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于东来突然出手,胖东来惨遭全网审判!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2日 18:58 0 admin

来源:电商天下

作者 I 陈泽

十月的舆论场上,胖东来又一次站在了风口。

这一次,不是因为假期太多,也不是因为薪资太高,而是因为“收费学习”。

于东来突然出手,胖东来惨遭全网审判!

于东来在线开班

10月21日,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发文,宣布正在规划面向企业家的学习方案——

“三个小时左右,每次五十万元,每月最多一次,费用全部用于传播美好之路。”

短短几十个字,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

紧接着他又补充说,会有免费的线上直播,给大众分享交流。

于东来突然出手,胖东来惨遭全网审判!

而到了今早,于东来更进一步透露:

明年准备与联商学院合作,招收十个以内的企业家到胖东来学习,每人收费一百万元,一年举办两到三次,所得费用同样用于“传播美好之路”。

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培训通告,却引来巨大的讨论。

因为发出这则声明的人,不是资本市场的培训讲师,而是被誉为“中国最有人情味企业家”的于东来。

一个靠“真诚”“善意”与“尊重人”赢得公众口碑的企业,如今主动打上“收费”标签,这让人难免生出复杂的情绪。

于东来突然出手,胖东来惨遭全网审判!

图源:于东来

人们开始质疑:

传播美好为什么要收费?五十万元一次的“分享”,到底是理念传授,还是商业包装?

如果理念真的属于公共善意,为何要设限于“企业家”?

于东来本人显然预见到了这些疑问,所以在第二条动态里,他刻意强调“还会有免费的直播”,并解释费用将全部用于“传播美好之路”。

但这句补充,并没有完全消除外界的疑虑。

相反,它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注脚——当理想被卷入金钱逻辑,即使初衷纯粹,也难免被怀疑。

于东来突然出手,胖东来惨遭全网审判!

辞退老员工,胖东来被审判

在电商参考看来,公众对胖东来的执念,其实来自一种稀缺感。

在一个普遍讲究效率、追求利润的商业社会里,胖东来像是罕见的例外:它不逼员工加班,不设销售考核,不内卷,更不内耗。

人们乐于相信,那里真的存在一套更温柔的商业逻辑。

但理想越被推高,现实的摩擦就越显残酷。

不久前的“胖东来12年老员工被开除”争议便是典型例证。

时间回到2021年,一位在胖东来工作了十二年的员工,因为没有“及时接待顾客”而被公司解除劳动合同。

于东来突然出手,胖东来惨遭全网审判!

事情起因只是一个细节——她当时正在理货,没有第一时间上前服务;

而按照胖东来规定,“在顾客有需求时,未及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上前接待顾客”属于服务违纪行为。

监控拍下了这一瞬间,公司依规认定其严重违纪,故将其开除。

她不服,提出仲裁;最终败诉。

法院认为,企业的制度合法,她本人在培训中签过字,公司行为无不当。

从法律角度,这个结论无可挑剔,但从情感角度,却让许多人感到寒意。

十二年的老员工,因为几秒钟的迟疑失去工作,这样的“完美制度”,真的是人们想象中的“美好之路”吗?

当胖东来以“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著称时,人们自然期待它在处理员工问题时,也能展现人性的温度。

可现实却表明:哪怕是最讲人情味的企业,也终究要面对制度的冷硬。

于东来突然出手,胖东来惨遭全网审判!

网友的反应很典型:“胖东来这次做错了”“太没人情味”。

这些声音不是对个体的同情,而是对一个更普遍的命题的质疑——当规则被执行到极致,人还能有被理解的余地吗?

但电商参考必须提醒的是,在理想主义的光环下,人们似乎忘记了,胖东来也是企业,制度是它的骨架,服务标准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当制度和温度发生冲突时,它就暴露出乌托邦式管理的局限:想要人人平等,却难以做到事事体恤。

于东来突然出手,胖东来惨遭全网审判!

我们不该对胖东来太苛刻

除了开除员工的争议,在持续的流量包围中,于东来本人也在一次次应对“被放大的善意”。

他常说自己很累——销售额越高,员工越辛苦;关注度越大,企业越像透明的鱼缸。

舆论像潮水,来得快也退得快,而他每一次真诚的表达,都可能成为新的攻击靶点。

在电商参考看来,这正是理想主义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宿命。

公众希望看到一个完美的胖东来,既要温度,也要规则;既要善良,又要效率;既要理想,又要现实。

而任何一个偏差,都会被视作背叛。

收费学习、开放日参访、员工被辞退,

这些事件被并置起来,像是在提醒我们:当理想被放到聚光灯下,它的每一次呼吸都将被放大,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被误解。

于东来突然出手,胖东来惨遭全网审判!

其实,于东来和胖东来都没有改变太多。

他们依然在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改善环境、关心员工、分享经验,只是时代的语境变了。

人们不再满足于故事本身,而想从故事里找到立场、找到意义。

可当“善意”变成一种符号,它就不再纯粹。被神化的善良,也注定会被现实反噬。

“传播美好之路”,这句话很美,也很重。

它提醒我们,美好本身并非免费的,也不是永恒的。它需要投入、需要成本、需要制度,也需要被质疑。

制度不是冷酷的原罪,善意也不是管理的万能钥匙。

真正的成熟,也许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呼吸的空间。

于东来曾说:“做人要向善,做事要真诚,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这句话的意义,也许恰恰在提醒我们——善意不该被神化,也不该被绑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