字背后,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的坚实后盾,以及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和对科创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
更重要的是人。我们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队伍,无数年轻人对理工科(STEM)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
同时,大批在海外深造的人才选择归国,他们正成为各个研发领域的创新中坚力量。人才和资本这两大催化剂,共同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燃料。
当硬实力摆在桌面上,很多过去的偏见就显得不堪一击了。这种转变,不是靠辩论赢来的,而是被一个个无法忽视的事实倒逼的。
德国《商报》在今年3月就刊文指出,美国可能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创新潜力。这种论调的转变,绝非空穴来风。
你看新能源汽车,2023年,中国品牌的销量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比亚迪、蔚来这些名字,早已不再是国内的自娱自乐,而是实实在在地开进了国际市场。
再看5G,截至今年9月,我们已经建成了超过400万个基站,用户规模更是接近惊人的20亿,稳居全球第一。

面对这样的数据,过去那些“抄袭论”自然就失去了说服力。彭博社、南华早报等媒体,都在关注“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高完成率。
就连BBC在今年10月的一篇分析中也承认,在AI芯片开发速度上,中国企业仅仅是略微落后于最前沿的领先者。英伟达的创始人也坦言,中国同行的追赶速度令人敬畏。
事实的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中国的国际角色和外部世界的认知。中国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应对外界的评价,而是开始主动参与,甚至尝试去设置全球性的科技治理议程。
今年7月,中国发布了一项关于全球AI治理的行动倡议,这立刻引发了白宫的回应和各国专家的热烈讨论。
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身份演变:从一个单纯的技术追赶者,到一个在全球科技伦理、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始扮演更积极、更具建设性角色的参与者。
当我们的“墨子号”卫星成功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实验,当“九章”这样的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能够解决特定领域里连超级计算机都束手无策的难题时,我们谈论的就不仅仅是技术成就了。
这些突破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旨在打破少数国家的技术垄断。在AI芯片领域,中国公司的研发正在实实在在地挑战英伟达等巨头的市场地位。
这迫使全球高科技供应链的既有权力格局必须重新评估,领先者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曾经被他们视为“追随者”的竞争对手。
但“自强”不等于封闭。
路透社今年10月就特别关注了中国高层会议释放的信号,解读其在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动科技自立的同时,依然坚持开放合作的决心。
中国的“十五五”规划,就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也把国际协作和共建联合实验室放在了优先位置。
我们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与发展中国家共建研发设施。
在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等挑战面前,努力贡献“中国方案”。这种以合作为桥梁,共同解决全球难题的姿态,本身就是赢得国际尊重与认可的重要因素。
产业升级也会靠科技赋能,新技术会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在布局。
说不定再过几年,大家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又会刷新一遍。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感叹:“当前单边主义损害各国利益,中国对多边主义的坚守尤为珍贵。 ”
相关文章
前言一年前,马斯克在博世的一个科技大会上就提醒过,变压器恐怕会不够用。现在看,还真被他说中了,世界各地都缺变压器,核心部件下单后要等一年半才能拿到。可...
2025-11-05 2
曾经常年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最近画风突变。 英国广播公司(BBC)破天荒用客观镜头记录中国科技进展,《华尔街日报》称中国为“全球稳定支柱”,连...
2025-11-05 3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微软昨日(11 月 4 日)发布博文,邀请 Canary 频道的 Windows Insider 项目成员,测试 Wi...
2025-11-05 3
智能锁现在特别受欢迎,毕竟不用随身带钥匙,感觉特别方便。据说智能锁一年的销量就突破了2200万套。不过网上也有不少“智能锁翻车”的例子,甚至还有半夜自...
2025-11-05 3
这可能是2024年国际商战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荷兰政府挥出“芯片断供”的重拳,却惊讶地发现,中国不仅轻松闪避,还借力完成了一个华丽转身。更戏剧性的是...
2025-11-05 3
无人机高空侦察积水点地面「机械战队」同步清理“红黑榜”积分制让村民卷起清积水热潮残障朋友变身志愿者咸水歌携手AI魔改防疫神曲......近期金湾区南水...
2025-11-05 3
福州最近有个新去处,中国电信拉着华为、小米、vivo,在枢纽营业厅搞了个“五一手机城”。口号是手机全、价格低,提供从选机到入网的“一条龙”服务,还有个...
2025-11-05 3
今年是“AI大年”,也是AI应用端快速发展的年份。在AI时代下,最受益的当属英伟达,作为全球AI龙头的英伟达公司,借助AI的东风,股票总市值一度突破5...
2025-11-05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